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作物抗病虫性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

吴元奇  
【摘要】: 长期以来,作物生产一直受到病虫害的危害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严重的甚至绝收。国内外农学家和作物育种学家为解决作物病虫害危害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大量的研究结果以及生产实践业已证明,培育并推广抗病虫作物品种,是解决作物病虫害危害的最根本、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但是,由于病原物生理小种的变异、致病力的变化和寄主与病原物间可能存在的互作、害虫的迁飞及抗药性的增强等原因,导致已经通过作物品种审定的作物抗病虫品种的抗性难以持久,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选育不仅在当年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性强,而且在若干年内具有产高、质优、抗病虫性强的稳定表现的作物品种就成为当今作物育种的首要育种目标。 在当前评价作物品种产量、品质和抗病虫性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由于分析方法不尽完善,对区域试验中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虫性的评价往往是分开进行,而没有将这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导致了一些已通过了抗病虫性鉴定的已审定品种在实际大田生产中表现不抗病虫的尴尬局面(马存等,1999)。因此,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欲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将产量、品质和抗病虫性等性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计分析,才有可能对参试品种得出较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结论。此外,由于区试中参试品种有新旧更替、每年的参试地点也不尽一致,有时甚至还有数据缺失,为此,研究建立在这类非平衡数据基础上的作物抗病虫性稳定性评价模型,无疑对作物抗病虫性稳定性的鉴定、作物持久抗病虫性的分析、农作物抗病虫品种的审定以及农作物持续病虫害治理策略的制订,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1)以转基因抗虫棉区域试验资料为分析对象,提出了能将棉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对棉铃虫的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评价的因子回归模型分析方法,该方法同样可以用于作物品种区试中结合抗病 性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只需在各区试点统一种植感病对照即可;e)推 导了三因素及其以上试验设计平方和与方差的i。necker积算法,该方法简便 直观,有利干计算机实现,并用于有试点缺失的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试的非平 衡资料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使参试品种平均产量间的多重比较基于F检验的 基础上,为类似于作物区试这类非平衡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了便捷而有效的统 二 计分析方法;O)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对棉花品种和黄萎病菌间的互作进行研究, 并将其与常规方差分析和A:MAl模型分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品种 尾 与黄萎病菌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广义线性模型是分析无重复两因素试验互 作效应的有效方法;()将 AMMI、GREG、SREG、COMM、SHMM等分析作 物品种-环境互作的线性-双线性模型(或称乘积模型)综合起来,并对各种模型分 析作物品种-环境互作的结果及模型的统计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 明,目前所有用于分析作物品种-环境互作效应的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 模型,均可统一于广义线性-双线性模型(GLBMX 对于同一研究问题而言,几 仓 种GLBM分析结果并无显著差异,G。11。b(197)提出的近似F检验仍然是对乘 积模型进行统计假设检验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进行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和 实践意义。 y 第二部分则是对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分析作物品种-环境互作效应的统 计模型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本研究的方向。 第三部分以河南省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区域试验资料为分析对象,采用 ANOVA模型、AM:Nl模型和因子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研究将棉花霜前皮棉 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绒长、衣分等产量、品质性状与以受害铃率表示的 对棉铃虫抗虫性状综合起来对转基因抗虫棉区试中的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的 .11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分析方法,指出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只需在各参试场点增加感病(虫)对照, 结合病(虫)圃人工接病(虫)鉴定结果,采用因子回归模型对参试品种结合产量性 状、品质性状和抗病(虫)性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能对各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 和抗病虫性有较可靠而全面的了解,对各参试品种作出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第四部分首先在对Moser口 提出的采用ionecker积计算两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玉泉,陈笑娟,杨学举,刘桂茹;作物抗病虫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2 黄世文,胡国文,唐健,马巨法,潘群威;水稻品种(组合)抗病虫性的评价[J];植物保护;1993年06期
3 张太平,刘茂先;贵州大豆地方品种研究 Ⅱ.经济性状、抗病虫性、蛋白质含量及其分布[J];贵州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4 谭济才,邓欣;植物抗病虫性机制与茶树良种选育[J];茶叶通讯;1994年03期
5 魏西翠;李庆珍;王立国;张晓洁;;高产优质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33号[J];农业科技通讯;2008年10期
6 姚立新;薛瑾;李颖岳;续九如;;北京地区棚栽台湾青枣栽培特性对比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7 陈其志,杨盛棣,钱汉良,朱德元,刘耀华,文振,陈茂华,吕亮;优质高产多抗中稻新品种扬稻6号试验示范[J];湖北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8 吴征彬,陈鹏,赵忠利,谢红彬;陆地棉新品系一些重要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3年02期
