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低熔点合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张向武  
【摘要】: 与通常的金属相比,低熔点合金具有较低的熔点,在通用聚合物的加工温度窗口能实现 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因此,如果将低熔点合金作为填料,在复合材料的制备和使用过程 就能实现刚性粒子和可变形液滴两种存在状态之间的转换,从而赋予低熔点合金聚合物基复 合材料许多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能。本文以低熔点的Sn-Pb合金作为填料,试图揭示 低熔点合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而研究重点放在电学性能和流变 行为上。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导电性能的影响,以及导电性能的温度依赖 性和压力依赖性。发现球磨法既能防止合金填料在制备过程中的氧化,又能使合金颗粒在聚 合物基体中形成偏聚分布,因此制得的复合材料导电性能较好。研究还发现,在合金熔点以 下对复合材料进行热压时,合金颗粒在基体中保持原来的偏聚分布,易形成导电网络,故制 品导电性能优良;而在合金熔点以上热压,合金聚集体易融合,所得制品的导电性能很差。 通过对低熔点合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电阻率温度依赖性的研究,发现随着基体的不同, 复合材料的阻温特性具有很大差别。当基体为无定形聚合物时,如聚苯乙烯(PS),首次发现 了一种特殊的正温度系数(PTC)效应。与传统的聚合物基PTC材料不同,该材料的PTC转 变不是出现在聚合物基体的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处,而是在合金的熔点附近,这说明该PTC 效应具有其独特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的原因。在热力学上,低熔点合金与聚合物基体间表面 能的差异使得合金颗粒有被基体浸润而呈随机分布的趋势;而在动力学上,合金颗粒从刚性 粒子转变为可变形液滴,在基体中的运动能力大大加强,以此实现导电网络的破坏,从而产 生了PTC效应。正是这种特殊的PTC效应产生机理,赋予该材料许多传统PTC材料所不具 有的特点,如转变陡峭、强度大及不出现负温度系数(NTC)效应等。 当基体为(半)结晶聚合物时,如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既在聚合物基体熔点又在合 金熔点处出现了PTC转变。将这种首次发现的现象称为双正温度系数效应(d-PTC)。由于两 个PTC转变的产生机理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如合金含量增加时,聚合物熔点处的PTC 强度降低;而合金熔点处的则先升高后降低。此外,本文还通过对合金颗粒进行表面改性, 实现了导电结构的稳定化,大大增强了复合材料阻温特性的可重复性,从而使得这一特殊PTC 效应的实用化成为可能。 与温度变化相类似,外加压力由于能改变合金颗粒间距,也会使复合材料的导电能力发 生变化。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的相对电阻随着外压的增大而降低。填料含量和基体模量的增 大将减弱复合材料电阻的压力依赖性,而填料粒径和界面势垒高度的的增加将增强电阻的压 力依赖性。此外,复合材料的压阻特性还具有时间依赖性。外加压力、填料粒径和基体蠕变 的增加都将使复合材料压阻特性时间依赖性变得更严重,而填料含量的增加会减弱压阻特性 的时间依赖性。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为了深入了解复合材料压阻特性的机理,并能从理论上预测材料的压阻性能及其时间依 赖性,建立了压力-时间-电阻模型。其中,电阻·压力关系是在考察导电粒子间距随压力变化 而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而电阻-时间关系是诅过分析聚合物基体的阑变行为对粒子 间距的影响得出的。该模型认为,外加压力、坟料含量、填料粒径和基体模量或蜗变是通过 影响粒于间距来实现对压阻特性及其时间依赖性的影响的,其中坝料含量和粒径通过改变粒 子间原始间距来影晌间距变化;而外加压力和基体模量或鹰变则直接影响粒子间距变化的难 易程度。此外,势垒高皮对压阻特性的影响是返过改变咄流子在复合材料中的传导性能实现 的.通过对!1种复合材料体系压阻特性的实验研究和理论预测,发现压力-时间-电阻模型 能很好地模拟导电复合材料的压阻特性及其时间依赖性。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首先测试了低熔点合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静态流变行为。刚性合 金粒子会阻刃聚合物链段的运动,因此在合金烙点以下,复合材料的粘度随合金含量的增加 而增加,但粘度的捉高只有在合金颗粒形成网络结构后,才表现得比较明显。然而,在合金 熔点以上,可变形合金液滴能使聚合物产生滑移,从而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粘度。此外,由于 SruPb合金的烙融,复合材料的粘度与温度关系在合金烙点两侧分别满足Awhenius方程。 低熔点合金的存在形态不仅会改变复合材料的粘性,还会对复合材料的弹性产生一定的 影响。虽然,刚性合金粒子和可变形合金液滴都会降低聚合物基体的弹性,但是刚性粒子的 降弹作用较可变形液滴明显。复合材料在合金烙点处会发生熔体弹性的突然大幅度升高,但 是粘性流动始终是复合材料烙体形变的主要形式. 此外,对低烙点合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动态流变行为的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在合金的烙 点处会出现一个新的内耗峰;并且合金颗粒以不同的状态出现时,复合材料的动态流变行为 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保臣;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低熔点课题组;;低熔点合金在密封有害气体中的应用[J];CMET.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1983年06期
2 许义仁,张扬善;低熔点合金喷涂法快速制模工艺研究[J];模具工业;1989年07期
3 赵黎哲;;低熔点合金在木工机械上的应用[J];木工机床;1990年02期
4 邓明,应志强;凸模低熔点合金加键销固定法[J];模具工业;1998年06期
5 梁海灿;;介绍一种铸造新工艺——用低熔点合金做叶片模铸造叶轮[J];机械工人.热加工;1980年07期
6 周鹤亭;;低熔点合金的新配方及其使用[J];现代机械;1980年01期
7 邹宇超;;低熔点合金的开发与应用[J];物理测试;1993年06期
