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Study on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wires and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Morphology Control

Nasir Mahmood Abbasi  
【摘要】:透明导电电极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和光电设备,包括标签、显示器、传感器阵列和光伏发电。直到现在,透明导电铟锡氧化物(TCO)仍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材料。对于这些应用,TCO通常是作为薄膜沉积在整个设备表面,而这需要消耗大量稀缺的铟等材料。由于资源的稀缺、脆性和高价格等问题,很多研究者提出选择银纳米线、铜纳米线(CuNWs)、石墨烯碳纳米管和银纳米颗粒等材料作为替代品。在这些材料中,银纳米线和银纳米颗粒由于具有优异的导电和透明的特性而被视为理想的TCO替代品。最近,基于银纳米线和银纳米颗粒的商业化导电材料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在大规模合成大小和形态可控的银纳米线和银纳米颗粒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这限制了它们的实际使用。银纳米线和银纳米颗粒在移动通信、电脑、太阳能电池等需要透明导电涂层的触摸板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银纳米线的透明导电电极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微纳电子学领域。为了提高其性能,需要制得直径小长度大的银纳米线。随着市场对纳米银线以及纳米银颗粒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纳米银线以及纳米银颗粒的尺寸大小和形貌的可控的放大制备及其在不同溶剂中的自组装研究成为了当下的热点。然而,在多元醇法合成过程中不同种类的添加剂如过渡金属阳离子和碱金属卤化物对纳米银线以及纳米银颗粒形貌的影响仍不是很清楚,而这是纳米银线及纳米银颗粒可控制备的主要瓶颈。此外,纳米银线及纳米银颗粒的大规模生产仍然是一个技术挑战,许多问题仍不清楚,如放大生产高质量以及高产量的纳米银线和纳米银颗粒的形状控制规律性等。用多元醇法来制备纳米银线,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步骤:1、成核(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零价金属原子);2、形成晶种(晶核成长形成晶种)和3、晶体成长(由晶种成长为纳米银线或者纳米银颗粒)。此外,采用多元醇法,还可以通过改变每一个阶段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参数来制备形貌可控的纳米银线以及纳米银颗粒。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都需要将银纳米结构分散在不同的溶剂或媒介中。因此,详细研究纳米银线以及纳米银颗粒在不同溶剂中的分散性能和他们的自组装行为,对于其在实际的应用中十分重要。为了能大规模地合成尺寸、形貌可控的纳米银线以及纳米银颗粒,目前普遍地采用间歇式反应器。然而,如前所述,将银纳米线的合成从实验室研究转换为工业规模的生产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此外,由于现阶段技术的限制,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在线监控技术来支持连续稳定的加入反应原料以及自动化生产控制。例如,尽管注射泵可以均匀地控制反应物的流量。但是,在再次加入新的反应物时会破坏其连续的反应物流,而这会干扰银纳米线的成核与生长的过程。通过间歇反应器,在磁力搅拌下,已经可以用一些方法得到许多不同尺寸与形貌可控的纳米银线以及纳米银颗粒。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纳米银线以及纳米银颗粒的量是非常有限的。低的产率使得这些方法离实际的工业应用还比较远。因此,我们集中讨论了纳米银线以及纳米银颗粒的多元醇法合成的机理及其有效地可控放大制备,并着重研究添加剂的作用以及不同反应参数对纳米银线以及纳米银颗粒的形貌影响的规律。1)通过多元醇法制备纳米银线,为了控制其尺寸大小以及形貌的均一性,尝试在多元醇法中采用不同的反应参数。研究不同溶剂如乙二醇(EG)、二甘醇(DEG)、三甘醇(TEG)和甘油(GR)对纳米银线异相成核过程中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溶剂的物理性质如粘度和介电常数对纳米银线的形貌有很大的影响,发现相对于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和甘油具有更高的粘度,而在这四种溶剂中,发现当选用乙二醇作为溶剂时,制备得到的纳米银线形貌最好。因此相应的实验选用乙二醇为溶剂,硫化钾作为添加剂,详细研究不同参数(如温度、搅拌速度、预加热时间、反应时间、氩气置换效果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链长度)对纳米银线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低于一定温度,不可能得到高质量的银纳米线。增加反应温度,则有利于各向异性生长。研究发现采用多元醇法合成银纳米线的最佳温度是180℃。此外,搅拌速率对银纳米线的直径和长度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搅拌速率从100 rpm增加到600 rpm,银纳米线的直径和长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且在400 rpm和180℃时可得到最佳形貌的银纳米线。