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力量:以写促学教学法研究
【摘要】:写作是古老的人类活动,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沟通交流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以写促学”是将写作作为学习工具的代表性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布里顿、艾米格为代表的研究者为“以写促学”奠定研究基础,引证维果茨基、布鲁纳的重要观点,提出“以写促学”的主张,并引发了新一轮“跨学科写作运动”。80年代后,写作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得以重新澄清。写作这项复杂的认知活动,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不仅具有保存和交流思想的功能,还能作为求知的手段和中介的角色作用于学习能力的生成。随着“跨学科写作运动”的盛行,“以写促学”已经成为美国长达四十年的教学改革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法。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纵深发展的趋势下,世界各国都重视培养兼备高素质读写水平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人才,将写作视为语言输出结果形式的传统认知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在更广的视野下重新锚定写作的价值,以及在更多的学科背景下探究运用写作服务于学习的路径。本世纪初,“以写促学”理论引入国内,形成“写长法”,作为一种正式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然而,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国内研究者对“以写促学”的认识和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由于缺失精准的实践指导,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写作这一学习工具依然是一个未充分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应用范围不广。国外在全学科全学段领域内应用“以写促学”,国内“以写促学”研究则多显现于以英语学科为代表的单一学科,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下的英语学科;二是在应用路径上还存在将“以写促学”中的写作与传统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混为一谈的现状。认知观念的偏颇制约着教师对写作功能的理解,教师习惯于将写作视为检测学习者已有知识的测试工具,因此学习者在写作中很少得到机会发现未知,写作素材难以开发为新的知识。三是在具体实践中仍然缺少创造性的应用思路,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挑战。本研究在全面梳理和分析美国“以写促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呈现其基本内容,探析其促学原理和模式体系,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完整建构“以写促学”教学法的有机整体,探究该教学法对于学科教学活动的价值。首先,从“以写促学”的内在发展肌理出发,剖析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以整体眼光搭建“以写促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呈现“以写促学”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阐明“以写促学”的价值意蕴,反映促学效果的体现,从促进学习者的知识生成、情感发展和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展现其价值和功用;接着,构建“以写促学”模式体系,从解释性、叙事性、论证性写作的角度解析“以写促学”九种典型写作策略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七步法”实施流程,并按照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内容进行实施路径探究;最后,在国内初中英语学科教学领域,开展本土化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在单元整体设计理念下,围绕单元主题学习内容运用“以写促学”的教学策略。总之,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以写促学”教学法不是孤立存在的空中楼阁,它不仅建立于丰厚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第二,“以写促学”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动力系统,学习者通过搜索、重组和精炼,在写作表达中自然地开展资料搜索、知识巩固等活动,将写和学有机结合,使写成为学的有效路径。第三,“以写促学”通过创造性地革新写的理念和思想,让学习者在写作中发展思维、巩固知识、交流讨论、体验学习信心和成就感,逐渐增加学习能力。第四,“以写促学”教学法从简单易行的方式出发,充分开拓“写作”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价值,以“写作”为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科内容知识的巩固、学科思维体系的建构和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