8 孙守业;低熔点合金在E形冲片模具中的应用[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1年06期
9 ;焊接冲头用的低熔点合金[J];机械工人.热加工;1960年04期
10 ;低熔点合金复合模具[J];机械工人.热加工;1978年02期
11 ;低熔点合金多工序复合冲压模的应用[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1980年03期
12 倪顺华;;低熔点合金型芯制造与电铸工艺[J];电镀与环保;1985年06期
13 黄来铀,李思宇;低熔点合金、锌合金快速模具技术的最新进展[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2年11期
14 阮政卿;;用低熔点合金固定冲头的压力浇注[J];机械工人.热加工;1981年01期
15 柏树珍;低熔点合金压型的应用[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991年03期
16 ;低熔点合金在陶土模具制造中的应用[J];模具工业;1976年03期
17 李书孝;;低熔点合金用于测量[J];上海机械;1965年09期
18 李德华;应用低熔点合金减少薄壁管材加工毛刺[J];机械制造;2000年06期
19 杜刚;;山西省成立低熔点合金制模技术推广协作组[J];CMET.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1984年05期
20 孙保纯,王连棋,张正贵;压铸用低熔点合金型芯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春红;李志伟;田俊涛;吴志申;张平余;张治军;;一种新型导电填料的研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Ⅲ)[C];2006年
2 袁定胜;陈俊智;刘应亮;;扫描电位沉积Bi-Pt合金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3 周昌炽;陈鹤鸣;;利用高能激光束改善金属表面的抗腐蚀性质[A];第五届全国电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特种加工篇与综合性论文篇)[C];1986年
4 陈芝会;张兴武;王恩刚;赫冀成;;应用稳恒磁场控制板坯连铸结晶器内流体流动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连铸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林增栋;印红羽;彭晓芙;;钎焊单层金刚石工具的工艺机理[A];第五届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冯杏梅;;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及其在雷达产品中的应用前景[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7 戴亚堂;王松;鲁静华;张欢;;脉冲电镀法制备Au-Bi合金微靶研究[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8 郑红梅;;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文聪;徐红兵;邓罡;;任意多边形排样和最短切割路径搜索的算法及实现[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单德彬;吕炎;;铝合金管坯低熔点塑性介质挤胀成形工艺研究[A];首届七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向武;低熔点合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谈发堂;银填充导电胶中表面与界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马坤全;液态金属芯片散热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8年
4 郭训忠;铝/铁基及铝/纯钛基双金属复合管件的冷成形及铝层陶瓷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5 陈熹;新型Sn-9Zn基低熔点无铅焊料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勇;热塑性塑料注射成型中的可熔型芯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黄耀鹏;低熔点合金掺杂银粉导电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闫操;低熔点合金包覆铁基复合粉末制备及烧结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严军辉;两亲性高分子化合物辅助液相分散法制备低熔点纳米合金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俞铁铭;Sn-Bi-Zn-Cu-Pb多元合金中温相变储热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杨娥;SnInBi低熔点热界面材料的传热性能及结构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7 郜学云;基于Bi、Pb、In、Sn的低熔点合金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姜笃山;精密电铸法制造复杂薄壁零件的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周婷婷;木材金属基处理及涂饰性能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何向华;Cu-Ni-Mn合金铸态时效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油溶性低熔点合金纳米微粒的研制[N];科技日报;2006年
2 黄友礼;亦真亦幻玩车模[N];中国商报;2003年
3 杨晓莹;东汽叶片分厂倾力打造叶片精品[N];中国工业报;2006年
4 刘兴标;国内首家铟谷交易中心落户柳州[N];广西日报;2007年
5 潘辉;张平余;纳米微粒吸波材料问世[N];中国化工报;2004年
6 通讯员 杨晓莹;持续改进 精益求精[N];中国电力报;2006年
7 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 郝凤桐;你了解铟的危害吗[N];健康报;2008年
8 谢良福;限量版车模不负众望[N];中国商报;2004年
9 李云飞;纳米涂料可吸收电磁波[N];中国矿业报;2005年
10 刘文英;合理使用高压锅[N];中国矿业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