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L-精氨酸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倪建新  
【摘要】: 在过去30年中,由于显微外科迅速发展,吻合小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已 成为整形外科进行组织移植、再植、重建和器宫再造的一项新的重要的技术。 即使游离皮瓣移植围手术期的每一步都能很好完成,仍有10%移植皮瓣因缺 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而出现坏死。皮瓣IR损伤的病 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组织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氧自由基损伤、细胞 内钙离子超载、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和无复流。文献报道了一些药物或方法 可改善皮瓣IR损伤,有效地提高皮瓣成活面积。这些药物或方法主要有抗粘 附分子单克隆抗体、自由基清除剂、免疫抑制剂、高能化合物、高压氧、缺 血预处理等。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自由基。 它在心血管系统能维持血管平滑肌的紧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和调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在神经系统它参与信息传递、神经和血管间的协调和 内脏功能的调节。NO作为病理生理性信使介导炎症过程和免疫反应。NO在 IR损伤的作用已引起广泛研究,结论颇不一致。大多数人认为NO对IR损伤 有保护作用“-”,osei等用镰状细胞性贫血的转基因鼠及正常鼠观察其在缺 血缺氧时的变化,前者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nstitutive NOS cNOS)表达 缺失,在缺血区及其周围,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OS iNOS)表 达是升高的,正常鼠iNOS表达不升高且分布无序;组织学检查显示转基因鼠 缺血区组织结构的损伤较正常对照鼠明显减轻,提示iNOS对缺血缺氧性损伤 有保护作用。但也有人认为 NO可加重 IR损伤”-“’。Turnage等应用大鼠小 肠IR模型,于再灌注前应用训 特异性抑制剂可有效改善IR诱导的肺微循 环障碍,而应用广谱NOS抑制剂则对IR诱导的肺微循环障碍无改善作用。以 上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模型,不同NOS抑制剂可产生不同的实验效果。 实验目的 研究 NO前体卜精氨酸(LArsinine L-Ars)对大鼠皮瓣m损伤有保护作 用还是加重IR损伤。 材料和方法 1.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实验分组 25只雌性SD大鼠,体重180-300克,于大鼠右侧腹部游离一轴型皮瓣, 长宽比为 6cm X 3cm(附图 1、2)。大鼠随机分成 3组,①空白对照组,SD 大鼠5只,皮瓣无缺血再灌注过程。②对照组,SD大鼠10只,于上腹部浅 血管发出点近端之股动脉放置无创伤动脉夹,在手术显微镜下确认股动脉和 蒂动脉血流被完全阻断。10小时后除去动脉夹,放掉动脉夹前半小时经腹腔 注射生理盐水M。@L-Arg组,SD大鼠 10只,缺血再灌注过程与对照组 相同,放掉动脉夹前半小时经腹腔注射5%L-Arg溶液(300mg/kg)。 2 2.组织学检查 空白对照组于术后 22小时、对照组和 L-Afg组于再灌注后 12小时(即 术后22小时),于皮瓣中心处取一全层组织块,放入4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 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行 HE染色。在 400倍光镜下行中性粒细胞(polymor- phofltiCICSFflClltfophilpMN)计数,因肉膜下层pMN浸润最明显,于肉膜下 层选10个不交叉高倍野进行计数,并观察微血管和组织病变情况。 3.红外线热像图测定皮温 室内温度经空调机控制在22OC左右。空白对照组于术后34小时、对照 组和 L-Arg组于再灌注后 24小时(即术后 34小时)进行红外线热像图检查, 用钢丝标志皮瓣范围,将红外线热像图检测仪探头对准皮瓣,调整大鼠与探 头距离,测定皮瓣平均温度,并以相同方法测定对侧腹部相应部位正常皮肤 平均温度。计算对侧腹部相应部位正常皮肤与皮瓣之间的温差。 4.皮瓣坏死比率测定 术后第 7天,经颈静脉注射 10%荧光素钠溶液(15mg/k),20分钟后,在 紫外线下检查皮瓣坏死情况。用带小网格的透明纸计算皮瓣坏死和成活部分 的网格数,并依此计算皮瓣坏死面积占皮瓣总面积的百分比。 结 果 1.皮瓣坏死比率 空白对照组皮瓣全部成活(附图引,对照组皮瓣坏死面积占整个皮瓣面 积的比率平均为 sl.83士10.78%(附图 4),乙-Arg组为 6.68士4.44%(附图 5)。 卜Afg组中有2例皮瓣无坏死。皮瓣坏死主要位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先从 3 最远端开始,逐渐向近侧扩展,于术后第5天稳定下来。皮瓣坏死比率空白 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of),L叭fg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 著性差异(P<0.of)。 2.组织学检查 2.IPMN浸润数 PMN浸润以皮瓣肉膜下层最显著,真皮层和皮下层有散在PMN浸润。 空白对照组 PMN浸润数为 67.70士23.05/10HP(附图 6),对照组为 216.90士 55。32门oHP(附图7),L-Afg组为57.Zo士16.05门OHP(附图8)。空白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侣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 异(P<0刀1),但空白对照组与卜*侣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刀5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顾海峰!200052上海市,张杏梅!200052上海市,刘大雄!200052上海市,林子豪;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髓过氧化酶及白细胞膜CD_18的变化[J];中国微循环;2001年02期
2 陈静,庄洪兴,韩娟,赵延勇;左旋精氨酸对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的影响[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年03期
3 曹景敏,鲁开化,王标,郭树忠;地塞米松对中性粒细胞死亡过程的调控[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4 王力军,杨国华,王鑫,李志海,刘金敏;大鼠腹部岛状皮瓣氧自由基产生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学;2000年05期
5 倪建新,马奇,韩春茂;L-精氨酸对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吴小蔚;程邦昌;陕声国;余墨声;王松山;李爱林;;核因子κB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肌皮瓣的保护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7 杨国华,袁泽,郝天军,李志海,贾继峰,王广斌,陈文龙;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介导物的EPR实验探讨[J];伤残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8 仇树林,谢祥,胡国栋;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组织中金属硫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5年03期
9 杨国华!150001,杨春珠!150001,李志海!150001,孟庆刚!150001,孙琪!150001;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电子顺磁共振观察[J];中华创伤杂志;2000年01期
10 郭杰,王冬艳,关德宏,唐朝枢;脂质体携载金属硫蛋白对皮瓣继发静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11 李志海,王炜,张涤生;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岛状浅筋膜瓣超微结构的损伤及Verpamil的作用观察[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7年02期
12 王冬艳,郭杰,关德宏,肖志波,唐朝枢;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组织中金属硫蛋白含量变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年05期
