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Cr(Ⅲ)凝胶的交联机理及交联动力学研究

段洪东  
【摘要】: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Cr(Ⅲ)凝胶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工业的的调剖堵水工艺措施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深入研究该交联体系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以及交联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对于改进和指导这项技术的现场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影响HPAM/Cr(Ⅲ)凝胶反应动力学的因素很多,采用粘度法、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流变学法研究了聚合物浓度、交联剂浓度、pH、NaCl浓度、交联温度、剪切等因素对交联动力学的影响。 粘度法研究HPAM/Cr(Ⅲ)体系的交联动力学得到表观速率方程,并且随矿化度的提高,胶凝时间和胶凝平衡时间降低,稳态交联速率和平衡粘度升高。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研究HPAM/Cr(Ⅲ)体系的交联动力学发现交联反应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快速交联阶段和慢速交联阶段。COO-与Cr(Ⅲ)交联比为3:1。 流变学方法研究HPAM/Cr(Ⅲ)体系的交联动力学发现HPAM溶液的粘性模量G″大于弹性模量G′,且其数值随时间不发生变化,体系为粘性溶液。而(HPAM)/Cr(Ⅲ)体系的G′和G″的数值都随时间变化,G″在反应开始阶段大于G′,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G′超过G″占据主要地位,体系成为弹性体系。交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上升阶段,平缓上升阶段和第二上升阶段。利用G′~t曲线可以推测反应机理。实验发现成胶速率随反应物HPAM和Cr(Ⅲ)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成胶时间缩短。在羧基浓度过量的情况下,交联反应对Cr(Ⅲ)浓度的反应级数是1。凝胶的有效弹性交联密度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凝胶反应的进行而增加。凝胶的交联点间的链平均分子量随Cr(Ⅲ)浓度的增加和交联反应的进行而下降。pH值对凝胶反应的影响非常显著,随pH的增加反应速率增大;温度增加交联反应速率也增加;NaCl浓度较低时,体系迅速成胶,但有脱水现象发生,NaCl浓度升高交联反应速率呈小幅度增长趋势。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水解度和链结构是影响凝胶性能和应用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采用CNMR测定了三种超高分子量HPAM的水解度,并研究了它们的序列分布,计算得到两种单元的数均序列长度;采用四种方法确证了HPAM分子中的羧基官能团与Cr(Ⅲ)发生络合交联反应;交联密度在微观上反映交联点的数目,宏观上与凝胶的强度和脱水程度相联系,因而是交联体系的一个重要参数,采用原子吸收法考察了各种因素对交联密度的影响。 (HPAM)/Cr(Ⅲ)交联过程非常复杂,交联机理还不清晰,分光光度法可检测微观交 11 摘 要 联反应程度,粘度法可检测交联过程中宏观性质(粘度)的变化,并结合粒度分布 法对交联机理进行了探讨,推狈交联过程的机理:HPAM与交联剂Cp勋后, 先发生分子内交联,分子形态收缩形成密实线团,可称为单分子球,这个过程对透光 率有影响,而对体系的粘度影响不大,是诱导期。随后发生单分子球间的交联,即 分子间交联,这个期间交联反应很弱,或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交联点数不多,因而透 光率的变化不大,但这种少量分子间交联点的产生对体系粘度的影响很大,因而出 现加速期。分子间交联结束后粘度不再变化,即为稳定期。所以诱导期主要是发生 分子内交联形成单分子球,加速期主要是发生分子间交联逐渐形成空间网络结构, 其中有少量的单分子球簇。 研究了复合有机酸交联剂和复合金属离子交联剂的制备方法,考察了还原剂。 有机酸种类和用量、金属离子摩尔比等的影响,探讨了复合交联剂与部分水解聚丙 烯酚胺的成胶性能。结果发现,乳酸铬比丙酸铬具有更好的延迟交联效果;在复合 三元酸时加入少量的乙二醇,所制备的交联剂具有较好的延迟作用;复合金属离子 交联剂制备容易,与聚铡交联形成的+观均匀透明,使交联剂可朋的出范 围大大拓宽。 交联聚合物凝胶的屈Bio力gpe反映凝胶强度的大小。结果表明,固定交联剂 浓度,凝胶体系的屈BR&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固定聚合物浓度,凝胶体系 的屈服值随交联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过度交联所致;体系pH值低时,形 成的凝胶较弱,表现出牛顿敝的龈,适宜州值有利于形成结构强度较高的撇。 有机铬交联剂形成的凝胶的耐温性优于无机交联剂形成的凝胶。建立了新的测试装 置,测定凝胶的保水性和阻水性。结果发现凝胶的保水性和阻水性与凝胶的结构强 度密切相关,形成的凝胶的龈高,凝胶的保水胸肘性较好。 首次采用控制应力流变仪研究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 CTAB与HPAM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低Cs g时,复合体系的G’稍有 增加,高CTABj&g时体系的储Sglgg急剧下降。SDS对HPAM的流变 良大 的影响,低SDS浓度下,复合体系的G’升高,高SDS $&时体系G’下降,推狈 这是SDS具有勃阐勋明濒敢。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与HPAM相互 作用时,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复合体系的G’增加,没有发现高浓度情况下 G’下降的现象,证实了以上推论。 首次采用动态震荡实验方法研究四种表面活性剂对m队M汇刃刃凝胶的形成速 率和凝胶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低CTAB浓度时凝胶的形成速率和凝胶强度都增力D,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彬;江元汝;;Pb-海藻酸钠印迹聚合物合成及其对痕量重金属的处理[J];应用化工;2011年07期
2 陈曦;程凤梅;李海东;张吉东;;残留凝胶对聚辛基芴薄膜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通报;2011年07期
3 唐国庆;王梓丞;但年华;林海;朱剑;但卫华;;没食子酸/硫酸铝复合改性猪真皮的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1年04期
4 马玲;石钰濛;徐静;;乳清浓缩蛋白可食用包装膜的研制[J];肉类工业;2011年08期
5 翟广玉;赵云龙;樊卫华;马海英;段艳丹;朱玮;;高熔点固体酒精的制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08期
6 郭永华;陈英林;吴江天;刘青;;不同引发剂对PE熔融接枝MAH的影响[J];广州化工;2011年13期
7 陈坤;张青松;赵义平;陈莉;;亲/疏水改性温敏凝胶最新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08期
8 鲁俊;梁英;汤尚文;;魔芋葡甘聚糖/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唐美芳;苏创;方波;;低聚羧甲基瓜胶可再生凝胶体系的流变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卉;韩雪山;牛淑梅;揣成智;;发泡用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1年S1期
