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压电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压电阻尼性能研究

杨亦权  
【摘要】: 在导电填料/压电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体系中,根据压电、导电原理,机械振动能(或声能)可通过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转换为电能,并通过体系中导电填料形成的导电网络,将电能以热的形式耗散,从而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 本论文在研究压电陶瓷种类、含量、极化条件等因素对压电陶瓷/聚合物二组分复合体系的压电性能、流变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探索了制备高性能减振降噪聚合物阻尼复合材料组分配方和加工工艺。 研究了压电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压电性能,发现不同压电陶瓷以及压电陶瓷的体积分数对复合体系的压电性能影响极大。选择具有高的压电常数和介电常数的压电陶瓷颗粒作为功能相,并以60%~70%体积分数与聚合物共混。其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压电性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探索了极化条件对复合体系是否具有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各压电复合材料均存在一个最佳的极化温度和最佳极化电场(EP)。此时,压电陶瓷在体系中的极化定向排列程度最高,复合体系的压电性能最优。在饱和电场(Es)下,压电常数(d33)随极化时间(tp)的变化而变化,极化初期d33随tp的增加而迅速增高;极化一定时间后,d33趋于平缓。 研究了压电陶瓷/聚合物复合体系的动态力学,发现压电陶瓷在聚合物中的分散状况和与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复合体系内耗(tan6)和动态模量(G,,G·)的大小。颗粒结构性高的压电陶瓷,其复合体系内耗大;在高极化电压、长极化时间下,压电陶瓷颗粒在聚合物中分散比较均匀,与聚合物接触面大,相互间作用强;在外力作用时,体系tanb、G,,G·呈现大的值。SEM照片部分地说明了颗粒分布和与聚合物间的结合情况。 导电填料/压电陶瓷/聚合物复合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导电填料的种类影响复合体系流变行为。如碳纤维可以在聚合物中形成三维网络,导电性能优。通过研究动态流变行为对导电填料含量的依赖性,发现导电填料含量增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加,体系的动态模量存在一转变现象,被认为与颗粒在聚合物中的分散、填料与 聚合物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新型聚合物复合材料托盘[J];硅酸盐通报;2007年04期
2 刘举庆;肖潭;吴萍;;碳纳米管的功能化及其在聚合物结构复合材料中的应用[J];纳米科技;2007年03期
3 刘先曙;高强度聚合物复合材料[J];宇航材料工艺;1989年Z1期
4 ;综述文献选编[J];合成树脂及塑料;1991年04期
5 黄祖长;;硅橡胶-水凝胶聚合物复合材料[J];橡胶参考资料;2001年08期
6 ;长春应化所发明高电导率聚噻吩复合材料[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11期
7 马满珍;日本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1991年04期
8 关吉勋;;冷固化聚合物复合材料[J];国外塑料;1993年01期
9 ;美国先进复合材料前景看好[J];玻璃钢;2000年01期
10 周祝林;叶进峰;许皓;郑忠星;羊慧芳;;聚合物复合材料性能[J];玻璃钢;2008年01期
11 李侃社,王琪;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12 孙莉;钟明强;徐斌;;碳纳米管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6年04期
13 Wei De Zhang;Lu Shen;In Lee Phang;Tianxi Liu;;简单熔融混合制取碳纳米管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J];合成纤维;2007年02期
14 陈北明;杨德安;;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中碳纳米管的分散方法[J];材料导报;2007年S1期
15 吴捷;;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J];华章;2009年21期
16 邹小平,张良莹,姚熹,王丽坤,张福学;球形铁电陶瓷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热释电性[J];压电与声光;1997年05期
17 王克俭,周持兴;大振幅剪切振动下聚合物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动力学[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6期
18 张皓;杨柏;;荧光纳米晶制备及其与聚合物的复合组装[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2期
19 曹艳霞;王万杰;樊卫华;陈金周;王经武;郑强;;UFPR含量对PP/UFPR复合材料动态和瞬态流变行为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6期
20 李宾;刘妍;孙斌;潘敏;戴干策;;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导热机理[J];化工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毅;梁嘉杰;张龙;许艳菲;王燕;马延风;陈永胜;;石墨烯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驱动器[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葛平;;应用于桥梁的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工艺综述[A];2011复合材料桥梁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党智敏;;拉伸调节铁电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的取向及其对材料介电特性的影响[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贺江平;;片状纳米石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1年版[C];2011年
5 章明秋;容敏智;;纳米无机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A];中国复合材料学会2003年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余来贵;薛群基;;PPS-PTFE-WO_3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A];第五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阮文红;章明秋;容敏智;;双界面调控增韧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8 姜恒;陈猛;冯亚菲;王育人;;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宽频水下强吸声机理研究[A];第十三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白鑫;翟滢皓;邢妍;张勇;;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容敏智;章明秋;王红兵;曾汉民;;纳米磁性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与特性控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兰鑫;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力学基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敏杰;Ⅱ-Ⅵ族半导体纳米晶的合成及其在聚合物体系中的复合[D];吉林大学;2009年
4 何和智;聚合物复合材料三螺杆动态挤出过程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彭志华;碳纳米管材料的微波吸收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熊志远;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折叠变形机理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王志峰;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力敏特性及柔性传感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8 周兴平;两类层状硅酸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伍昱;二氧化钛纳米管的掺杂与表面功能化及其聚合物复合材料热稳定性与阻燃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顾元青;若干以自然纤维素物质为模板的功能材料制备和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艳丽;铝粉/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2 吴敏杰;石墨烯制备、表征及其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3 吕艳丽;铝粉/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军红;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电与导热性能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侯毅;导电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压阻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6 王磊;石墨烯表面非共价修饰及其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7 吕成;化学修饰对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及其特性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李霄;三种石墨烯/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传感DNA[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远;有机硅功能化石墨烯及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刘艳;超级电容器用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芃;让聚合物材料变得更好用[N];上海科技报;2010年
2 记者黄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南通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宁;创新托举高新技术[N];贵州日报;2008年
4 叶工;FRP等材料的机敏修复技术[N];中国建材报;2003年
5 ;汽车工业未来发展趋势[N];中国汽车报;2000年
6 孙瑞华;玻璃钢产业发展任重道远[N];中华建筑报;2003年
7 平纯武;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N];中华建筑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云天;汽车的绿色未来[N];机电商报;2010年
9 赵工;新型功能材料问世[N];中国建材报;2010年
10 记者 佘志娟 实习生 陈雁;多项科技成果 获国家省奖励[N];邯郸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