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γ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摘要】:
第—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本研究的设计参照WHO(1975年)和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新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的要求,采用两种不同的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用三种不同剂量的IFN-γ进行治疗,观察不同剂量IFN-γ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纤维化动物的治疗作用和量效关系。同时观察停止治疗后动物肝纤维化的逆转情况。
材料与方法
CCl_4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SD大鼠205只,体重200~250g。将CCl_4与橄揽油以4:6配成40%油剂,按0.3ml/100g体重皮下注射,2次/周,每周末处死5只大鼠观察肝脏病理改变,观察中度肝纤维化形成。以后继续使用CCl_4与橄揽油油剂直到实验结束。实验第4周末,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成,将余下的150只SD大鼠,按照随机表编号分成IFN-γ大、中、小剂量治疗组、秋水仙碱治疗组、CCl_4:模型对照组5组,每组30只,另设正
常对照组 10只。前 3组分别按 15万 IUlkg、5万 IUlkg、1.67万 IUlkg体重肌肉注
射IFN7,每天1次,连用巴周;秋水仙碱用生理盐水溶解,按0lwi体重灌胃,
每天l次,连用8周;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同样方法处理。
抬疗期间继续使用CCh维持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直到实验结束。治疗8周后各组随机
取10只大鼠解剖取肝脏和血清进行检测,观察疗效。余下大鼠停止治疗,继续观
察4周至实验结束,处死所有大鼠,解剖取肝脏和血清进行检测。
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组
SD大鼠 278只,体重 200-2509。按 10mglkg体重腹腔内注射 1%DMN,共 13
次,实验第1周连续用药3d,每天1次:后5周每周连续用药Zd,共6周,每周
末杀S只大鼠观察病理改变,直到中度肝纤维化形成。实验第4周末,大鼠肝纤维
化模型建成,将余下的196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其中,IFNq大、中、小
剂量治疗组各40只,秋水仙碱治疗组30只,DMN模型对照对照组46只,另设正
常对照组 10只。前 3组按 15万 IUlkg、5万 IUlkg、1.67万 IU Ikg体重内肌肉注射
IPNq,每天 1次,连用 4周;秋水仙碱用生理盐水溶解,按 0刁 i体重灌胃,
每天1次,连用4周;染毒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治疗4周后各组
随机取10只大鼠解剖取肝脏和血清检测,观察疗效。
检测指标
(一)病理组织学检查:分别进行HE、天狼猩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按1995
年全国肝炎防治会议制订的标推和肝纤维化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系统(SSS)标准观
-察肝纤维化变化情况。偏光显微镜下观察胶原分布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于偏
光显微镜下测胶原面积。同时,还采用王宝恩等报道的肝纤维化病理分级判定标准
观察纤维化分级。
(H)ex.SMA免疫组化染色
(三)肝 Hyp含量测定
(四)血清HA及常规肝功能试验测定
统计方法
2
用SPSS 7.0对定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病理学半定量资料用比m出刊-Wllis检
验。
结 果
一、各组大鼠的死亡情况显示IFN7治疗后的各组大鼠死亡数较少
二、治疗结束时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IFN1治疗后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
和秋水仙碱治疗组明显下降,三组间的疗效随剂量增加而显著
根据95标准和SSS标准计分,Kusal-Wallis检验分析,4组治疗组肝纤维化
程度比较模型组均有显著差异(Pe.05),但疗效以IFN-Y大剂量治疗组最优,IFNry
中、小剂量治疗组次之,秋水仙碱再次之,三者间均有显著差异(Ped.05),IFNy中、
小剂量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三、CCI.摸型组停止IPNq治疗4周后,大鼠肝脏肝纤维化程度较治疗结束
时均有上升,上升程度与使用的剂量有关,接受治疗的剂量越大,肝纤维化上升程
度越小。
CCI.模型组实验第 16周(停止治疗 4周后),模型对照组所有大鼠纤维化分级
均超过4级,说明不进行治疗,模型对照组肝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加重。
治疗结束时,IFNq大剂量治疗组大鼠纤维化分级均未超过4级,停药4周后,
3只大鼠纤维化分级超过4级(20%)。
治疗结柬时,IFNq中剂量治疗组有 1只大鼠纤维化分级超过 4级 (l%),
停药4周后,6只大鼠纤维化分级超过4级(42.9%)。
治疗结束时,IFNq小剂量抬疗组有3只大鼠纤维化分级超过4级(3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