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酯酶响应肿瘤细胞选择型基因输送体系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

邱娜莎  
【摘要】:肿瘤内成纤维细胞是肿瘤重要的支撑组成部分,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耐药和转移重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目前研究发现,当成纤维细胞受到如化疗药物引起的损伤时,会分泌大量WNT16B等信号分子,促使肿瘤细胞的耐药、转移和复发。传统化疗药物选择性差,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损伤肿瘤成纤维细胞,导致其疗效差。运用基因治疗的手段从源头上改变肿瘤细胞自身蛋白表达,使其分泌大量的治疗蛋白,或是沉默致病基因表达,不仅作用持续时间久,还可以通过载体的设计实现特异性杀死肿瘤细胞而不刺激肿瘤反弹通路,从而克服化疗药物非选择性杀伤引起的毒性和肿瘤反弹。但是,如何实现基因治疗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成纤维细胞是至今未解决的难题。阳离子聚合物作为非病毒载体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输送,其与DNA形成的纳米复合物必须在细胞核或细胞内有效解离,才能使DNA高效表达。一般情况下,阳离子聚合物与带负电荷DNA之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使得纳米复合物难以解开释放DNA。因此,通过控制纳米复合物在细胞内的解离即可起到调控其基因表达的目的。我们发现,肿瘤细胞内酯酶的活力远远高于成纤维细胞,由此我们设想:在酯酶催化下能够从正电变为电中性或负电荷的阳离子聚合物,其与DNA形成的纳米复合物将能够在肿瘤细胞内由于聚合物失去正电荷而有效地与DNA解离、使DNA能够表达治疗蛋白而杀死肿瘤细胞;而在成纤维细胞中,由于低的酯酶活性使该聚合物仍保持正电性而不能释放DNA、DNA不能有效表达从而不能产生治疗蛋白,进而不会损伤成纤维细胞,从而实现肿瘤细胞选择性的基因治疗。本论文第一部分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可以响应肿瘤细胞内酯酶而实现电荷翻转的阳离子聚合物(Esterase responsive gene delivery polymer,简写为ERP)[N-丙酸(4-乙酰氧基)苄基酯]-N-甲基季胺化聚乙烯亚胺(N-[3-(p-acetyloxybenzyloxyoxo)propyl)]-N-methyl-quaternized PEI)。ERP在阳离子态时能够有效包裹压缩DNA,形成粒径在80 nm左右、电势为10 mV的稳定的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后,在细胞内酯酶的作用下,ERP的乙酰酚基酯会快速水解,触发释放酚基苄醇的反应,直接生成羧酸根而与氨基形成中性的聚离子对,实现了阳离子聚合物的电势由正向负的转变,使聚合物失去与DNA的电荷相互作用而使复合物快速解离并释放出DNA。同时,电中性的聚合物大大降低了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干扰,从而提高了基因表达效率。与不能进行电荷反转的碘甲烷季胺化的聚乙烯亚胺QPEI-M和不带酚基酯键的对照载体QPEI-BP相比,其转染效率提高了100至1000倍;并且由于DNA的快速释放,使得转染2小时后ERP/pLUCI表达荧光素酶即达到106RLU/毫克蛋白,为阳性对照PEI/pLUCI的100倍。同时,由于肿瘤细胞HeLa中酯酶的含量显著高于成纤维细胞NIH3T3, ERP/pLUCI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效率是NIH3T3细胞中的1000倍,实现了在肿瘤细胞中的选择性转染及表达目的蛋白。本论文第二部分是基于上述酯酶响应的电荷反转型聚合物设计了弱正电性脂质层DC-Chol/DOPE包裹的ERP/DNA'‘核壳”式纳米复合物(lipid-coated esterase-responsive charge-reversal polyplexes, LERPs)应用于体内HeLa腹腔瘤模型的转染和抑瘤。在体内富含酯酶的环境中,DC-Chol/DOPE脂质层有效地保护ERP/DNA复合物使其在到达肿瘤细胞前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在进入肿瘤细胞后,LERPs/DNA可迅速地蜕去脂质体外壳、暴露出ERP/DNA,响应细胞内酯酶的水解快速释放DNA进行转染。体外细胞转染实验证实LERPs/pLUCI在100%血清中仍有高达107数量级的蛋白转染效率,且具有基因高阳性表达率,并仍保持在肿瘤细胞上的优先表达(相对于对成纤维细胞NIH3T3)。在体内HeLa腹腔瘤荷瘤鼠模型上,LERPs/pLUCI实现了100%的体内转染效率,转染后肿瘤组织中荧光素酶表达值比Lipo2000高出近百倍,比PEI25K体系高出近千倍。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LERPs输送肿瘤自杀基因TRAIL(LERPs/pTRAIL),比较了基因输送体系LERPs/pTRAIL与阳性对照体系PEI25K/pTRAIL的基因治疗和三种宫颈癌临床化疗药物伊立替康(CPT11)、紫杉醇(PTX)和顺铂(CDDP)的疗效,发现LERPs/pTRAIL的基因治疗比化疗药物有着更好的抑瘤效果并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的转移与反弹,大大地延长了荷瘤鼠的生存期。机理研究表明,LERPs/pTRAIL能够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对肿瘤组织成纤维细胞几乎没有影响,使成纤维细胞不会大量分泌促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因子WNT16B。生物安全性实验表明LERPs/pTRAIL与化疗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性。在HeLa皮下瘤模型和的膀胱癌腹腔瘤模型上进一步验证了LERPs/pTRAIL很好的抑瘤效果和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对肿瘤微环境中其他细胞影响很小的特性。