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的共青团:回应、链接及自我革新
【摘要】: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在中国语境下,共青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是什么?其在此格局中的行为逻辑如何?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的研究可以回答这一问题。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是一个外部环境和主体行动相互交错的过程,因此,需要从协同治理理论与生态学相结合的视角提出新的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的理论研究框架,从宏观环境、中观过程和微观机制三个维度来观察和分析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以及其在这个格局中的行为逻辑。本文以广州市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为案例,通过档案整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素材,以此为基础展开实证研究。运用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的分析框架,描述和分析广州市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有以下两个发现:一是,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是一种社会协同治理生态,即政府、社会、特定公众等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围绕最大限度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共同目标,通过彼此啮合、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方式,将治理相关的各种要素有机整合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内生动力而且可以自我循环、自我生长的有序治理结构和行动机制。社会协同治理生态具体包括宏观环境、中观过程和微观机制三个维度。二是,共青团在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的行为逻辑是:对宏观环境采取能动性回应,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与多元治理主体进行竞合式链接,在构建社会治理微观机制方面以自我革新为导向。在理论层面上,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特别是国家与社会并非二元分化对立的简单关系,而存在许多中介性力量的勾连。在实践层面,展示出共青团在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的行为逻辑,特别是如何通过与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青年群体的竞合式链接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作用,这有助于我们从经验层面进一步把握群团组织转型的规律,即在机关化、社团化和枢纽化之外的真实发生的组织演变图景。本文作为个案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经验事实与理论概念,案例呈现的经验现象仍然处于发展过程。后续研究可以在共青团以及不同类型的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协同治理案例实践的经验研究和比较研究中挖掘共性与差异,从而丰富和拓展关于中国社会治理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