与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的线粒体tRNA~(His)12201T>C突变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
【摘要】:耳聋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3.6亿耳聋人口。线粒体tRNA基因突变是母系遗传性耳聋的重要致病因素。本实验室前期发现了一个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家系携线粒体tRNAHis12201TC (m.12201TC)突变,该突变破坏了tRNAHis受体臂上高度保守的(5A-68U)碱基配对。本论文深入探讨了m.12201TC突变的分子致病机制,包括m.12201TC突变对线粒体功能、线粒体自噬等影响。
将来源于m.12201TC突变患者永生化淋巴细胞系的线粒体导入线粒体DNA缺失的ρ0细胞,构建了具有相同核背景的转线粒体融合细胞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突变型tRNAHis分子的电泳迁移速率小于野生型分子,突变细胞株的tRNAHis稳态水平较野生型下降了~70%,而tRNAHis的氨基酰化水平却上调了~60%。提示m.12201TC突变改变了tRNAHis的构象,降低了其稳态水平,细胞可能通过提高tRNAHis的氨酰化水平来增强tRNAHs稳定性,而突变tRNAHis与其他同源氨基酸的错误结合也可能导致tRNAHis的氨酰化水平上升。
在携带m.12201TC突变的细胞中,线粒体DNA编码的多肽合成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37%到81%不等,均值约为46%。m.12201TC突变细胞株的线粒体基础OCR, ATP偶联OCR和最大OCR分别下降了58%、57%和57%,经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产生的ATP降低了31%,此外,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了80%,ROS产生增加32%。由m.12201TC突变引起的tRNAHis代谢紊乱,造成线粒体翻译缺陷,严重影响了线粒体呼吸以及氧化磷酸化产能。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稳定性或活性降低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ROS产生增加,并最终导致细胞功能障碍。
细胞自噬是一种主要的细胞质量控制机制,负责大规模蛋白质聚集物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选择性降解。其中,通过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而将底物降解的大自噬是线粒体自噬的主要途径。本文对携带m.12201TC突变的转线粒体细胞的自噬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m.12201TC突变细胞株的大自噬水平较野生型下降了-48%,线粒体自噬水平下降了~52%,线粒体自噬关键基因PINK1和Parkin的蛋白表达量平均分别下降了38%和33%;当自噬体的溶酶体降解途径被抑制时,突变型细胞株自噬体标记蛋白LC3-Ⅱ的累积速率大于野生型细胞株,与线粒体编码蛋白一致。结果提示,m.12201TC突变细胞可能为避免过度自噬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降低了细胞大自噬以及线粒体自噬水平;同时,为控制线粒体质量,细胞可能加快线粒体自噬速率,加速降解蛋白合成缺陷的线粒体,以维持胞内稳态。
综上,本文深入研究了m.12201TC突变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为母系遗传性耳聋等线粒体疾病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
|
|
1 |
Yaffe M;Schatz G;杨剑;;线粒体研究展望[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7年02期 |
2 |
杨青;线粒体蛋白质是如何进入线粒体的[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7年02期 |
3 |
Schatz G;Butow RA;王静;;蛋白质如何输入线粒体[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4年01期 |
4 |
王珺,魏崇斌,刘健,张永珍,梁爱玲;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年04期 |
5 |
郑斌娇;梁敏;薛凌;郑静;张婷;龚莎莎;方芳;吕建新;管敏鑫;;线粒体相关的疾病治疗及干预策略[J];生命科学;2012年02期 |
6 |
柳君泽,高文祥,蔡明春,曹利飞,孙秉庸;大鼠脑线粒体生物大分子合成过程中能量需求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
7 |
黄珊;高文祥;高钰琪;;线粒体DNA稳定性与疾病的关系[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年02期 |
8 |
高文祥;陈建;高钰琪;;线粒体蛋白转运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6年19期 |
9 |
许雅君,张国庆,李勇;宫内乙醇暴露对胎鼠大脑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
10 |
张永旺;祁玉婷;李灵芝;;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年04期 |
11 |
耿稚江;;线粒体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2期 |
12 |
毛根祥;王真;李电东;;热量限制促进机体线粒体增殖的分子机制[J];中国新药杂志;2009年11期 |
13 |
周立强;张颖;;Mieap与线粒体的质量控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年06期 |
14 |
梁晚益,黄跃生,杨宗城;线粒体在缺血再灌注细胞损伤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0年05期 |
15 |
许雅君,柳鹏,李勇;酒精对小鼠胚胎脑线粒体发育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5年01期 |
16 |
陈征;王书平;张改生;宋齐鲁;郭佳林;车会学;;小麦小花高纯度线粒体的分离及其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建立[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年10期 |
17 |
张勤丽;石樱桃;王芳;王林平;张玲;李秋营;牛侨;;线粒体在铝致神经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7年02期 |
18 |
朱剑武;李梦侠;王东;;APE1/Ref-1线粒体定位机制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0年16期 |
19 |
刘晓婷;王延让;张明;;线粒体介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3年02期 |
20 |
贺凯;杨勇;李树平;李学刚;;线粒体功能损伤及靶向线粒体的抗氧化和抗癌药物研发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年08期 |
|
|
|
|
|
1 |
杨永长;韵雪雪;姜伟;肖代雯;刘华;闫慧;黄文芳;;样品沉淀方法对线粒体蛋白指纹图谱分析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
2 |
汤建军;赵永波;刘伟芹;;线粒体疾病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