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深厚结构性软土部分处理地基固结沉降性状及工程应用

郝玉龙  
【摘要】: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海相沉积的深厚软土,由于深厚软土的强度低、变形大,给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大型工程的工后沉降问题,正日益成为岩土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研究软土的结构性入手,探讨了深厚软土未打穿竖井和水泥搅拌桩地基的固结和沉降机理;并对深厚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合理选择作了分析。 首先,结合温州地区深厚软土,通过对室内常规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软土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并给出室内固结压缩曲线校正的新方法;提出了通过控制未打穿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下卧层的应力水平,使其小于土体结构屈服应力,以大幅度减小沉降的复合地基设计方法,并通过与12幢住宅楼未打穿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实测沉降对比,得到了良好的验证,进一步完善了结构性软土压缩变形的计算方法。 然后,在充分考虑竖井区井阻、涂抹作用以及土体结构损伤破坏对固结影响的基础上,将未打穿竖井地基合理地转化为双层地基,按一维固结理论计算,克服了传统固结计算方法在竖井处理区与下卧层交界面处存在孔压间断的缺点;在此基础上,从超载预压法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双层地基超载预压固结、沉降机理,推导了多级等速加、卸载情况下双层地基的固结计算公式,进一步完善了双层地基固结理论。针对卸载后浅部地基孔隙水渗流和土体变形特性,建立了软土地基一维回弹吸水固结模型,推导了吸水固结微分方程,并求出了方程的解,同时,给出了回弹变形计算公式。而后,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超载预压时间、超载大小以及竖井处理深度对深厚软土末打穿竖井地基有效应力面积比R的影响,探讨用R作为深厚软土未打穿竖井超载预压地基卸载控制标准的可行性。 最后,结合某机场跑道深厚软土地基工程,通过对竖井正常堆载预压法、竖井超载预压法和深层水泥搅拌法三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处理效果对比分析,指出对于低路堤、深厚软土地基处理工程,超载预压卸载后处理区及下卧层的残余孔压消散是产生工后沉降的主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卧层沉降占工后总沉降的比重越来越大;与超载预压法和正常堆载预压法相比,深层水泥搅拌法对于减小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保证工程在服务年限内能够正常安全使用更为有利:而对于某些对工后沉降要求不高,且地基软土层较薄的工程,可以考虑采用超载预压和正常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郝玉龙,陈云敏,王军;深厚软土未打穿砂井超载预压地基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2年02期
2 王瑞春,童恺旻,赖泉水;未打穿半透水下卧层的竖井地基固结解析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年01期
3 宋文刚;房兆祥;王晓化;;含软弱下卧层双层地基内应力简便计算初步探讨[J];工程勘察;1993年06期
4 杨峻,蔡袁强,吴世明;循环荷载作用下双层地基的一维固结[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6年03期
5 洪旋,曹志强,谭益利,张伟雄;真空与超载预压联合加固高速公路软土地基[J];公路;2003年08期
6 王观平,王安洪;堤坝双层地基与盖重计算[J];黑龙江水利科技;1994年01期
7 周刚,陈谦应,周一勤,凌天清;软基路堤超载预压路段工后沉降预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杨永新,高建红,冯玉芹;双层地基承载力的一种近似算法(一)[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王新辉,缪林昌,高健康,赵■;Laplace变换解双层地基固结问题[J];岩土力学;2005年05期
10 任世杰;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路基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2005年11期
11 林代锐,李国维,黄少杰;汕汾高速公路软基超载预压卸载控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12 高建红,杨永新,王海燕;双层地基临界深度的数值分析[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3 金问鲁,谢德贵;双层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及其在天然软土地基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1987年01期
14 刘国楠,周神根;某公路桥台后路堤超载预压处理实例[J];路基工程;1994年03期
15 王杰光;基础埋深对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的影响[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16 丰兴桥,史淑凡;应用超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的沉降观测[J];路基工程;1999年01期
17 杨永新,高建红,冯玉芹;双层地基承载力的一种近似算法(二)[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8 刘树堂;;超载预压路基沉降预测的灰色模型[J];土工基础;2007年05期
19 李维;;超载预压过程中软基固结沉降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04期
20 孙亚婷;曹新文;;对复合地基发展的进一步认识[J];四川建筑;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玲;;塑料板排水超载预压加固地基有限元分析[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江雯;谢康和;夏建中;;非均质地基一维固结理论[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3 张捷;叶书麟;叶观宝;;双层地基的应力与变形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四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4 孙吉主;;超载预压的边界面弹塑/粘塑性耦合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谢康和;泮秋元;施淑群;张曙光;;一种计算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沉降的方法[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徐洋;谢康和;卢廷浩;;复合双层地基的概念及应用[A];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蒋华忠;余湘娟;李国维;;公路软基超载预压卸载控制研究[A];第八次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荚颖;唐小微;栾茂田;;可液化双层地基上填筑坝地震响应的数值模拟[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朱向荣;谢新宇;潘秋元;;软基沉降计算方法的改进及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张四平;李世蓉;;双层地基的有限元计算及试验分析[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玉龙;深厚结构性软土部分处理地基固结沉降性状及工程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2 杨庆光;深厚软土中复合地基技术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郭彪;竖井地基轴对称固结解析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问延煦;双层地基承载与变形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于龙;三维RITSS大变形有限元方法及其在基础刺入破坏和锚板承载力问题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耿雪玉;复杂条件下软粘土地基多维固结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7 王坤;考虑起始比降的软土地基一维固结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刘加才;层状砂井地基固结分析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9 温介邦;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成层地基一维固结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王仙芝;多元复合地基设计理论与模型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真民;京沪高速铁路深厚软土地段桥梁桩基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王新辉;海相软土双层地基一维固结理论与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3 王敏;超载预压处理软土路基沉降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周尧;沿海地区深厚软土中布袋注浆桩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段晓沛;大面积超载预压处理深厚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张世民;深厚软土中刚柔复合桩基沉降计算及设计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7 黄伟;排水体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路基施工中的稳定和沉降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徐洋;复合双层地基应力扩散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9 刘志明;长短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陈银象;深厚软土区段高速铁路桥梁桩基承载机理及沉降特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铁兵 栗占刚;打造经济腾飞之路[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王铁兵 栗占刚;携手共筑通衢 只为张垣跨越[N];河北日报;2006年
3 ;叶观宝:发扬团队力量[N];科技日报;2004年
4 ;堤基管涌机理和防治关键问题研究为堤防提供科学参考[N];中国水利报;2008年
5 添元;给PC添一抹色彩[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6 记者 徐行翔 通讯员 闾肇刚;我市将崛起亚洲最大互通枢纽[N];嘉兴日报;2005年
7 茂名市城建设计院 陈彦百 李勇;浅谈西粤中路软土路基的处理[N];广东建设报;2002年
8 张学雷 马祖胜 江胡;桥梁专家的厚重人生[N];人民武警;2006年
9 记者刘新红;铁四院创新京沪高铁桥梁技术[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10 齐中熙;桥墩上的“京沪高铁”[N];中国建设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