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东南景天对铅的耐性和富集特性及其对铅污染土壤修复效应的研究

何冰  
【摘要】: 工业“三废”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污水灌溉及农药、除草剂和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土壤,水体和大气,其中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更为严重。重金属在植物根、茎、叶及籽粒中的大量积累,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会进入食物链,危及人类的健康。存在于土壤中的重金属难以被微生物分解和转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目前采用的物理化学方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费用昂贵,破坏环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往往并不能达到真正清除重金属的目的。近十年出现的植物修复技术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使土壤重金属得以清除,是一种绿色环保技术。我们以在浙江西部某一铅锌矿区发现的锌/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土培和大田等系列试验,运用先进的生理生化等技术分别从个体、器官和细胞水平上研究了东南景天耐铅和富集铅的生理特性,同时初步探讨了该植物在铅污染土壤的修复实践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对铅的耐性和富集的分子机理及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现将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归纳如下: 1. 通过水培试验,比较了不同浓度硝酸铅处理对东南景天矿山和非矿山生态型的生长及其对铅的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20mg L~(-1)铅处理对矿山生态型的地上部分生长无显著影响。非矿山生态型地上部分生长量随着铅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矿山和非矿山生态型的地上部分铅含量、根系铅含量以及单株铅积累速率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160mg L~(-1)达到最高值。矿山生态型的地上部分铅含量、根系铅含量以及单株铅积累速率最高可达到514mg kg~(-1)、13922mg kg~(-1)和8.6μg plant~(-1)d~(-1),分别是非矿山生态型的2.3、2.6和7.2倍。由此证明,东南景天矿山生态型是一种新的铅富集植物。 2.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东南景天铅富集生态型吸收和积累铅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富集生态型在铅处理开始的36小时内存在一个快速吸收的过程。在160mgL~(-1)铅处理条件下,植株茎部和叶部的铅含量分别在第8小时和24小时开始明显增加。在加铅处理的40天内,低铅处理(10 mg L~(-1))植株的根、茎和叶三部分铅含量分别在第22、22和28天达最高,分别为524mg kg~(-1),531mg kg~(-1)和112mg kg~(-1)。高铅处理(160mg L~(-1))植株的根、茎和叶三部分铅含量分别在第16、22和28天达趋向饱和,分别为5599mg kg~(-1),790mgkg~(-1),157mg kg~(-1)。用不同浓度铅处理富集生态型28天,其叶部铅含量在40mgkg~(-1)处理时达到峰 一 值,为 160 mg kg-‘,而茎和根部铅含量则在 160 mg kg“‘处理时趋向饱和,分 别为 770 mg kg’‘和 79的 mg kg“’。结果表明,富集生态型对铅的吸收和积累并 不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无限增加,且存在饱和极限。 3 采用逐级分离技术研究了铅在植物体内的亚细胞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铅主要 分布在细胞壁组分,其次为可溶态组分,在细胞膜组分最少。富集生态型根部 有 sl-95%的铅分布在细胞壁组分;在其茎部和叶部分别有 50%和 79-93%的 铅与细胞壁结合。铅处理浓度的增加提高了可溶态部分铅占总量的比例,而细 胞壁部分错占总量的比例下降。与非富集生态型相比,富集生态型根、茎和叶 三器官所积累的铅均高于非富集生态型,且细胞壁部分铅占总量的比例更高。 在植物根部,两种生态型均以盐酸提取态铅为主导形态,其中富集生态型根部 的氯化钠提取态铅所占比例高于非富集生态型;富集生态型茎部以盐酸提取态 和醋酸提取态铅为主,在叶部以盐酸提取态铅为主导形态。非富集生态型的茎 部则以盐酸提取态铅为主,叶部各提取态铅含量相差不大。这些结果表明,富 集生态型根、茎和叶三部分积累的铅主要分布在细胞壁组分,以盐酸提取态为 主导形态,铅处理浓度的增加提高了富集生态型根部氯化钠提取态铅含量的比 例,有利于铅从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 4.细胞壁对铅的吸附和解吸能力与铅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有关。采用恒流法 测定富集生态型根、茎和叶细胞壁对铅的饱和吸附量和表观吸附速率常数,其 中饱和吸附量以根细胞壁最大,茎次之,叶最小;表观吸附速率以叶细胞壁最 大,茎细胞壁次之,根细胞壁最小。用Freundlich方程模拟细胞壁对铅的等温 吸附曲线和细胞壁对铅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富集生态型叶和茎细胞壁对铅的 吸附能力比根细胞壁更大。用日外 方程模拟细胞壁对 Phh的解吸过程,富 集生态型不同器官细胞壁的阶》解吸能力依次为:根一茎叩。从细胞壁对铅 的吸附一解吸特性来看,富集生态型根部对错的吸附能力较弱而解吸能力较 强,减少铅在根部细胞壁的积累,有利于铅向地上部分的转运;而叶部的吸附 能力较强而解吸能力较弱则利于铅在叶部细胞壁的沉淀和积累,避免过多的铅 进入叶片细胞破坏各种生理代谢活动。两种生态型相比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蔡秀萍;王棚;;两种东南景天对铅锌污染的反应及吸收铅锌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2 龙新宪,麦少芝,林初夏;Zn在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体内的分布和对亚显微结构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5期
3 何冰,杨肖娥,倪吾钟,魏幼璋,龙新宪,叶正钱;一种新的铅富集植物——富集生态型东南景天(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2年11期
4 倪天华,魏幼璋;镉在东南景天中的亚细胞分配(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3年08期
5 龙新宪;刘洪彦;王艳红;吴启堂;赵东风;;不同Zn化合物对东南景天根圈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6 蔡洁云;林少冰;周小云;;东南景天根际微生物对土壤Zn的响应研究[J];江西化工;2010年01期
7 黄化刚;李廷轩;张锡洲;田生科;杨肖娥;;外源钙离子对东南景天生长及锌积累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8 陈建群,仲崇信;三种类型互花米草抗盐生态型的分化[J];植物生态学报;1990年01期
9 丁秀琦;白菜型春油菜品种生态型鉴定[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10 杨国栋;中国鼠疫菌生态型的数值分群及其意义的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11 李泉,徐德克,吕厚远;竹亚科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及其生态学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5年06期