本论文第三部分进一步设计了具有清晰化学结构的酯酶响应型阳离子聚合物体系:4-乙酰氧基苄氯季铵化的聚[2-(N.N-二烷基氨基)乙基聚丙烯酸酯]。通过将烷基改变为甲基、乙基或丁基,制备了三种疏水性逐渐增加的季胺化聚合物(PQDMA、PQDEA、PQDBA)。在HeLa细胞上的转染实验证实侧链为乙基时的PQDEA/DNA纳米复合物转染效果最好,其次为PQDBA、PQDMA的纳米复合物。PDEA分子量为14KDa时的季胺盐PQDEA转染效果最高,可达到108RLU/毫克蛋白的转染效率,且纳米复合物入胞的速度、入胞的量和破溶酶体的速度都要优于PEI25K/pLUCI。将LERPs/pDNA体系的脂质层引入到PQDEA/DNA纳米复合物上,制备了脂质化纳米复合物体系LPQDEAs/pDNA,应用于输送治疗基因TRAIL。在细胞水平验证了其转染效率和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能力,在体内HeLa腹腔瘤模型上进行了抑瘤实验和疗效评估,证明LPQDEAs/pTRAIL与化疗药物治疗相比可以显著延长荷瘤动物的生存期。最后在LPQDEAs/DNA的表面引入PEG化脂质DSPE-PEG和TPGS,制备了长循环脂质化纳米复合物,细胞水平上证实了长循环遮蔽层的引入没有显著降低转染效率,可用于尾静脉注射的皮下瘤模型的治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郭志英,王浩毅;基因导向性酶前体药物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3年04期
2 闵凤玲,张红;辐射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5年02期
3 柳湘,田培坤,顾健人;联合基因治疗肿瘤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年05期
4 朱磊;姜晓峰;;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年04期
5 吴秋方;21世纪人类能根治肿瘤吗?——对肿瘤治疗前景的哲学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0年03期
6 杨祺;;细胞凋亡对人类肿瘤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05期
7 杨祺;;细胞凋亡与人类肿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07期
8 徐溢新;刘佳;刘广珍;宋虎;许腾;江涛;宋军;;肿瘤出芽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年12期
9 高鹰;孙绍梅;魏玮;樊娜;靳育静;周冷潇;刘莉;张卿;;肿瘤患者肥胖状态下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聚集风险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21年08期
10 杨赟;陈德玉;;乙酰辅酶A合成酶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J];新医学;2021年04期
11 张百红;岳红云;;肿瘤新特征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21年11期
12 赵莹;王平;马林;;基于肿瘤患者心理干预探讨双师型中医队伍的建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年07期
13 于中阳;范旻;华茜;图尔荪阿依·图尔荪;姜苗;;肿瘤内微生物群(组)相关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21年14期
14 张泽杭;刘婷;李海伟;桑诚诚;陈义康;陈填烽;;纳米硒的功能设计及其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科技导报;2021年07期
15 付西;肖冲;任益锋;祝捷;郑川;金钊;严然;由凤鸣;;整体观视域下的中医肿瘤发生学[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08期
16 李丽蓉;石丽梅;罗理尹;;衰弱评估及其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概况[J];内科;2021年04期
17 林毅;李秋萍;姜安丽;;肿瘤患者以社交媒体为媒介的心理支持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21年17期
18 徐龙军;李国华;张欣雨;张廷廷;;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在肿瘤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21年11期
19 袁嘉玮;李雨辰;唐楷杰;侯妮;;细胞竞争和肿瘤[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侯敏;徐晓玉;;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A];'2012第五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周慧锋;郝迎旭;;郝迎旭教授应用扶正之法治疗肿瘤临床经验[A];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9年
3 贾玫;康娜;崔岩岩;马薇;;肿瘤相关抑郁的中西医治疗[A];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7年
4 张锡泉;;中医药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与思考[A];江西省第四次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会暨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新进展研修班资料汇编[C];2015年
