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烯氯化物在C_(60)化星形高分子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
本论文采用反应器内合金化技术,用国产DQ-1型高效球形催化剂、采用多段聚合工艺在聚合反应器中直接合成出了外观呈球形、内部有大量孔隙的聚乙烯(PE)和及聚乙烯/聚丙烯(PE/PP)合金颗粒。具体的聚合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段为预聚合,采用常压淤浆聚合方法:第二阶段为将第一段预聚所得预聚物转入耐压釜后进行乙烯加压淤浆聚合;第三段为丙烯的加压淤浆聚合。聚合所得产物颗粒形貌良好,颗粒粒径分布较窄,80%以上颗粒粒径分布在1~1.5mm之间。聚合物颗粒孔隙率较高,随聚合条件的不同孔隙率在20~40(mL/100g)%之间可调。对PE/PP合金的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这种材料显示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韧性和刚性均很高,接近常见工程塑料的性能指标。对合金的组成和结构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表征。用温度梯度萃取分级法(TGEF)对合金按结晶度和组成进行了分级,并对合金及各级分的组成和结构作了充分表征,发现PE/PP合金主要由PE、PP和一定量的乙丙嵌段共聚物组成(>90%)。根据合金结构、形态和结构性能关系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这种聚烯烃合金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本质原因。研究了球形多孔的PP、PE均聚物和PE/PP合金粒子上用苯乙烯、马来酸酐等单体进行的固相接枝,发现这些反应均可达到较高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接枝反应主要发生在粒子内部,产物粒子无粘连、结块现象。对接枝聚合物进行了深入的结构表征,对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的机理作了分析。接枝产物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接枝改性后的聚烯烃合金表现出很好的刚性与韧性平衡,主要力学性能达到常见工程塑料的水平,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论文首先系统研究了反应器内合金化聚合工艺的预聚合阶段的影响因素与基本规律。分别用乙烯、苯乙烯、1-己烯和丙烯为单体进行了淤浆预聚合实验,详细考察了各种预聚条件对聚合物颗粒形貌、聚合活性的影响。由于乙烯聚合活性高,聚乙烯结晶速率快,以乙烯为预聚单体时催化剂颗粒基本被胀裂,聚合物颗粒形貌差,且聚合物颗粒内活性中心被聚合物包裹导致催化效率很低。发现用丙烯预聚可以得到形貌规则、颗粒粒径分布窄、聚合活性高的聚合物颗粒。研究确定了较佳的丙烯预聚条件。
用球形催化剂进行乙烯淤浆聚合时,先经丙烯低温常压预聚3min后再将单体切换成乙烯,经加压淤浆聚合可制得外观为规则球形的PE颗粒。在乙烯加压聚合一定时间后将单体切换成丙烯继续进行淤浆聚合,则制得了外观为规则球形的PE/PP反应器合金颗粒。这种先聚合乙烯、后聚合丙烯的方法合成PE/PP反应器合金的例子在过去已公开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系统研究了各阶段聚合条件对PE/PP合金组成及各阶段聚合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发现可以通过改变乙烯或丙烯聚合的时间及其它反应条件有效地调节合金组成。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聚合物颗粒的外观及内部形貌,发现所得聚合物粒子呈规整的球形或椭球形,粒径分布窄,孔隙率高,但外表面与球形聚丙烯粒子相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比较为粗糙。聚乙烯及PE含量较高的PE/PP合金粒子的核心存在较明显的中央空洞。聚
合物颗粒孔隙率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随聚合物内丙烯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用扩散控
制的多粒模型(Multigtan Model)解释了这些现象,提出了乙烯聚合为严重扩散控制过程。
粒子的孔隙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有力地证明了扩散控制的存在。丙烯聚合的扩散阻
力较小,因而聚丙烯倾向于填充进入PE粒子内的孔隙中。发现丙烯在PE中的聚合速率也
受到前段聚合形成的PE层包裹活性中心的影响。
用偏光显微镜(PLM)、DSC、透射电镜(TEM)、WAXD分析等手段研究了PE/PP
合金的结构和物理性能,发现聚合物内PE相与PP相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合金材料
