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应用孕激素后子宫内膜整合素α_vβ_3及IGF-Ⅰ的表达
【摘要】: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无排卵不孕的
50-70%,治疗首选药物是克罗米酚,但约有15-20%耐药者,如用促性腺素
诱导排卵,极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为防止严重的卵巢过度刺激综
合征,有时采用IVF-ET,将胚胎冻存待卵巢恢复正常后植入。临床发现
该类患者子宫内膜准备不理想,妊娠率较低,PCOS合并管性不孕患者施
行IVF-ET时也有类似问题。有报道先应用GnRH-A对垂体降调后再用雌
孕激素替代,或应用高剂量雌激素抑制促性腺素分泌,但前者价格昂贵后
者疗效不理想。由于PCOS患者处于特殊的内分泌环境,如何选择恰当的
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使其有较佳的容受性,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整合素家族是一种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通过非共价键结合而构成的跨
膜糖蛋白,在子宫内膜的表达呈周期性,整合素α_vβ_3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着
床窗开启一致,并参与滋养层组织——子宫内膜的双向识别过程,是目前
公认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物,现发现在黄体发育延迟、输卵管积水、轻
度内异及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子宫内膜表达缺陷。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
统,在于宫内膜内完整存在,参与子宫内膜生长发育、内膜蜕膜化及胚胎
着床过程,介导雌激素参与子宫内膜细胞有丝分裂,与子宫内膜增生发育
有关。本研究通过测定PCOS患者应用孕激素后整合素α_vβ_3及IGF-I的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人二,刀w!二J仇比”尸a江三卜口J7厂N,匕人了卞刁\月又ide口u厂江三R乍丁”1、/J夕卜。D
选择m皿年9月全2001年3月在浙江大学区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就D
诊的PCOS患者30例,基础体温单相,三个月内末应用性激素类药物。l
N同朋献快相而矢龄日幼柳刚 其础伏俱刃相.二个日内主向田什瀚蔷举D
药物妇女20例为对照组。给PCOS患者注射黄体酮针每天20mg,连用七
天后取宫底部内膜,并于注药前及取内膜同时采血,对照组采集晚卵泡期、D
中黄体期血样及中贡体期内膜,以卜所百材料置习0℃超低漏冰箱保斥同时D
测定。电于化学友光汪测皿M E,、P,阴道 B超测于宫内膜厚H,SP免疫 l
织化法测子宫内膜整合素a、,B。、IGF.I、ER PR及 HE染色常规镜榆,根 l
据 NOyCS TWM组织字分期。
结果:两组间年龄无差别,病例组及对照组体重指数分别为24.39士
6.51kg切‘及20,41土5.68 k咖’,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
组注射黄体酮前、后血清 EZ分别为 门.二上60.spmol/l 及 147.9士 l
151.3pmol/l,对照组晚卵泡期、看床期血清 E。分别为 733.8士231.ZPffiol/ll
l 及797.7士217.SPmol/1,病例组均较对照组低,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刀01)。病例组注射黄体酮前孕酮水平为2.58士I.05nmol八,对照组晚
】卵泡期孕酮水平为2.76士0.74nmol八.两者比较无差异(P>口刀5)。病例组
】注射黄体酮后孕酮水平 18.4土10.Inmol/1较对照组看床期孕酮水平56.9
I 土10.Inmol八低,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刀01);病例组注射黄体酮前、
I 后子宫内膜厚度为8.二4士1.啊n及8.57士1.72n,对照组晚卵泡期、着床
I 期子宫内膜厚度为8.80土0.94n及9二33士0.83n,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
I 异。子宫内膜HE染色常规镜检,病例组增生期二例(占6.7%),早分泌
I 期10例(占33.3%),中分泌期18例(占60%),对照组均处于中分泌期。
D 病例织用莆体酮后子宫内膜腺卜废ER、PR的H-score积分分别为29.23
D 士 15.53及 31.97土 18.81,对照组着床期子宫内膜腺上皮ERIR的 H-score
D 积分分别为18.20士9.86及22.80土7。06,病例组均较对照组高,两者比较
D 二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用黄体酮后子宫内膜间质*R、*R D
H-score积分分别为 41.70士 13.00及 72.37士 16.41,对照组着床期分别为 l
73.70士7.90及107.40士12.26,病例组均较对照组低,两者比较均有显著I
性差异(P<0刀of)。病例组应用黄体酮后子宫内膜av6。的 H.score积分为 7
45.60士19.95,对照组着床期为124.65士22.93,病例组较对照组低,两者T
?
|
|
|
|
1 |
刘付敏;刘东;;流产后子宫内膜骨化症1例报告[J];泰山医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
2 |
张昕原,朱正美,曹 詠清;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Le~y糖蛋白的动态变化[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6年05期 |
3 |
胡军;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04期 |
4 |
王鸿燕,关淑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探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5 |
曹艳茹;中西医结合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中医急症;2005年04期 |
6 |
吴葆祯;;月经失调(下)[J];中国医刊;1958年12期 |
7 |
徐庸定;;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和肌层前列腺素(PG_s)的释放与经血量的关系[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5年04期 |
8 |
李泓;;人宫内膜表面糖蛋白的周期性变化—组织化学定量研究[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86年03期 |
9 |
刘承权,沈淑人,戴茂征;着床研究模型:离体胚泡与子宫内膜“共培养”[J];生殖与避孕;1989年04期 |
10 |
孙爱达,韩美玲,黄荣丽,王友芳;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期法的探讨(附244例分析)[J];北京医学;1990年02期 |
11 |
秋肖凡,李自新;子宫内膜间质肉瘤5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1990年02期 |
12 |
聂洪材;阎丽凤;;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1例报告[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13 |
张援胜,郝凤鸣,俞雯;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的初步观察[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1年03期 |
14 |
陈志昌;鲍永仪;张健平;;191例IUD诱发出血的子宫内膜酶组织化学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1年04期 |
15 |
朱蓬第,刘效群,王介东,施文良,程捷,许如华,徐立康,连石柱,崔颐冰,吴尚纯,胡静;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第8因子活性的数字化图像分析[J];生殖与避孕;1992年04期 |
16 |
朱蓬第,刘效群,谷 ,罗宏志,王介东,徐立康,程捷,许如华,连石柱,崔颐冰,吴尚纯,胡静,陈菊华;左旋18-甲基炔诺酮T型宫内节育器对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因子Ⅷ活性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1994年06期 |
17 |
罗永祯;膀胱子宫内膜异位[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年02期 |
18 |
黄道远,陈兵,雷凤生,黄增利;超声测定子宫内膜厚度对子宫内膜增生症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1994年S1期 |
19 |
吴炳昕;子宫内膜异常与不孕的关系[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4年04期 |
20 |
林秋华
,胡小良;微型和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究竟有什么新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