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长垣南部扶杨油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
【摘要】:随着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剩余资源的不断减少,开发低渗透、特低渗透油层成为研究的重点。为使这部分低丰度的油层实现有效动用,使储量变为产量,通过开展储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研究,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依据。长垣南部地区扶杨油层属于三角洲平原相沉积,河道砂主要分布在杏南开发区的中西部和高台子油田,主要发育在扶Ⅰ组的上部和下部及扶Ⅱ组的中部,纵向上油层和干层间互分布,平面上多呈局部片状和条带状分布,连续性差。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层-岩性和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扶杨油层储集层岩性为含泥长石岩屑细砂、粉砂岩,粘土含量高,空气渗透率集中在0.1~2.0mD,平均孔隙度分布在10~16%之间,产状以油浸、油斑为主。压汞实验和核磁共振发现油层孔隙结构单一,以小孔喉为主,动用难度较大;从可动流体百分数与渗透率的关系来看,扶杨油层的开发效果要比头台、榆树林油田开发效果差,但好于其它几个同类区块。储层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区扶杨油层有较强的水敏、酸敏、压敏特征。扶杨油层通过实际岩芯实验测得启动压力梯度为0.0174MPa/m,当渗透率小于1.0mD,启动压力梯度迅速增大。相对渗透率曲线表明,油水两相共渗区窄,可动油饱和度低。通过对研究区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研究结果,在开辟矿产试验区对井网部署进行了优化,针对压敏特征通过超前注水保持地层压力,针对渗流能力低的特性,通过压裂投产提高单井产能,矿产试验区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研究区扶杨有效规模开发做好技术储备。
|
|
|
|
1 |
胡霞;黄得利;李照勇;;松辽盆地宋芳屯油田扶杨油层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上海地质;2008年01期 |
2 |
高宁;宋颜生;葛思;;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运移形式及其控油差异性[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8年04期 |
3 |
张革,林景晔,杨庆杰,杨辉;松辽盆地西部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5期 |
4 |
施秋华;袁亚娟;夏斌;林舸;;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8年01期 |
5 |
杜建华,杨丽;葡31区块扶杨油层压裂效果分析[J];油气井测试;2005年01期 |
6 |
杨军;;松辽盆地龙西地区扶杨油层原油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1期 |
7 |
王雪;;松辽盆地齐家凹陷与大庆长垣扶杨油层油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3期 |
8 |
周锡生;李莉;韩德金;金春海;梅冬;李敏;;大庆油田外围扶杨油层分类评价及调整对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3期 |
9 |
张玉涛,高彦楼,吉庆生,迟博;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技术动用下限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4期 |
10 |
付广,卢双舫,李宏涛,许凤鸣;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远景预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年05期 |
11 |
冯大晨,王文明,翟秀杰;扶杨油层储层砂体层次构成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3期 |
12 |
杜海峰;于兴河;;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组岩心岩相及构形要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年02期 |
13 |
冯大晨,王文明,赵向国,姜红梅;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可动用储量评价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2期 |
14 |
刘吉余;周鹏;宋学会;王春江;张惠瑜;李朝晖;;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油藏特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34期 |
15 |
赵秀红;陈波;张晓冬;张桂娟;费平;;频谱成像技术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识别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
16 |
陈斌;张晶;;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年11期 |
17 |
于润涛;;三肇凹陷青一段油气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最小超压及其研究意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8 |
孟祥超;韦学锐;韩维哲;杨庆杰;李小华;;差异压实作用中的同沉积小断层成因探讨——以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为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6期 |
19 |
郭会坤,高彦楼,吉庆生;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有效动用条件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