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和改良方法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稻米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宁67A、76-27A、秀水04A、辽粳326A等4个粳型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以及K1722、制7、沪161、湘晴、T1027、2674、中优123、培C312、辽418等9个粳型恢复系作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4×9)配组,测定了两个环境条件下亲本、F_1和F_2种子的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等稻米品质性状,考查了亲本和F_1的株高、剑叶长、剑叶宽、穗长、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植株农艺性状。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可估算不等矩阵成对性状间协方差分量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粳稻稻米品质数量性状受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时的遗传规律、稻米品质性状间以及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同时探讨粳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改良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粳稻稻米品质性状除了受种子、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遗传主效应控制外,还明显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性状以遗传主效应为主,透明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性状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而垩白率和垩白度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与遗传主效应相近。说明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性状的基因表达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比较稳定,而透明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性状的基因表达更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2.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性状以母体遗传效应为主,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性状则以种子遗传效应为主,而垩白率、垩白度、糙米率和精米率等性状受种子遗传效应与母体遗传效应的影响差异不大。所有品质性状都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其中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的表现还明显受到细胞质效应的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进一步分析还表明,控制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垩白率、整精米率和胶稠度性状的母体加性效应,垩白度、透明度和精米率性状的种子加性效应以及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的细胞质效应表达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3.多数稻米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率较高,其中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垩白率、垩白度、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是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而透明度、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胶稠度性状则以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
4.粳稻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糙米长与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性状间,糙米长宽比与糙米长厚比、透明度性状间,精米率与糙米率、整精米率
性状间,透明度与精米率、整精米率性状间的基因型协方差正值达到极显著水平;
糙米长宽比与圣白率、奎白度性状间,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性状间,圣白率与
糙米率、精米率性状间以及圣白度与精米率、整精米率性状间的基因型协方差负
值达到极显著水平。以上这些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成对稻米品质性状间
的间接选择或同步改良。
5.粳稻稻米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糙米长、糙米长
宽比、糙米长厚比、透明度、胶稠度与株高、穗长等性状间以及糙米率、精米率、
整精米率与株高、单株穗数等性状间的基因型协方差表现为极显著的正值,圣白
率、圣白度与单株穗数性状间以及直链淀粉含量与每穗粒数、剑叶长、株高、穗
长等性状间的基因型协方差为极显著的负值。因此在育种改良过程中,通过对这
些植株农艺性状的正向选择,可同步改良粳稻稻米的外观品质、碾磨品质和蒸煮
品质性状。
6.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2674和辽 418等亲本可以明显增
加杂种后代的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和糙米长厚比,沪161和湘晴等亲本可以明显
降低杂种后代的垒白率、奎白度,沪161、76-27A等亲本可以明显增加杂种后代
的糙米率,沪161、湘晴、T1027、2674等亲本可以明显增加杂种后代的精米率,
辽粳326A、K1722、沪161、湘晴等亲本表现为降低粳稻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
辽粳326A、制7、沪161等亲本可增加稻米的胶稠度。因此,这些亲本在粳型杂
交稻稻米品质育种中的利用效果可能会好于其它亲本,在今后的品质改良中可加
以利用。
7.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11个品质性状中,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杂种优势,但在杂种优势的表现程度和方向上,不同性状间
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糙米率、直链淀粉含
量和胶稠度性状以遗传主效应显性作用方向为主,圣白率、罢白度、透明度、精
米率和整精米率性状的环境互作效应显性作用方向较大。从总体上来看,粳稻稻
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是以种于显性效应为主,说明种于核基因对粳稻稻米品质
性状的杂种优势所起的作用较明显。对36个粳型杂交稻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杂
种优势分析表明,杂种优势的作用可以增加粳型杂交稻的糙米长、整精米率和胶
稠度,同时也会增加
|
|
|
|
1 |
司徙峥思;朱文会;黄鹤鸣;;晚粳糙米与粳稻储藏品质变化对比的试验[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1989年06期 |
2 |
周惠明;碎米产生的原因和减少碎米的方法[J];粮食与饲料工业;1988年06期 |
3 |
董敏玉,李炜,张丽;江苏省稻米品质的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85年10期 |
4 |
黄善军,陈银龙,江东来,段如林;粳稻区域试验非平衡数据产量性状及稳定性分析[J];种子;2000年02期 |
5 |
李娟;文建成;谭学林;;从水稻单粒糙米中快速制备基因组DNA的方法[J];分子植物育种;2007年05期 |
6 |
陶大云;马达鹏;刘振业;;粳稻光呼吸速率的遗传及光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2年01期 |
7 |
林建荣,石春海,吴明国;粳稻稻米外观和碾磨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关系分析[J];作物学报;2003年04期 |
8 |
曾亚文;汪禄祥;孙正海;杨树明;杜娟;黎其万;普晓英;杜威;萧凤回;;ICP-AES法测定粳稻近等基因系群体间糙米的矿质元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12期 |
9 |
徐庆国;稻米品质及测试方法研究——1.粳稻稻米品质的品种间差异及不同季别种植的差异[J];作物研究;1989年04期 |
10 |
刘吉新,王建军,赵国珍;云南省农科院育成的粳稻新品系[J];云南农业科技;1999年05期 |
11 |
宋孝球;稻谷、糙米及副产品养猪的可行性分析[J];饲料与畜牧;1999年03期 |
12 |
晓岚;大蒜对仓贮害虫的忌避作用[J];世界农药;2001年03期 |
13 |
谢章学,廖文远,蒋义明,鲁本龙,徐友林;用稻谷(糙米)、小麦代替玉米对断奶仔猪增重效果的试验[J];湖北畜牧兽医;2002年01期 |
14 |
马艳凤,赵克斌;糙米代替玉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J];养猪;2004年05期 |
15 |
健欣;春光发芽米[J];农产品加工;2004年11期 |
16 |
新;;多吃糙米有利健康[J];福建农业;2008年07期 |
17 |
赵建华;许明辉;林镇清;;稻谷新陈度的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J];粮食储藏;2010年04期 |
18 |
周泰初;粳米的品质及其改良[J];江苏农业科学;1986年11期 |
19 |
张权;刘坤山;;萝卜治耕牛粳稻谷病[J];中兽医医药杂志;1986年02期 |
20 |
戴学俊;;粳稻草——山羊越冬的好饲料[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88年01期 |
|
|
|
|
|
1 |
高俊峰;;粳稻缺钾缺锌症状的诊断与防治[A];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
2 |
付倩;贾富国;韩珊;王吉泰;张强;;酶预处理糙米对碾米能耗的影响[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3 |
肖学彬;何学超;;糙米运输技术探讨[A];中国粮油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4年 |
4 |
左彦军;贾富国;李文阁;;糙米二次循环加湿调质的试验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
5 |
董铁有;木村俊范;吉崎繁;;顺流通风下糙米的厚层微波干燥[A];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综合卷)[C];2002年 |
6 |
朴香淑;李德发;In K.Han;张德福;陈勇;李俊波;;糙米作为能量饲料来源在猪日粮中的营养价值评价[A];第四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7 |
贺建华;黄美华;金宏;曾淑元;徐庆国;;饲料用稻谷和糙米的营养特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0年 |
8 |
梁乃亭;魏玉波;布哈丽且木;;新疆粳稻空间诱变育种研究初报[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
9 |
吴赟;杨洋;曹建华;;太仓近50年水稻生产指标的变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
10 |
高薇;邱晓红;王柏成;;新型糙米精选设备——MHDG29X6厚度分级机[A];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综合卷)[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