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材料既有极高的抗冲击性能,又有很高的刚性。含有54
mol%聚丙烯的 PENP合金的室温缺口抗冲强度达56.5 kjlm’,弯曲模量则高达2450 MPa。
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冲断面形貌发现,合金的断裂过程属韧性断裂,伴有明显的斯裂现象。
用温度梯度革取分级法(TGEF)对PENP合金进行按结晶度和组成的分级,并对各级分作
了 FTIR、‘’C-NMR、PLM、DSC、WAXD分析,发现 PE/PP合金主要由 PE、PP两种均
聚物组成,同时还有相当量的乙丙嵌段共聚物存在于合金中。由于乙丙嵌段共聚物与PP形
成共晶而无法与PP分离开,用TGEF法尚不能准确测定嵌段共聚物在合金中的含量,但通
过级分的组成分析可以估计进入嵌段物的乙烯的含量。初步分析认为,嵌段共聚物起到PE
与PP间相容剂的作用,这对于实现合金中两种主要组分问性能互补、从而达到优异的刚性
与韧性平衡十分关键。
对PE/PP合金采用固相接枝的方法,进行了苯乙烯和马来酸酥(MAH)的自由基引发
接枝反应,系统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这些三组分的合金材料均未见
文献报道。研究表明,基体树脂的球形多孔结构为固相接枝提供了大的比表面积,使接枝
聚合物具有较高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接枝的聚苯乙烯和 MAH绝大部分进入了聚烯烃粒
子的内部孔隙中,其结果是
|
|
|
|
1 |
钱锦文,王猛,杨鹜远;星形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6期 |
2 |
胡晖,范晓东,黄怡;以环糊精为核的星形高分子合成及其温度、pH敏感性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4年06期 |
3 |
A.D.JENKINS;P.KRATOCHVL;R.F.T.STEPTO;ANDW.SUTER;丘坤元;李子臣;;聚合物科学基本术语汇编[J];高分子通报;2011年01期 |
4 |
毛杰,谢择民;含环三硅氮烷的星形聚硅氧烷的合成——环硅氮阴离子引发环硅氧烷开环聚合[J];高分子学报;1997年04期 |
5 |
卫一龙,戎宗明,刘洪来,胡英;星形高分子在油水界面吸附的动态Monte Carlo模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6 |
徐嘉靖;邱枫;张红东;杨玉良;;规则星形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的自洽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1期 |
7 |
邵立东;胡敏奇;翟玲玲;毕韵梅;;以环三膦腈为核的非线性聚磷腈高分子[J];化学通报;2010年01期 |
8 |
许健民,章林溪;规整星形高分子的格点模型[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
9 |
何曼君,裘月侣;用粘度法估算高分予链的构型特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5年02期 |
10 |
时会文;球壳烯的高分子化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1996年10期 |
11 |
徐毅;冯剑;;星形两嵌段共聚高分子薄膜微相分离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2 |
彭秀琴;;大分子自组装-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09年12期 |
13 |
李翠勤;王俊;张会平;;星形受阻酚抗氧剂的抗氧化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10年08期 |
14 |
汪健,汪勤慰,杨梅林,沈家骢;具有相同臂长的系列星形聚苯乙烯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年07期 |
15 |
黄怿,卜乐炜,张德震,郝磊,苏诚伟,徐种德;多检测GPC/SEC技术在高分子表征中的应用Ⅵ.MHS方程K、α参数的测定及α对分子量的依赖性[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0年02期 |
16 |
郝磊,张德震,陈建定,徐种德;多检测GPC/SEC技术在高分子表征中的应用—聚(α-甲基苯乙烯-异戊二烯)二嵌段共聚物的溶液性质[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1年04期 |
17 |
金日光,周淑梅,李齐方;高分子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与熔体指数(MI)关系的研究(Ⅰ)──熔体指数(MI)与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关联式[J];中国塑料;1994年04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