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融合与智能处理的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智能信息处理领域中的若干个问题。
首先研究多传感器融合在移动机器人导航中的应用。包括移动机器人的融合自定位问题:移动机器人利用光电编码器进行自定位,同时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融合多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测量值,采用回朔算法将融合值用于复位光电编码器,消除了光电编码器累积误差的影响,并能满足实时控制的要求:并提出一种基于Takagi-Sugeno模型的变结构模糊神经网络直接逆模型控制器,并应用于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利用模糊神经网络避障控制器融合CCD摄象机与超声波传感器探测到的环境信息,以实现机器人的安全避障。仿真实验说明了,提出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法运用在移动机器人导航中的有效性。
将Dempster-Shafer理论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在时间域对多传感器的多次测量进行融合,以进行识别分类。该算法充分发挥了证据理论和神经网络各自的优点。工件识别系统实验表明该算法有效地提高了工件的识别率。
提出了分别基于Dempster-Shafer组合公式和两类模糊积分(Sugeno积分和Choquet积分)进行多个神经网络分类器组合的算法,这两种算法都考虑了每个分类器对不同类的识别能力的不同这一经验知识。将其应用于UCI数据库的分类和一个多传感器融合工件识别系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粗糙集数据分析的主要优点在于它不要求任何关于被处理数据的先验或额外的知识,本文利用其对数据库进行分析计算, 自动获取数据库在各个层次上的规则集:在保证量化后的数据库具有最大一致性的前提下,利用遗传算法求取连续属性值的最优量化区间个数及各个区间分点值;同时将量化区间进行模糊化,将多层次清晰规则集转化为模糊规则集,利用模糊推理进行决策以提高鲁棒性。对UCI数据库的分类测试体现了该粗糙集数据分析算法的有效性。
提出了粗糙信息熵的概念,证明了粗糙集理论中知识不确定性与其所对应的粗糙信息熵之间的单调关系。并研究了与普通集合和模糊集合的不确定性相对应的粗糙信息熵,以及这两种集合的不确定性与其对应的粗糙信息熵之间的单调关系。利用粗糙信息熵的概念,能够从信息的角度充分反映不确定性的本质。并提出一种基于熵测量的属性简约算法,将其用于Iris数据库和Hsv数据库的属性简约,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
|
|
|
1 |
黎湘,庄钊文,郭桂蓉;模糊自组织神经网络及其在信息融合目标识别中的应用[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2 |
章新华,林良骥,王骥程;目标识别中信息融合的准则和方法[J];软件学报;1997年04期 |
3 |
袁南儿,杨东勇,林毅;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4 |
何兵;基于分类及不确定墒的DS证据合成及判决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
5 |
陈俊风,景方,孙华;B样条模糊神经网络在信息融合中的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6 |
张杰林,刘德长,曹代勇;基于信息融合的铀矿床遥感数据挖掘技术[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4年02期 |
7 |
梁志恒,杜庆东;应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燃煤锅炉供热自动控制系统[J];工业锅炉;2004年06期 |
8 |
陈东,吴文华;模糊信息融合在电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4年06期 |
9 |
许任洲,李训诰;基于距离的目标运动分析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05年01期 |
10 |
江红,张炎华,赵忠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时间不确定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1 |
吴宏岐;周妮娜;张正喜;;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中的信息融合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2006年03期 |
12 |
汪永东;陈颖;;模糊证据理论及其在信息融合中的应用[J];工矿自动化;2006年05期 |
13 |
何友;薛培信;王国宏;;一种新的信息融合功能模型[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4 |
苏志东;;网络招生信息融合系统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5期 |
15 |
宋婷;;传感器在农业采摘机器人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9年05期 |
16 |
王军;王员云;;基于Rough集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7 |
钱进;;改进的联合Kalman滤波及其在组合导航中的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年07期 |
18 |
张欣;薛伟敏;童法松;;旋转机械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方法及其发展状况[J];机电设备;2009年04期 |
19 |
申宇皓;孟晨;张磊;傅振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信息融合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年11期 |
20 |
胡宝洁;范江涛;杨沛;轩健峰;;复杂电磁环境对组网雷达的影响研究[J];电子科技;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