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肥胖级别与骨密度、VDR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肥胖级别与骨密度、VDR的相互关系,为基层医院预防、早期诊断肥胖糖尿病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174例,均为男性患者,根据BMI值将其分为3组一级肥胖组、二级肥胖组、三级肥胖组。测定三组的骨密度、VDR及其相关指标并进行分析。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所有患者患病前至今均BMI≥28。采用美国GE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3组患者腰椎正位L2-L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BMD),采用德国拜尔公司生产的DCA2000+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及配套试剂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lc),采用罗氏411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和25-羟维生素D3(25-(OH)D3),采用放射免疫法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PIns)和碱性磷酸酶(AKP),用酶放大化学发光法测定尿脱氧吡啶啉(Dpd),试剂盒由美国Dpd公司提供,用酶联吸附法测血清中肌酐(Cr)、Ca、P,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等指标。比较一级肥胖组、二级肥胖组、三级肥胖组3组入选者上述指标的差异;计算Dpd/Cr、Ca/Cr 比值。3组常规生化指标、骨代谢指标及VDR、骨密度情况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不同骨量患者25-(OH)D3、VDR的差异比较也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肥胖级别糖尿病患者骨量分布比较采用Uc检验,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级别与骨密度及其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三级肥胖组的腰椎L2-L4、股骨颈、Ward三角及大转子区BMD均明显高于二级肥胖组,而二级肥胖组的腰椎L2-L4、股骨颈、Ward三角及大转子区BMD均明显高于一级肥胖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肥胖组的25-(OH)D3、VDR指标均明显高于二级肥胖组,而二级肥胖组的25-(OH)D3、VDR指标明显高于一级肥胖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肥胖组的FCP、PCP、Fins、PIns指标均明显高于二级肥胖组,而二级肥胖组的FCP、PCP、Fins、PIns指标明显高于一级肥胖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肥胖糖尿病患者的HbAlc、FBG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25-(OH)D3、VDR水平呈下降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肥胖级别和BMD、25-(OH)D3、VDR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 0.612、0.738、0.546,均P0.05),且 BMD 与 25-(OH)D3、VDR 亦正相关(r=0.751、0.635,P0.05)。结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肥胖级别、骨密度(BMD)、VDR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计算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级别,评估其VDR水平,有利于判断患者的骨量变化趋势,为基层医院预防、早期诊断肥胖糖尿病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