采用乙二醇为溶剂,预加热时间为1小时的情况下,可得到直径较小长度较大的银纳米线。当预加热时间从2小时增加到5小时,得到银纳米线和银纳米颗粒的混合物。分析反应时间对银纳米线形貌的影响,发现在反应的最初阶段(10分钟),可以观察到一些种子颗粒,而在20分钟后,种子颗粒转化为立方体颗粒。当反应时间为1小时,大部分纳米立方体转化为银纳米线。在以硫化钾为添加剂时,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链长度的影响,可以发现具有较长链长(80 k)和较短链长(10 k)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并不适合银纳米线的生长。当聚乙烯吡咯烷酮链的长度是16 K和23 K时,能得到合适的银纳米线。分析以硫化钾为添加剂,反应气氛(氩气或空气)对银纳米结构的形貌的影响,发现在氩气氛围中能得到高质量的银纳米线。在空气氛围下,由于可能发生氧化刻蚀过程,从而导致纳米银线团聚。研究表明通过简单的多元醇法在最优的反应条件下可以合成高质量的银纳米线。2)甘油具有较高高粘度(1412 mPa s,20℃),在低温下会减缓将Ag~+还原为Ag~0。为了降低甘油的粘度,使用二元溶剂体系(甘油/水)。水的粘度较低(1002.0μPa s,20℃),它有助于控制甘油的粘度。在使用CoCl_2为添加剂、甘油/水(GR/W)为混合溶剂的条件下,可合成高质量的银纳米线,通过改变GR/W的体积比研究水对银纳米线形貌的影响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来优化GR/W的体积比,研究GR/W体积与添加剂的协同作用对所得银纳米线形貌的影响。发现GR/W的体积比以及Co(Ⅱ)的浓度对银纳米线的生长和形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W的体积百分比的增加,二元溶剂体系的粘度会有所降低,这会明显改善成核和银纳米线的生长。而当GR/W的体积比为3.5/1时,可以得到高品质的银纳米线。另一方面,Co(Ⅱ)有助于氧化羟基(-OH)。而氧化产物甘油醛(GA)将有助于将Ag~+还原为Ag~0。通过监测生成的氯化银,讨论了银纳米生成的可能机理。使用XRD、SEM、TEM和XPS等技术对制得的银纳米线进行了表征。分别采用硝酸钴和氯化钠作为对照,研究了钴离子与氯离子的作用。发现在GR/水的体积比为3.5:1、PVP/AgN03的摩尔比为0.7:1、氯化钴的浓度为4 mM时,可以得到高质量的银纳米线。3)在合成银纳米线时,必须提供均一的反应环境(均匀的反应物流速、均匀的温度和连续的搅拌速度)来使得银纳米线以相同的速度生长。为了增加银纳米线的产量,需要增加反应原料的用量和增大反应容器的体积。此外,采用新的简单的合成路线一锅法制备克级银纳米线还有许多规律没有掌握。尝试以硫化钾为添加剂,在氩气氛围下,通过一步多元醇法大规模的合成克级银纳米线。优化制备条件合成得到3.5克平均直径为80.47纳米、长度9.25μ的银纳米线。实验中采用滴液漏斗来控制原料的加入速度,操作便捷简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所合成的银纳米线进行了研究,通过元素分析分析了银纳米线的表面化学性质。在制得银纳米线之后,找到一个简单而可靠的方法来长时间存储银纳米线,对于它的实际应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制得的银纳米线以两种形式储存,一是以固态形式存储在干燥器中,另一种是分散在乙醇中。十个半月后,发现以固态形式存储的银纳米线形貌基本不变,而存储在乙醇中的银纳米线则团聚在了一起。元素分析结果发现在银纳米线的表面存在着N(400.1 eV)、O(550 eV)和C(284.8 eV)这三种元素。这表明在银纳米线的表面存在着聚乙烯比咯烷酮。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合物分子包含强亲水基团(吡咯烷酮基)和疏水基(烷基)。纳米银线在乙醇中的团聚,可能是由于聚乙烯比咯烷酮包覆的银纳米颗粒之间存在着分子间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等)引起的。4)使用四甘醇(TTEG)作为还原剂和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表面包覆剂和形状控制剂,以硫化银为晶种,合成了银纳米颗粒。使用XRD、SEM、TEM、XPS等技术对制备得到的银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银纳米颗粒可以很好地被分散在不同的溶剂中。研究发现,硫化钾的浓度对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有着较大的影响。这种制备方法具有过程简单等优点,很适用于大规模制备银纳米颗粒。实验表明以硫化钾为添加剂,在氩气氛围下,以一步多元醇法来合成克级银纳米颗粒是可行的。合成反应的反应动力学、原料的加入速度以及成核过程,均可用滴液漏斗来控制。优化制备条件后一次可制得3.45克银纳米颗粒。通过元素分析分析了银纳米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并发现合成的银纳米颗粒可以很好地分散在不同的质子和非质子溶剂中。为了理解银纳米颗粒的分散以及自组装行为,质子溶剂(如:水和乙醇)以及非质子溶剂(如:四氢呋喃、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都被选为用来分散银纳米颗粒的溶剂。银纳米颗粒在溶剂中的自组装研究的实验过程具体如下:将10毫克的银纳米颗粒淤浆用5毫升相应的溶剂(如:水、乙醇、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腈、丙酮和四氢呋喃)稀释。