13 朱兆明;整形领域中氧自由基研究的进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14 郭杰,鲁开化,郭树忠,栗勇,唐朝枢;皮肤撕脱伤撕脱皮瓣组织血管活性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年03期
15 吴小蔚,程邦昌,陕声国;皮瓣缺血再灌注期间核因子-κB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16 池永龙,黄佳温,洪如康,厉智,高伟阳;游离、岛状或旋转皮瓣肌皮瓣移植70例报告[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17 张涛;影响乳腺手术皮瓣愈合原因分析(附32例报告)[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年04期
18 沈成华,房晓彬,余红,龙舟;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手、臂创面的应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1995年Z1期
19 孙业祥,李守生,王永杰,陈新寿;带肌膜的筋膜皮瓣在修复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年02期
20 胡燕明,李容新,叶非常;胸大肌皮瓣在头颈肿瘤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运彪;谷才之;叶祥柏;王锡华;陈忠勇;李金玺;;应用皮瓣一期修复电击伤创面的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朱飞;宁金龙;李小静;张林;侯团结;;改进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春;张晓文;郭肖峰;马苟平;;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与改进[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王秀川;;读《腹壁去脂致皮瓣大面积坏死1例》的讨论[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边建民;卢毓芳;毛锦江;黄运严;覃秋海;阳小敏;;下腹壁皮下蒂皮瓣阴道再造术8例分析[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6 徐华;董佳生;王涛;麻荪香;;双侧蒂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乳房再造的血运重建[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肖伯春;厉建华;王瑞良;赵晖;;皮瓣(肌皮瓣)修复烧伤创面的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张逸;朱兴华;;面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修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谢庆平;郭恩琪;晋培红;许新伟;;改良桡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额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应用[A];2009年浙江省显微外科、手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程昌志;石建辉;罗远国;林舟丹;;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优化选择[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铭锐;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2 王进;Toll样受体9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癌肝内转移和生长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3 曹京敏;中性粒细胞在皮瓣I/R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的调理[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4 陈雯;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免疫机理及调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3年
5 董建文;间歇性低氧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6 朴成东;白介素10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徐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高渗盐溶液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袁静;心肌组织氧代谢在小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庆志;兔窦房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L-精氨酸的干预作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10 石俊;模拟缺血再灌注诱导神经元凋亡与MT/NAC抗凋亡机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建新;L-精氨酸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01年
2 马春潮;苯妥英钠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3 应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大鼠肝窦内皮细胞B7-1、B7-2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3年
4 常芳;硫化氢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D];郑州大学;2005年
5 王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D];郑州大学;2005年
6 李琴;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中c-fos、c-jun的表达[D];武汉大学;2005年
7 吴红丽;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8 关国欣;前列腺素E1在大鼠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9 吴晓黎;经颈内动脉注射pLXSN-bcl-2对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细胞凋亡,caspase-3蛋白表达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10 山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干预因素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阎红;超长皮瓣移植在沈成功[N];健康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周颖通讯员 丁娟;洛阳皮瓣:中国的骄傲[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衣晓峰;张向明;改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大面积缺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李福云 赵磊 程春生 查朱青;洛阳正骨医院完善洛阳皮瓣、 骨皮瓣技术[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整形外科 朱晓海张文俊 王根华整理;头部取皮瓣 为创面“穿新衣”[N];健康报;2010年
6 ;重组人VEGF基因治疗大鼠缺血TRAM皮瓣的观察[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张中桥;地塞米松保护移植皮瓣机理揭晓[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王彩丽;“前臂皮瓣”是中国的骄傲[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刘颖;吴伟康;赵明奇;四逆汤可诱导心肌延迟预适应[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穆大力;国际首例乳房再造新术成功[N];健康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