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丙泊酚对脂多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炎性反应影响
【摘要】:研究背景:
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以及丙泊酚是重症监护室(ICU)常见的镇静药物。这些药广泛用于气管插管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而这些患者往往存在感染甚至是严重脓毒血症。近来,镇静药物在发挥镇静作用的同时存在的器官保护及抗感染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具备特有的的抗原提呈能力,这在炎症反应中至关重要。脂多糖(LPS),又称内毒素,是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刺激树突状细胞活化参与炎性反应,进而促进一些细胞因子的释放,如TNF-a, IL-1β, IL-6和IL-10,同时也可刺激炎性因子COX2的表达。在树突状细胞参与的炎性反应中,细胞内的NF-kB和MAPK通路起重要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具有抗炎作用,而右美托咪定在体内可有抗炎作用,但在细胞炎性反应中也有发挥双相作用的报道。关于以上药物的细胞水平研究多集中于巨噬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很少涉及树突状细胞。
目的:
本实验主要研究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及丙泊酚在基于临床药物浓度的剂量范围,对脂多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同时,我们会进一步探讨每种药物参与这种炎性反应所介导的通路,如NF-kB通路及MAPK通路。
方法:
(1)、不同浓度的右美托咪定(1,0.1,0.01,0.001uM)、咪达唑仑(50,10,1,0.1uM)和丙泊酚(100,50,15,luM)在LPS (lug/ml)存在与否下,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持续时间长达24h。用CCK-8检测试剂盒测细胞生存率。
(2)、不同浓度的右美托咪定(1,0.1,0.01,0.001uM)、咪达唑仑(50,10,1,0.1uM)和丙泊酚(100,50,15,luM)在LPS (lug/ml)存在与否下,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持续2h。用PCR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内TNF-α,IL-1β, IL-6和IL-10的mRNA含量。
(3)、不同浓度的右美托咪定(1,0.1,0.01,0.001uM)、咪达唑仑(50,10,1,0.1uM)和丙泊酚(100,50,15,1uM)在LPS(lug/ml)存在与否下,持续作用树突状细胞18h。使用ELISA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不同处理组上清内TNF-α, IL-1β, IL-6和IL-10的蛋白表达量。
(4)、不同浓度的右美(1,0.1,0.01,0.001uM)、咪达唑仑(50,10,1,0.1uM)和丙泊酚(100,50,15,luM)在LPS (lug/ml)存在与否下,持续作用树突状细胞特定时间。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处理组树突状细胞中COX2, p-IkB-a, IkB-a, p-ERK, ERK, p-p38, p38, p-JNK和GAPDH的表达量。用于COX2检测时,药物作用时间为10h,用于以上其他蛋白检测时,药物作用时间为15mmin。
结果:
(1)、本实验中不同浓度的右美、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在LPS (1ug/ml)存在与否下,均不影响树突状细胞存活率。
(2)、LPS刺激后,右美托咪定除在低浓度时可抑制IL-1b和IL-6表达外,在其他研究浓度时并不显著影响细胞因子表达,与此同时高浓度时可促进NF-Kb, ERK-MAPK和JNK-MAPK通路蛋白表达。
(3)、LPS刺激后,咪达唑仑可抑制细胞因子、COX2和p-JNK蛋白表达,同时抑制NF-kB通路蛋白表达,并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4)、LPS刺激后,丙泊酚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并抑制p-JNK蛋白表达,但是丙泊酚在低剂量时可促进NF-kB通路和ERK通路表达。
结论:
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PS刺激树突状细胞后,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丙泊酚对炎性反应起着不同作用,且通过不同机制参与炎性反应。咪达唑仑可通过抑制NF-kb和JNK通路进而抑制细胞因子表达。右美托咪定在该炎症过程中作用为双相,即高浓度时促进炎症反应,低浓度是抑制炎症反应,且与NF-Kb和JNK-MAPK通路有关。丙泊酚可部分通过抑制JNK-MAPK途径进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但也促进ERK-MAPK及NF-kb通路表达。
|
|
|
|
1 |
王明军;树突状细胞的形成、功能及可能的应用[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年04期 |
2 |
戴盛明,杨春旭;树突状细胞异质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1年04期 |
3 |
龚乐罗
,苏建中
,冯久贤;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10期 |
4 |
时宏珍,戚春建,朱一蓓,席泓,古涛,时文彪,张学光;重组人可溶性CD40配体对树突状细胞体外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年02期 |
5 |
周燕琼,刘小辉;树突状细胞的分离扩增与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解剖学研究;2002年03期 |
6 |
史敦云,汪明春;树突状细胞功能亚群及其调节因子的研究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5期 |
7 |
王全楚,冯志华;树突状细胞基础研究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02年06期 |
8 |
姚莉,梁晓俐;树突状细胞的凋亡与调控[J];免疫学杂志;2003年S1期 |
9 |
孟哲峰;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年01期 |
10 |
赵雪倩;树突状细胞:可作为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靶点[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年04期 |
11 |
孙宇
,陆江阳,王晓虹
,杨毅佟
,欣李玲;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年09期 |
12 |
练诗梅,王晓波,薛祖光,张旗,孙健,荒木弘一;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扩增[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年05期 |
13 |
王坤,吴一龙,周清,林嘉颖,徐崇锐,杨学宁;临床级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J];肿瘤防治研究;2004年08期 |
14 |
王晓彤,于国平;树突状细胞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J];医学综述;2004年12期 |
15 |
王勇;树突状细胞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大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年03期 |
16 |
陶忠芬,蔡永国,杨仕明,可金星,黄文琪,肖桃元,房殿春;树突状细胞扫描电镜样本制备方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
17 |
吴舰宇,宋春芳,许评,刘锐;来源骨髓的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特征及其合理时间[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3期 |
18 |
王国涛,唐军民,唐岩,战军,曾柱,文宗耀;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微观流变学研究[J];解剖学报;2005年05期 |
19 |
单铁英,苏安英,刘晓霞;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成熟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
20 |
刘宁;;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