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烃中空纤维膜结构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的研究
【摘要】: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并改进PP中空纤维膜的制膜工艺,提高国产PP中空纤维膜的综合性能(透气、透水性能),增强国产PP中空纤维膜在水处理领域的竞争优势和降低水处理技术成本。同时尝试采用MS-S法制备了聚4-甲基-1-戊烯(PMP)中空纤维膜,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进行了PP中空纤维微孔膜(G/L、L/L)接触器分离NH_3/mixedgas(或NH_3/H_2O或CO_2/N_2)的性能研究。
首先建立了熔融挤出纺丝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聚烯烃中空纤维的纺丝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相关数据,对制膜工艺的优化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纺程0.5m以内,中空纤维的形态基本形成,挤出熔体所受的应力也达到最大植,因此,对这段纺程的环境温度(即纤维的冷却方式)控制对初生纤维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提出了低纺丝温度、高牵伸比和热拉伸的高透气率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新工艺。低温纺丝和高牵伸比能增加熔融状态下高分子链的应力取向,从而有利于拉伸法制膜的材料基础——垂直于挤出牵伸方向的片晶形成。在较低的纺丝温度下,聚合物熔体的粘度较低,在相同的牵伸比下熔体能获得更大的拉伸应力,也就更有利于高分子链取向和线性成核过程,规则的分子间排列有利于平行排列片晶结构的形成。同时指出,低温纺丝使得聚合物在挤出—拉伸过程中纤维内外温差小,不易形成皮层结构,因此,对获得表面均匀的中空纤维微孔膜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比较不同透气性能的PP中空纤维微孔膜在压力下过滤低浊度水阻力的分析,认为低浊度水体系对膜的污染可以用滤饼理论加以描述。滤饼的阻力及其随着过滤液总量的增长程度,不仅与滤饼本身的性质有关系,而且还与滤饼附着的膜材料的结构有关。通过控制纺丝和改进后拉伸工艺,在保持孔结构和性能的前提下,使PP中空纤维微孔膜的透气率从3.4×10-~2cm~3.s.cmHg提高到9.0×10~(-2)cm~3.s.cmHg;水通量从48.0 L.m~(-2).hr~(-1)提高到86.0L.m~(-2).hr~(-1)。改进工艺得到的PP中空纤维微孔膜的综合性能达到和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这将增强国产微滤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高透气和高透水率PP中空纤维微孔膜的开发成功将进一步降低膜设备的成本,并推动微滤膜在高浊度液体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反渗透前处理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利用疏水透气性中空纤维微孔膜进行了分离、回收氨的工艺与膜器件研究表明,膜接触器法脱氨过程的传质阻力主要由气相阻力和膜阻力控制,膜法酸吸收氨工艺在较宽的氨
浙江人学博士论丈 摘要
浓度范围内和较高的氨浓度下,均有很好的分离脱除作用。当吸收液(硫酸溶液)的浓度
较高时,传质过程由气相和膜的阻力控制c在合肥四方合成氨厂和甘肃金化合成氨厂进行
了从“铜洗再生气”分离回收氨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氨的分离、回收率可达到99.9%,
氨的含量由可原来的18.4%降到0刀1%以下;铜洗再生气中有用组分(CO、HZ)没有明
显损失且得到了富集,CO的含量由原来的70…灯)%提高到84%,该结果与氨被吸收后而
计算得到的CO浓度(86刀%)基本一致,处理后的气体成分满足返回工艺使用的要求。同
时指出该过程不宜采用较高浓度盐酸作为吸收液时,气体(NH3和 HCI)在微孔膜中的双
向扩散并在膜微孔内形成氯化镣晶体,晶体的桥联作用能疏水性微孔膜亲水化,造成液体
渗漏。
研究了各种条件下PP中空纤维微孔膜接触器分离氨/水的性能。研究表明,膜接触器
氨水分离传质过程由氨水相控制;微孔膜的阻力对传质总阻力贡献很小,采用不同结构和
性能的微孔膜对分离过程总传质系数影响不大,与模型计算的结果一致:当进料氨氮浓度
不是太高时(小于5000mg/l)并且吸收液浓度大于临界浓度(与吸收增强因子有关)时,
氨的平均脱除率可达93刀%:当吸收液浓度低于临界浓度时,将对脱除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传质由氨水侧控制,总传质系数可用S1公式描述,即与氨水流速(管程)的三分之
一次方呈正比。因此,可适当提高氨水流速来获得较大的传质系数。当吸收液浓度高于临
界浓度时,稀氨水的浓度对组件的吸收效果影响不大,过程为动力学一级过程。最后提出
膜接触器法分离氨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化传质系数与脱除率之间
的关系八n注意临界操作条件;①反应热的及时移走。为今后膜接触器的产业化提供理论
依据。
研究了各种条件下PP 中空纤维微孔膜接触器对二氧化碳/氮气混合气分离性能的影
响。在管内流程中气相被约束在纤维管中流动,没有在壳层流动的反混、沟流和短路现象,
因此,壳程吸收流程的吸收效果要好于管内吸收流程;在三种吸收液的吸收效果比较中,
单乙醇胺(MEA)的吸收效果要明显好于二乙醇胺(DEA)和氢氧化钠(NaOH),吸收效
果依次为**A>N>OH>**A;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随着吸收剂浓度的降低,吸收效果逐
渐变差。当吸收液浓度较高时,在液体流量和气体流速改变对吸收效果影响并不明显;传
质过程由液相传质阻力控制。建立了用于膜接触器的总传质系数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