5 王翠玉;;从《内经》中探寻肿瘤的治疗思路[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6 山广志;史国军;;肿瘤过度治疗的思考与对策[A];发挥中医优势,注重转化医学——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李雪;;浅谈肿瘤的营养康复与防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服务老年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徐延豪;;与肿瘤和谐相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科学的本源[C];2006年
9 杨仁池;;肿瘤相关血栓的预防与处理[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10 孙凤飞;;肿瘤时辰放疗的研究进展[A];2009年浙江省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1 王越;蔡彦;林原;许世雄;;氧对无血管期肿瘤生长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2 赵宇亮;陈春英;梁兴杰;邢更妹;柴之芳;;表面化学修饰与肿瘤纳米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3 张天明;;颅鼻颅眶相关肿瘤[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4 杨怀中;杨宇飞;贾小强;许云;;肿瘤患者就诊流向调查及建立三级肿瘤防控网络可行性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15 张立;王永其;王咏梅;杨洪春;孙欣;吴琦;;抗酸染色对肿瘤细胞的鉴别研究[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6 张立;王永其;吴琦;郭明日;吴敏;王咏梅;杨洪春;孙欣;;抗酸染色对肿瘤细胞的鉴别研究[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7 周云峰;;我国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A];湖北省第21届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8 黄锦宇;;按骨疗法防治肿瘤[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9 宋现让;;肿瘤与感染[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3:传染病的遗传易感性[C];2010年
20 张一奇;;肿瘤患者的小组干预实践[A];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邱娜莎;酯酶响应肿瘤细胞选择型基因输送体系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孙青;慢周期肿瘤细胞的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郭强;不同类型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卉;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T/CT分子显像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黄辰;乳酸在肿瘤适应葡萄糖缺乏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赵宗磊;超声微泡破坏抑制肿瘤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黄薇;生物力诱导肿瘤再生细胞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8 卢楠;基于介孔有机氧化硅的肿瘤多模式成像及其引导下的增效治疗[D];南京大学;2017年
9 邹建军;影响上海市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因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赵丽亚;肿瘤手术导航中图像分割与配准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11 李锐;肿瘤诱导树突状细胞信号网络失调与功能变化关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2 刘邦华;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3 张添源;基于干细胞的新型基因靶向传递系统的构建及在肿瘤治疗中的体内外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4 赵海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局部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5 张娜;血小板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相关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16 孟冬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低血红蛋白和辐射调节[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17 辛华;肿瘤细胞向血管外游走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调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8 程进;蛋白激酶C在肿瘤再增殖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19 张玉艳;文蛤抗肿瘤多肽的分离纯化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0 李智博;胡桃楸活性成分分离解析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韩金凤;耳穴埋豆联合黛力新治疗肿瘤抑郁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7年