然后,在室温下超声2小时,将制备得到的淤浆在室温(25-30℃)下保存一个月。一个月以后,通过扫描电镜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发现当银纳米颗粒被分散在水中时,银纳米颗粒的形貌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当分散在乙醇中时,银纳米颗粒仍分散得比较均匀。当把银纳米颗粒分散在非质子溶剂中(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腈、丙酮和四氢呋喃),保存一个月后,发现银纳米颗粒在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中分散较为均匀,但是在乙腈、丙酮和四氢呋喃中观察到银纳米颗粒聚集体的存在。银纳米颗粒在质子溶剂与非质子溶剂中的不同聚集状态可能和聚乙烯比咯烷酮包覆的银纳米颗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徐娜;赵希娟;周志钦;;可视化研究银纳米颗粒与柑橘类农药杀扑磷的相互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09期
2 江刚;;研究人员考察废水系统中的银纳米颗粒[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3期
3 晋传贵;姜山;陈刚;;化学还原法制备银纳米颗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张付特;段天宝;路培中;叶文玉;;油溶性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摩擦学行为[J];润滑与密封;2007年07期
5 杨修春;李志会;李伟捷;杜天伦;黄文旵;;银纳米颗粒-玻璃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7年06期
6 张付特;路培中;李明元;叶文玉;;油溶性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摩擦学行为[J];应用化学;2008年02期
7 王明利;朱艳英;魏勇;张乐;;米状银纳米颗粒对局域电场增强的理论模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年02期
8 王岩;刘洋;赵辉;陈永;孙瑞敏;;银纳米颗粒及其负载TiO_2的制备与应用研究[J];广州化工;2009年09期
9 何平,沈兴海,高宏成;银纳米颗粒形成过程中的光致发光性质研究(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10 王倩;张普敦;;银纳米颗粒溶胶表面增强红外基底对低浓度福美双农药的快速检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11 雷亮;尚剑;董金辉;王家琦;孙晔;;银纳米颗粒的抗菌性及其植入物表面抗菌改性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年05期
12 阙彩红;满石清;;碱石灰玻璃表面长方形银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J];光谱实验室;2010年03期
13 贺本芳;张晟卯;张琳娜;周慧;张平余;吴志申;;可反应表面修饰银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结构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05期
14 熊倩倩;金洲;蒋小春;;茉莉花提取液合成银纳米颗粒及其抗菌性能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15 Oksana VELGOSOVA;Anna MRA?íKOVá;Elena ?I?MáROVá;Jaroslav MáLEK;;银纳米颗粒的绿色合成:藻类生命周期对银纳米颗粒合成和长期稳定性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8年05期
16 蔡娜;袁智勤;杜翼;何彦;;聚乙烯亚胺修饰的银纳米颗粒的制备研究及在肝素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传感器;2013年03期
17 罗应;李彦青;李永川;程昊;孔红星;李利军;;基于柠檬提取液的银纳米颗粒绿色制备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博文;黄鹏程;吴芳英;;曲酸光照合成银纳米颗粒比色法检测酪氨酸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2 王婷;周济;谢芹;;逐步生长法制备银纳米颗粒及其表面改性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8年
3 刘琨;冯其明;欧乐明;张国范;卢毅屏;;准一维银纳米颗粒在可见-近红外区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能模拟[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4 洪俊;聂秋华;王公平;徐键;戴世勋;;金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及其掺杂玻璃三阶非线性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第三届全国特种玻璃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干为;戴海龙;;银纳米颗粒胶体中的表界面光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6 