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川楝子肝毒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临床报道中药致肝损伤事件频发,中药肝脏毒性已成为中医药安全性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国药典(2010版)将川楝子标明为小毒中药,体内外研究均发现川楝子具有明显肝脏毒性。但是作为中药引发肝损伤的常见药物之一,川楝子的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以川楝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给药后小鼠肝组织样本进行mRNA和microRNA(miRNA)的整合基因组学分析,结合血清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学结果,初步探明川楝子肝脏毒性的时效关系、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川楝子水提醇沉液致小鼠肝毒性研究。结合常规生化、病理指标以及通过整合miRNA与mRNA两个表达谱芯片进行分析,发现川楝子水提醇沉液引起的小鼠肝脏毒性可能是由多个信号通路如氧化应激等导致的肝细胞死亡造成。(2)川楝子乙酸乙酯萃取物致小鼠肝毒性研究。结合常规生化和病理指标以及通过整合miRNA与mRNA两个表达谱芯片进行分析,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引起的小鼠肝脏损伤具有量效关系,并且其毒性主要涉及了脂质代谢紊乱,同时也发现有大量药物代谢酶和核受体参与损伤过程。(3)川楝素致小鼠肝毒性研究。结合常规生化、病理指标和mRNA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川楝素肝脏毒性具有量效关系;同时川楝素引起的小鼠肝脏毒性的mRNA和miRNA表达谱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对于川楝素肝脏毒性机制的探讨,发现肝细胞坏死,脂质代谢紊乱是川楝素导致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线粒体的功能紊乱可能是损伤的原因之一;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p53信号通路等可能参与肝损伤后的再生修复过程。
|
|
|
|
1 |
童建;毒理基因组学[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
2 |
李芳,徐海滨;毒理基因组学及其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年04期 |
3 |
李宏;王崇均;;生物信息学在毒理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信息学;2010年04期 |
4 |
戴宇飞,郑玉新;毒理基因组学——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环境与健康研究[J];卫生研究;2003年04期 |
5 |
岑小波,王莉;毒理基因组学及其在化合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展望[J];卫生研究;2001年04期 |
6 |
庄志雄;毒理基因组学对毒理学发展的影响[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
7 |
吕建军;屈哲;李波;;毒理基因组学在临床前药物致癌性评价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14期 |
8 |
帅怡;张立实;;毒理学领域的新兴亚学科—毒理基因组学[J];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9期 |
9 |
杨涛;杨琛懋;钱蓓丽;马璟;;毒理基因组学在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毒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
10 |
;成都将建成“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年04期 |
11 |
;成都将建“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05期 |
12 |
王文军;中药安全性不应忽视[J];中医函授通讯;2000年03期 |
13 |
赵秀莉;中药安全性初探[J];医药论坛杂志;2003年17期 |
14 |
梅全喜;曾聪彦;;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7年12期 |
15 |
梅全喜;曾聪彦;;试论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安全性[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年02期 |
16 |
陆国才,袁伯俊,黄矛,颜天华,姜华;积极推进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年02期 |
17 |
张震,井立霞,程合丽,刘红云;加强中药安全性研究是促进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齐鲁药事;2005年08期 |
18 |
田小藕;;中药安全性问题及对策[J];药品评价;2006年03期 |
19 |
李连达;;加强中药安全性的系统研究[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年06期 |
20 |
杨茂春;杨哲;;中药安全性评价与监护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7年01期 |
|
|
|
|
|
1 |
朱琳;端正花;;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后基因组时代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
2 |
戴家银;王建设;;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3 |
周平坤;;毒理基因组学:引导毒理学跨入新的发展时代[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
4 |
毛廷英;;论中药安全性及合理应用[A];四川省药学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5 |
高惠玲;;提高中药安全性问题思考[A];2006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6 |
张冰;吴嘉瑞;;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7 |
王宁生;刘启德;徐勤;周联;;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特点[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届全国药物毒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
8 |
梅全喜;;普及中药安全性知识任重而道远[A];2010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9 |
周建芳;;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探讨[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10 |
童建;朱本兴;钟宏良;;毒理基因组学与辐射生物效应机制研究[A];第七届中国核学会“三核”论坛中国放射医学教育五十年暨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