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养殖中水流速度对大口黑鲈幼鱼的影响研究
【摘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高产高效、节水节地、养殖环境可控、产品质量安全等优势,已成为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流速对循环水养殖鱼类的生长和水质有着很大影响,合适的流速也是实现鱼类福利化养殖的必要条件。本文以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流速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养殖水质以及排氨规律的影响,旨在为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幼鱼流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实际养殖流速作为实验组流速设置的参考依据,研究了高流速(18 cm/s,4.00 bl/s)、中流速(11 cm/s,2.45 bl/s,实际养殖平均流速)和低流速(4 cm/s,0.90bl/s),三种流速对体质量1.92±0.38 g、体长4.5±0.36 cm的大口黑鲈幼鱼的养殖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流速对大口黑鲈幼鱼的生长、消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有着显著影响。相较于其他两种流速,高流速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幼鱼的累计摄食量、肝体指数、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肥满度(P0.05)。虽然流速对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但高流速组的饲料系数平均值最低。在消化酶活性方面,高流速组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虽然三种流速下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流速增大,脂肪酶活性也增大。在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方面,高流速组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的循环水系统中,大口黑鲈幼鱼在高流速(18 cm/s)下,生长、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和消化能力均得到了提高。2.探究了高流速(18 cm/s)、中流速(11 cm/s)和低流速(4 cm/s)三种流速对大口黑鲈幼鱼(8.13±0.54 g)养殖水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流速下,大口黑鲈幼鱼摄食后的氨氮含量波动范围显著降低(P0.05),虽然亚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但随着流速的增加,亚硝态氮含量的波动范围减小。因此提高流速,可以降低大口黑鲈幼鱼摄食后12 h内氨氮、亚硝态氮含量的波动范围,以防止氨氮、亚硝态氮含量在高峰期超过安全限额,从而危害鱼类生长。此外,提高流速可以使更多的大颗粒悬浮在水中,有利于悬浮颗粒物的过滤去除。综上,在鱼类摄食后的排氨高峰期提高养殖水体流速,可以在节约能耗的基础上,达到快速降解氨氮,去除颗粒物,净化水质的目的。3.研究了高流速(18 cm/s)、中流速(11 cm/s)和低流速(4 cm/s)下大口黑鲈幼鱼(6.25±0.68 g)在摄食后12 h内的排氨规律。结果表明,在高流速下大口黑鲈幼鱼的排氨高峰期为摄食后的第4-8 h,中流速和低流速下大口黑鲈幼鱼的排氨高峰期均为摄食后的第4-9 h。在4-18 cm/s的范围内,流速对大口黑鲈幼鱼的排氨量并无显著影响(P0.05),但低流速下,排氨量最少。因此,可在大口黑鲈幼鱼摄食后4-8 h进行流速调控,以获得更好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