11 鲁勇;李和平;李东旭;;蔗渣木聚糖-丙烯酰胺交联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1年02期
12 粟升;王晓平;皮亿蛟;;MMU系统反应机理分析和防凝胶结堵的改进[J];化肥工业;2011年03期
13 索凤桥;田仁会;;凝胶遮阳镀膜玻璃 复合彩色金星装饰玻璃[J];现代经济信息;1994年01期
14 ;FDA批准Abbott公司AndroGel~ 1.62%用于治疗男性性腺功能减退[J];中国新药杂志;2011年14期
15 ;形状记忆聚合物研究获新进展[J];塑料科技;2011年08期
16 ;挥挥手,告别“毛躁”[J];优品;2011年07期
17 ;含油食品中塑化剂的GPC净化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1年07期
18 赵华;岳潘东;曹航博;;靖安油田交联水酸性清洁压裂液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9期
19 董璇;田华雨;陈杰;夏加亮;陈学思;危岩;;京尼平交联低聚乙烯亚胺智能基因载体的制备与表征[J];高分子学报;2011年09期
20 方超平;苏仪;万印华;;聚丙烯腈超滤膜的制备[J];化学工程;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晶;余建佳;管蓉;房建华;;燃料电池用磺化聚苯乙烯/聚乙烯醇交联膜的制备与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2 刘孟英;李斌;;用CCV生产0.6/1kV XLPE电力电缆的探讨[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线电缆专委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电缆分专委会交联电缆专题研讨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许零;王昱;岳智英;翟茂林;彭静;李久强;魏根栓;;两亲性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凝胶的反电解质溶胀[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余建佳;管蓉;许晶;房建华;;质子交换膜用新型交联磺化聚砜的制备与性能[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5 王松明;李斌;沙伟;钱晓娟;;三种交联方式对低压交联电缆绝缘收缩率的影响探讨[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线电缆专委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刚;孙红燕;章永化;赵建青;张利萍;;苯乙烯型环硅氧烷合成[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黄卫;张永文;颜德岳;;交联型超支化聚酰胺胺电解质膜的合成与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8 嵇建忠;夏浙安;翁盛光;陈建定;;反应挤出制备可交联形状记忆聚氨酯[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9 姜广明;赵素合;罗婧源;王雅琴;俞汪洋;;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硫化胶粉的脱硫效果及机理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10 李雷;尚玉明;王迎姿;冯少广;谢晓峰;;新型有机—无机交联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洪东;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Cr(Ⅲ)凝胶的交联机理及交联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卢普生;高聚物凝胶驱动器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01年
3 鲁战会;生物发酵米粉的淀粉改性及凝胶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4 陈复生;大豆蛋白凝胶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5 肖新才;正相和反相温敏型凝胶微球的制备与感温特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仝维鋆;新结构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李玉玲;环境响应性可逆交联的药物控释载体的设计与合成[D];苏州大学;2010年
8 胡志勇;可交联高分子染料的合成与染色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郑桂富;应用化学方法对淀粉进行变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夏宇正;含氯聚合物的热可逆共价交联及其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世文;聚内烯酰胺交联凝胶体系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2 曹丽琴;吸附性交联两性高分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3 王磊;运用Mannich缩合聚合制备的可交联多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袁彦超;甲醛、环氧氯丙烷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文利;多羧基染料交联行为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6 徐宇红;EGDE交联血红蛋白制备红细胞代用品[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7 李艾泽;含氟聚芳醚光波导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李晶;β-环糊精与织物接枝方法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9 刘和芳;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王金平;丙烯酸树脂交联改性水性双组分聚氨酯体系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栋;凝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珠海揭牌[N];珠海特区报;2008年
2 ;德国推出塑料交联新技术[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记者  李向娟;注射PAAG凝胶隆胸存在危险[N];福建日报;2006年
4 记者 张晓红;中国最大凝胶基地在三灶建成投产[N];珠海特区报;2006年
5 王桂兰;青岛开发出交联型粉末丁腈橡胶[N];中国建材报;2004年
6 李禾;人参糖肽可改善胶原交联[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毛黎;美阐明植物抗病原体侵袭过程[N];科技日报;2008年
8 乃卫 冷文 刘国应;国际医药动态[N];中国医药报;2000年
9 通讯员 李杰;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有高招[N];科技日报;2006年
10 白轶南;凝胶果冻别吸着吃[N];保健时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