马士禹;穆劲;陈邦林;;葡萄糖氧化酶与银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干为;戴海龙;;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光谱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洪亚敏;王杨杨;王海涛;;活性污泥生物还原制备银纳米颗粒研究[A];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9 杨修春;李志会;朱从善;黄文旵;;飞秒激光辐照诱导银纳米颗粒-玻璃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变化[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慧珺;钱东金;陈萌;;壳聚糖-明胶-银纳米颗粒共混膜的制备及生物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asir Mahmood Abbasi;[D];浙江大学;2016年
2 张晓蕾;碳纳米管-银纳米颗粒复合结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机理和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3 白石;激光加工金属纳米结构阵列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4 吴青松;金、银纳米颗粒及其纳米壳层的制备、形成机理与光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5 陈章;新型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环境和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唐耀;银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其在印制电子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武江洁星;生物大分子调控银纳米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王成;银基复合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9 顾朝亮;基于银纳米基底表面增强的变压器油中糠醛拉曼光谱原位检测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10 史玉立;贵金属银、金及其合金纳米颗粒的化学还原法制备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基于不同保护剂制备的银纳米颗粒的抗菌性能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2 屈季春;银纳米颗粒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3年
3 张田露;银纳米颗粒致心血管系统毒理学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4年
4 张倩倩;银纳米颗粒和iLOV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D];河南大学;2018年
5 杨财桂;基于IGZO-TFT的打印银源漏电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6 王怡;基于Diels-Alder反应的高导电热可逆硅弹性体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7 戴天娇;多功能高分子抗菌水凝胶的制备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8 NAEEM ULLAH KHAN;植物化学法合成银纳米粒子及其在亚硝酸盐离子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9 臧钰莹;银纳米颗粒二聚体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偏振依赖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10 邱宇;高砷区抗砷菌特性及其应用探索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翔;我国高品质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航空报;2017年
2 赵亚萍;扎个银“筏”载分子[N];科技日报;2003年
3 华凌;美利用银纳米线开发出弹性导体[N];科技日报;2012年
4 特约撰稿 耿随平;银纳米技术让LG显示器健康环保升级[N];通信信息报;2005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严偲偲;它让手机可折叠弯曲[N];深圳商报;2018年
6 王迅;瑞士科学家3D打印金银纳米墙 可制造更高性能触摸屏[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6年
7 四川 刘祥华;健康空调新热点:纳米银技术[N];电子报;2006年
8 付宇锐;抗菌家族新增纳米银成员[N];医药经济报;2005年
9 名讯;纳米银抗菌家具鉴定会在珠海召开[N];消费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程武;可穿戴设备大热[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