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聚烯烃中空纤维膜结构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的研究

王建黎  
【摘要】: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并改进PP中空纤维膜的制膜工艺,提高国产PP中空纤维膜的综合性能(透气、透水性能),增强国产PP中空纤维膜在水处理领域的竞争优势和降低水处理技术成本。同时尝试采用MS-S法制备了聚4-甲基-1-戊烯(PMP)中空纤维膜,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进行了PP中空纤维微孔膜(G/L、L/L)接触器分离NH_3/mixedgas(或NH_3/H_2O或CO_2/N_2)的性能研究。 首先建立了熔融挤出纺丝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聚烯烃中空纤维的纺丝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相关数据,对制膜工艺的优化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纺程0.5m以内,中空纤维的形态基本形成,挤出熔体所受的应力也达到最大植,因此,对这段纺程的环境温度(即纤维的冷却方式)控制对初生纤维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提出了低纺丝温度、高牵伸比和热拉伸的高透气率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新工艺。低温纺丝和高牵伸比能增加熔融状态下高分子链的应力取向,从而有利于拉伸法制膜的材料基础——垂直于挤出牵伸方向的片晶形成。在较低的纺丝温度下,聚合物熔体的粘度较低,在相同的牵伸比下熔体能获得更大的拉伸应力,也就更有利于高分子链取向和线性成核过程,规则的分子间排列有利于平行排列片晶结构的形成。同时指出,低温纺丝使得聚合物在挤出—拉伸过程中纤维内外温差小,不易形成皮层结构,因此,对获得表面均匀的中空纤维微孔膜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比较不同透气性能的PP中空纤维微孔膜在压力下过滤低浊度水阻力的分析,认为低浊度水体系对膜的污染可以用滤饼理论加以描述。滤饼的阻力及其随着过滤液总量的增长程度,不仅与滤饼本身的性质有关系,而且还与滤饼附着的膜材料的结构有关。通过控制纺丝和改进后拉伸工艺,在保持孔结构和性能的前提下,使PP中空纤维微孔膜的透气率从3.4×10-~2cm~3.s.cmHg提高到9.0×10~(-2)cm~3.s.cmHg;水通量从48.0 L.m~(-2).hr~(-1)提高到86.0L.m~(-2).hr~(-1)。改进工艺得到的PP中空纤维微孔膜的综合性能达到和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这将增强国产微滤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高透气和高透水率PP中空纤维微孔膜的开发成功将进一步降低膜设备的成本,并推动微滤膜在高浊度液体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反渗透前处理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利用疏水透气性中空纤维微孔膜进行了分离、回收氨的工艺与膜器件研究表明,膜接触器法脱氨过程的传质阻力主要由气相阻力和膜阻力控制,膜法酸吸收氨工艺在较宽的氨 浙江人学博士论丈 摘要 浓度范围内和较高的氨浓度下,均有很好的分离脱除作用。当吸收液(硫酸溶液)的浓度 较高时,传质过程由气相和膜的阻力控制c在合肥四方合成氨厂和甘肃金化合成氨厂进行 了从“铜洗再生气”分离回收氨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氨的分离、回收率可达到99.9%, 氨的含量由可原来的18.4%降到0刀1%以下;铜洗再生气中有用组分(CO、HZ)没有明 显损失且得到了富集,CO的含量由原来的70…灯)%提高到84%,该结果与氨被吸收后而 计算得到的CO浓度(86刀%)基本一致,处理后的气体成分满足返回工艺使用的要求。同 时指出该过程不宜采用较高浓度盐酸作为吸收液时,气体(NH3和 HCI)在微孔膜中的双 向扩散并在膜微孔内形成氯化镣晶体,晶体的桥联作用能疏水性微孔膜亲水化,造成液体 渗漏。 研究了各种条件下PP中空纤维微孔膜接触器分离氨/水的性能。研究表明,膜接触器 氨水分离传质过程由氨水相控制;微孔膜的阻力对传质总阻力贡献很小,采用不同结构和 性能的微孔膜对分离过程总传质系数影响不大,与模型计算的结果一致:当进料氨氮浓度 不是太高时(小于5000mg/l)并且吸收液浓度大于临界浓度(与吸收增强因子有关)时, 氨的平均脱除率可达93刀%:当吸收液浓度低于临界浓度时,将对脱除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传质由氨水侧控制,总传质系数可用S1公式描述,即与氨水流速(管程)的三分之 一次方呈正比。因此,可适当提高氨水流速来获得较大的传质系数。当吸收液浓度高于临 界浓度时,稀氨水的浓度对组件的吸收效果影响不大,过程为动力学一级过程。最后提出 膜接触器法分离氨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化传质系数与脱除率之间 的关系八n注意临界操作条件;①反应热的及时移走。为今后膜接触器的产业化提供理论 依据。 研究了各种条件下PP 中空纤维微孔膜接触器对二氧化碳/氮气混合气分离性能的影 响。在管内流程中气相被约束在纤维管中流动,没有在壳层流动的反混、沟流和短路现象, 因此,壳程吸收流程的吸收效果要好于管内吸收流程;在三种吸收液的吸收效果比较中, 单乙醇胺(MEA)的吸收效果要明显好于二乙醇胺(DEA)和氢氧化钠(NaOH),吸收效 果依次为**A>N>OH>**A;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随着吸收剂浓度的降低,吸收效果逐 渐变差。当吸收液浓度较高时,在液体流量和气体流速改变对吸收效果影响并不明显;传 质过程由液相传质阻力控制。建立了用于膜接触器的总传质系数方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匡敖生;;探讨聚烯烃热熔制品涂覆的应用与界面结构[J];粘接;1984年05期
2 ;国外化工·市场透视[J];江苏化工;2000年12期
3 丁明洁,陈思顺,赵书伟,陈新华;论聚烯烃裂解反应中的油化效果增强效应[J];环境保护科学;2005年04期
4 ;博禄宣布在“博禄2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聚烯烃生产规模[J];化学工业;2008年06期
5 庞晓华;;美国Cereplast将在2010年开发出藻基聚烯烃产品[J];合成纤维工业;2009年06期
6 Н.П.拉沙列娃;;聚烯烃储存保险期测定方法[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77年Z1期
7 ;烯烃合成浆的制法[J];上海造纸;1978年03期
8 杨尚贤;聚烯烃制品内螺纹强制脱模一例[J];模具工业;1980年03期
9 杨丽;;聚烯烃—环氧树脂粘接剂[J];合成树脂及塑料;1988年03期
10 肖高智,华宝家,杨建生;氧等离子体改性聚烯烃表面的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1989年01期