9 张玉伟;张发国;李爱萍;朱学存;孟庆玲;周维维;张雅琪;;杨树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J];宁夏农林科技;2008年05期
10 陆志平;钟灼仔;郑其春;雷忠涌;陈文胜;;5个草莓品种抗病虫性试验初报[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9年04期
11 ;认真总结经验 狠抓抗病虫品种选育[J];农业科技通讯;1973年04期
12 黄炳超;周汉钦;朱小源;曾列先;张扬;肖汉祥;杨健源;杨祁云;;国际水稻遗传评价圃资源在广东的试验和评价利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年02期
13 吴征彬,刘艳红,贺青;长江流域棉花区试参试品系的抗病虫性分析[J];棉花学报;2002年01期
14 周国庆,周生丰,顾汉琴,伍兰萍,李春宏;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29抗病虫性及生育性状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15 林丽秀;白史且;张新全;张玉;;中国南方紫花苜蓿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16 陈超君;黄有总;韦汉文;韩世健;陆国盈;;引进甘蔗新品种(系)的若干农艺性状和抗病虫性比较[J];广西蔗糖;2009年03期
17 施尚泽;;棉花优质抗虫丰产杂交组合SG231的选育[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10期
18 白金铠,王蕴生,吴新兰,刘克明;玉米抗病虫性研究赴美考察报告[J];吉林农业科学;1985年02期
19 董顺文,王朝生,柴友荣,付一中,陈素彬;棉花川棉109多抗病虫性的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0年03期
20 徐育海;;南方十个大粒优质板栗品种[J];农家之友;2003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树谷;叶鹏盛;曾华兰;张骞方;李琼英;刘朝辉;何炼;;棉花抗病虫高产新品种川棉36[A];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曾华兰;叶鹏盛;何炼;刘朝辉;韦树谷;张骞方;李琼英;;“十一五”四川棉花品种抗病虫性评价分析[A];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刘培林;赵吉恭;朴顺伊;高玉镇;孙天佑;;黑林1号、2号、3号杨的选育与区域试验[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4 刘艳珍;曹桂艳;朱鹤;单莹;王子胜;;辽宁抗虫棉育种进展及发展方向[A];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陈小明;张长和;李忠才;林洪龙;黄新忠;;梨若干引进新品种高接试验研究[A];梨科研与生产进展(五)[C];2011年
6 张敬原;赵茂林;葛荣朝;宋丽;;普通小麦-多枝赖草耐盐易位系的鉴定[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刘旭;董玉琛;;世纪之交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回顾和展望[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王桂跃;王华弟;;浙江省玉米品种(品系)对玉米粗缩病抗性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蒋传中;;对如何建好中药材GAP基地的探讨[A];全国第5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芳;;青海省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现状[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缪卫国;转hpa1_(Xoo)基因棉花抗病虫防卫反应与全基因组转录谱分析及棉花角斑病菌hpa_(Xm)基因的功能[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吴元奇;作物抗病虫性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郑永权;小麦幼苗中丁布的含量、活性与诱导效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新娟;中国芸薹属蔬菜硫代葡萄糖苷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孙建昌;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粳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作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慧勇;转基因抗虫棉抗病虫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2 陈叶;甘蓝型油菜转基因抗病虫植株获得及后代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李运玲;武汉市新优观赏地被植物的筛选及推广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刘艳;水稻恢复系先恢207的白叶枯病和螟虫抗性改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娟;基因枪法介导的OsNAC1、GAFP和ThpI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6 代锦;抗感小麦黄矮病品种对介体蚜虫种群增殖与传毒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董晓菲;水稻恢复系HR15的白叶枯病和广恢998的螟虫抗性改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8 赵剑峰;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后代高世代遗传多样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9 高伟;四倍体棉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田一秀;显性低酚杂交棉的杂种优势及营养成分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衡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高晶;小麦:播期防病治虫是关键[N];河北农民报;2009年
2 滦南县农业服务中心 韩丽敏;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6招[N];河北农民报;2009年
3 韩良华 周辉;“阳羡茶”系列两品牌获金奖[N];宜兴日报;2008年
4 贺宝通 张郎;PICKSEED 8925MF高蛋紫花苜蓿[N];中国畜牧报;2004年
5 周龙兴;报春佳蔬话马兰[N];民族医药报;2003年
6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董玉峰;省林科院培育出鲁林1、2、3号杨树新品种[N];山东科技报;2009年
7 策划 张传胜 执行 徐书果 杨慧娟;冬春小麦要高产 打好基础是关键[N];河南科技报;2008年
8 海盐县新闻中心 马晓燕 记者 朱丹;海盐农民用上适合本地土壤化肥[N];嘉兴日报;2010年
9 记者 路平 通讯员 张宇虹;将研发华南特色转基因水稻[N];广东科技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曙光;品质和技术支持一个都不能少[N];农民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