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形成与制备规律研究

俞鹏勇  
【摘要】: 氨基硅油微乳液广泛用作织物整理剂,本文从其两种合成工艺路线(本体聚合和乳液聚合)出发,研究了本体聚合的氨基硅油微乳化规律和机理,通过D_4及D_4/APAEDMS的阳离子乳液聚合制得了稳定且接近于透明的聚硅氧烷和氨基硅油微乳液,并提出了聚合过程的物理模型。 在对本体聚合制得的氨基硅油微乳化规律的研究中,本文讨论了微乳液粒径分析的方法,提出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透光度间接表征微乳液粒径的简便方法,并确定了透光度的测试条件;运用HLB值原则选择和复配乳化剂用于氨基硅油微乳化,得到了乳胶粒子呈球形、粒径均在50nm以下、分布均匀且稳定的透明氨基硅油微乳液;在确定了乳化剂组成的基础上运用氨基硅油(O)、水(W)、复合乳化剂(S)的局部拟三元相图和氨基硅油(O)、水(W)、复合乳化剂(S)、正戊醇(C)的局部拟三元相图讨论了氨基硅油、乳化剂、水、正戊醇的相互关系,这些拟三元相图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讨论了助剂醇碳链长度、pH值和搅拌强度等影响氨基硅油微乳液形成和稳定的因素。 在D_4及D_4/APAEDMS体系阳离子乳液聚合规律的研究中,本文首先通过动力学实验和粒径分析研究了D_4开环乳液均聚合的过程,与常规乳液聚合不同,该聚合过程中没有出现聚合的恒速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乳液聚合制备微乳液过程的物理模型,认为本体系的聚合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Ⅰ)分散阶段;(Ⅱ)乳胶粒生成、反应阶段,由于不断有新的乳胶粒子形成导致聚合速率一直增大:(Ⅲ)乳胶粒反应阶段,由于单体液滴已不存在,乳胶粒中进行聚合反应只能消耗自身储存的单体,导致聚合速率一直下降;(Ⅳ)凝聚阶段。在D_4开环乳液均聚制备有机硅微乳液聚合机理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D_4/APAEDMS乳液共聚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透光度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可以通过D_4/APAEDMS乳液共聚合制备氨基硅油微乳液。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秀林;纺织上氨基改性硅油的合成及乳化[J];广东化工;2005年09期
2 周建华,张晓镭,崔小英,赵海萍;织物整理用反应性氨基硅微乳的制备[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张立传;周学山;全凤玉;孔庆山;纪全;夏延致;;氨基硅油柔软剂的研究进展[J];合成纤维;2010年05期
4 罗发松;谢培正;曹文丹;;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在香波中的应用性能研究[J];广东化工;2010年09期
5 张壮;孙永强;史修启;刘广宇;张勇;;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6 张壮;孙永强;史修启;刘广宇;张勇;;MEE对高粘度氨基硅油微乳化性能的研究[J];印染助剂;2011年04期
7 武志云;刘欣军;;PLS型高氨值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J];染整技术;2009年03期
8 周军昌;任玉娟;吴奇强;王绪荣;;新型低黄变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其应用[J];印染助剂;2009年03期
9 张西亚;;氨烃基硅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研究[J];有机硅材料;2008年04期
10 郭飞鸽,李小瑞;氨基硅油的合成与表征及微乳化研究[J];中国皮革;2005年19期
11 李如钢;张敏;;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液的研究进展[J];有机硅材料;2009年05期
12 杨成,薛仪芬,刘晓亚,陈明清,倪忠斌;反应性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与性能[J];印染助剂;2002年06期
13 唐昌军;环己氨基硅油的合成及应用[J];有机硅材料;2005年01期
14 陈达斌,冯继荣;织物整理用氨基硅微乳的制备[J];有机硅材料;2001年04期
15 郭丽霞,梅玉矫,李立平;氨基硅油乳化剂的分析与配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6 苏华,杨秀英,屈静;利用线性体合成氨基硅油的工艺及其应用[J];有机硅材料;2001年S1期
17 陈晓玉,夏建明;亲水性氨基硅油在针织物上的应用探讨[J];针织工业;2002年02期
18 谢永海;麻织物整理中能与染料共浴的有机硅柔软剂[J];有机硅材料;2001年S1期
19 罗巨涛,应天根;氨基硅油性能分析及选用[J];印染;2000年11期
20 刘杰胜;黄世强;;氨基聚硅氧烷微乳液的合成方法[J];胶体与聚合物;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军昌;任玉娟;吴奇强;王绪荣;;新型低黄变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应用[A];第一届广东纺织助剂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圆;刘天晴;郭荣;;L-苯丙氨酸和牛血清白蛋白在SDS/n-C_5H_(11)OH/H_2O体系微乳液界面上的转移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赵丰;夏红英;唐录;;功夫菊酯农药微乳液的配方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英华;安学勤;;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P-V-T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陈景飞;柴金岭;郝京诚;;最佳微乳液稀释法研究离子液体/短链醇/油/盐水中相微乳液[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燕;郭霞;郭荣;;吩噻嗪与微乳液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龚福忠;刘力恒;马培华;郑海富;;作为分离介质的微乳液的相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李桂村;李萌;张志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粒子及其表征[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朱霞石;姜蓉蓉;;室温离子液体-微乳液协同增敏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酚[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赵永男;王天生;王超英;麦振洪;;微乳液体系溶剂热合成Co纳米纤维[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峰;食品功能因子/表面活性剂自聚集体系的制备及表征[D];江南大学;2010年
2 杨尚源;氨基硅油的生态毒性及其在废水中的脱除与降解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任卫;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赵保卫;增效试剂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增溶作用、机理及生物可利用性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5 滕飞;纳米催化剂的微乳法制备及其表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周舟;室温离子液体中纳米导电聚合物材料的制备[D];湖南大学;2009年
7 李娜;离子液体中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徐强;褪黑素缓释纳米粒拮抗耳氧化损伤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陈维苗;CO加氢合成C_2含氧化物Rh基催化剂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10 王风贺;改性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鹏勇;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形成与制备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秦晓燕;纳米级氨基硅油乳液的制备方法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小涛;高固含量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D];浙江大学;2007年
4 韩明娟;在O/W、W/O型微乳液体系中导电聚吡咯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魏逊;SDS/n-C_5H_(11)OH/n-C_7H_(16)/H_2O体系微乳液界面电性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6 霍磊;表面活性剂辅助的无机盐纳米材料的合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武晓燕;二甲基亚砜微乳液循环脱硫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薛妍;聚丙烯酸甲酯系微乳液的合成及其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9 唐艳霞;微乳液膜提取钕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10 席欢;层板剥离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在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荣圻;国内染料生产及印染企业常见生态问题分析(四)[N];中国纺织报;2005年
2 晓波;纳米级燃油问世[N];中国矿业报;2005年
3 宇诗;水性工业涂料将唱主角[N];中国化工报;2000年
4 邢华;纳米技术在消毒药中的应用[N];中国渔业报;2004年
5 林汝恺;零污染纳米涂料进入试生产[N];建筑时报;2006年
6 ;国内外最新纳米技术包装应用成果(上)[N];中国包装报;2007年
7 杨易;微乳技术研究方兴未艾[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孟朝红;表面活性剂发展呈现新趋势[N];中国化工报;2002年
9 陆慕寒;德国推出纳米面料柔软剂[N];中国纺织报;2004年
10 陈荣圻;活性染料及分散染料染色牢度探讨[N];中国纺织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