11 ;聚烯烃填充母料通过鉴定[J];合成树脂及塑料;1992年04期
12 徐伟强;郑昌仁;;聚烯烃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对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2年01期
13 庄建军;导电聚烯烃泡沫研制[J];包装工程;1994年02期
14 吕荣先;聚烯烃催化剂[J];合成树脂及塑料;1997年02期
15 曾威;聚烯烃材料的粘接[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0年03期
16 王克智;山西省化工研究院聚烯烃成核剂形成产品群[J];广州化工;2001年01期
17 王克智;山西省化工研究院聚烯烃成核剂形成产品群[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1年02期
18 ;聚烯烃成核剂形成产品群[J];化工文摘;2001年01期
19 糜家铃,刘钦甫,卞建玲;聚烯烃/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0 初福君;;看好中国市场 拓展全球业务——访SABIC公司聚烯烃执行副总裁法哈德·阿尔-斯瓦伊勒姆[J];中国石油石化;200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竹平;彭朝荣;汪秀英;周雪梅;;聚烯烃无卤阻燃研究进展[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文光;虞晨阳;陈少华;谢雨宏;余春;;产业化聚烯烃可发泡树脂的基本结构特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聚烯烃非卤阻燃材料的制备[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4 赵新;范兆田;张建斌;唐军;孙万赋;;聚烯烃/云母共混复合材料混容性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韩哲;张冬菊;李国平;武剑;刘成卜;;Ziegler-Natta催化剂下α-烯烃聚合反应中若干问题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何小龙;张玮;温文伟;;汽车工业中塑料及聚烯烃应用技术[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滨;那文杰;李亚芬;;聚烯烃泡沫塑料在黑龙江省水利工程中的应用[A];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卞丽琴;谷和平;;红外法测定聚乙烯中抗氧剂的含量[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9 董金勇;;聚烯烃功能化研究的新进展[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黄伟欢;义建军;;喷雾干燥法制备烯烃聚合催化剂载体[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黎;聚烯烃中空纤维膜结构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程振锋;聚苯醚基中空纤维离子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王天普;聚烯烃生产过程优化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韩俊南;杂萘联苯聚芳醚砜中空纤维纳滤膜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吕月霞;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分离CO_2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周茜;聚烯烃催化裂解产物控制与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郑巨孟;中空纤维膜及膜接触器传质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王勇;剪切作用下聚烯烃共混物的形态控制与性能[D];四川大学;2004年
9 苏磊;聚烯烃塑料在超临界流体中降解行为及其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胡激江;聚烯烃反应器内合金化的丙烯均聚和共聚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景;壳程挡板对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精馏分离性能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彦强;中空纤维膜器内液膜过程壳程传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3 丛凯丽;聚偏氟乙烯基导热中空纤维及其换热器的制备与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4 王云英;聚氨酯中空纤维阻尼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5 瓮龙明;湿纺工艺制备聚丙烯腈基中空纤维成形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6 唐超;含PVC混合聚烯烃的降解及脱氯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袁文峰;膜接触器分离、回收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马骏;膜接触器分离混合气中二氧化碳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黄新光;聚烯烃/尼龙功能阻隔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王厚林;膜丝结构对中空纤维更新液膜传质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晓华;韩国聚烯烃出口被迫中断[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欣文;中国聚烯烃需求增长[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3 饶兴鹤;中国聚烯烃市场增长速度放缓[N];中国石油报;2005年
4 孙瑞华;全球聚烯烃生产基地移向亚洲[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庞晓华;全球聚烯烃产业盈利前景乐观[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李义;今年全球聚烯烃盈利将反弹[N];中国贸易报;2007年
7 周然;聚烯烃价格进入下降通道[N];中国石化报;2005年
8 李晓刚 记者 武从端;大庆石化跃为全国聚烯烃基地[N];黑龙江日报;2005年
9 宗晶;汽车用聚烯烃制品需求旺盛[N];中国石化报;2003年
10 ;北欧化工聚烯烃系列为医药企业带来明显益处[N];中国包装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