2 马娜;热环境对肿瘤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程军;筛选不受肿瘤组织取样部位影响的肿瘤分子标志[D];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
4 侯晓丽;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的关联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许善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再增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吴金;肿瘤生长过程的仿真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李阳阳;血小板对肿瘤细胞转移作用的复杂机制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20年
8 郝俊楠;肿瘤儿童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贫血相关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20年
9 郝晓沛;肿瘤出芽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预后的评价作用[D];郑州大学;2020年
10 管娜;肿瘤患儿营养状况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11 陈宇;关于中国南方肿瘤患者中药使用情况的调查[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12 唐又群;肿瘤患者康复期复查依从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3 尹旭庆;HIF-1 α和VEGF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D];济南大学;2012年
14 阮洋;44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15 王珊珊;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占比对肿瘤亚型基因组特征分析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9年
16 王艳;夏枯草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17 董瑞静;新型穿心莲内酯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8 刘军;阿霉素隐形脂质体用于肿瘤小剂量化疗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9 葛曙光;基于稀疏低秩回归方法的肿瘤亚型聚类分析[D];安徽大学;2017年
20 王胜平;硫化钼的制备及其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健康时报记者 张彦婷 实习记者 李曌懿;肿瘤成威胁媒体人健康常见因素[N];健康时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黄辛;应对肿瘤耐药须从基因“下刀”[N];中国科学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甘晓;血小板“子弹”立功 肿瘤“定点清除”[N];中国科学报;2021年
4 融媒体记者 张玉辉;国家卫生健康委严查肿瘤治疗“黑幕”[N];医师报;2021年
5 本报评论员 言咏;肿瘤医生自曝黑幕背后的复杂命题[N];经济观察报;2021年
6 记者 陈曦;令纳米材料持久发光 为肿瘤精准切除导航[N];科技日报;2021年
7 本报记者 张佳星;明星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给它开膛破肚[N];科技日报;2021年
8 记者 陈晶;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人文协作组在京成立[N];人民政协报;2020年
9 本报记者 黄海华;如何才能更早发现肿瘤?[N];解放日报;2021年
10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肿瘤治疗技术又获新突破[N];合肥晚报;2021年
11 首席记者 姚常房;以肿瘤规范化诊疗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N];健康报;2021年
12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神奇“捕头”专捉“肿瘤君”[N];深圳特区报;2021年
13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国家卫健委回应医生揭露肿瘤治疗黑幕事件[N];中国青年报;2021年
14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得了肿瘤要倾家荡产地治吗?[N];健康时报;2021年
15 本报记者 李惠钰;专家呼吁提升肿瘤诊疗同质化均质化[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6 记者 刘霞;新技术诱导肿瘤自身产生治疗物质[N];科技日报;2021年
17 本报记者 张昊华 通讯员 管九萍;让更多肿瘤患者感受医学的温暖[N];健康报;2021年
18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用“基因剪刀”对抗肿瘤[N];四川日报;2021年
19 本报记者 夏海波 通讯员 张玮 整理;让优质临床策略助力肿瘤诊疗[N];健康报;2021年
2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壮忠;适当运动有助于防治肿瘤[N];家庭医生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