12 龙新宪;王艳红;吴启堂;;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根系互作效应对植株生长及吸收利用土壤Zn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13 吴瑾;彭少麟;林真光;陈蕾伊;陈宝明;彭华;侯荣丰;;丹霞地貌山顶生态效应[J];生态学报;2008年07期
14 王丽;焦念志;;海洋原绿球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15 任国臣;闫桂琴;张直峰;;3种生态型翅果油树种子贮藏蛋白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06期
16 林兴理,何和明,周建强;海南岛不同生态型槟榔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的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8年02期
17 龙新宪;倪吾钟;叶正钱;杨肖娥;;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吸收锌的特性[J];生态学报;2006年02期
18 郭兰萍;黄璐琦;华永丽;陈美兰;;从表型可塑性、生态型到药用植物化学型的研究[J];资源科学;2008年05期
19 田永辉;梁远发;鄢东海;罗显扬;周国兰;;贵州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J];贵州科学;2008年02期
20 李廷强;杨肖娥;卢玲丽;孟凡花;;锌在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叶片细胞水平的吸收积累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炜;史延丽;马洪文;王坚;;粳型水稻不同生态型间的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喆;梁龄;;《生态型乳业安全生产技术要览》释义[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3 冯立民;;板石沟铁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措施与经验[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4 龙新宪;刘洪彦;王艳红;吴启堂;;不同Zn化合物对东南景天根圈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廖明安;张光伦;;不同生态型区与苹果器官内源激素含量和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前言[A];第九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刘兰芬;;“生态型领导”模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A];构建和谐社会与领导科学创新——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郑金土;徐嘉雄;蒋国强;;不同生态条件下柏牡蛎蚧对杨梅的危害程度[A];中国园艺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9 孙兆阳;郑玉玺;郑城春;;关于构建生态型现代化县域水网的思考与实践[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10 林文芳;彭浩;朱学艺;;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对极端生境的光合适应机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冰;东南景天对铅的耐性和富集特性及其对铅污染土壤修复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卢玲丽;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对镉的吸收及转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张新成;东南景天内生菌分离鉴定及其强化重金属超积累效应与机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晁岳恩;东南景天锌超积累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的cDNA-AFLP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5 田生科;超积累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对重金属(Zn/Cd/Pb)的解毒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敏;东南景天镉超积累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廷强;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对锌的活化、吸收及转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刘颖超;拟南芥不同生态型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抗性机制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9 江国良;枇杷在四川不同生态型区的生态适宜性及调控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周婵;东北草原两个生态型羊草趋异适应特性及其进化机理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天华;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对镉特异吸收和积累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李雪莲;东南景天镉超积累生态型根系分泌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邹星;化学强化东南景天修复土壤重金属—十溴联苯醚复合污染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叶海波;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对锌、镉、铅复合污染的响应与金属积累特性[D];浙江大学;2003年
5 邢严;修复植物海州香薷和东南景天代谢的提取分离和鉴定[D];浙江大学;2012年
6 孙琴;磷对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生长、吸收和积累锌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2年
7 邱文敏;东南景天镉抗性相关功能基因筛选体系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梁俊;ATP硫酰化酶与东南景天镉超积累作用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9 舒丽娜;锌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生长发育和锌积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狄贞珍;高浓度CO_2对东南景天生长和镉积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水林;连城建设海西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县[N];闽西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小华;千家生态型“家庭牧场”将现辽南[N];大连日报;2006年
3 郑恩剑;构建生态型社区[N];湖北日报;2006年
4 本报通讯员 雨轩;雨花台区建设局:建设生态型科技新城区[N];南京日报;2006年
5 张咏梅;海永致力打造海门生态第一乡[N];南通日报;2007年
6 梁芬娇;着力打造生态型特色城镇[N];广西政协报;2007年
7 袁弘;2790个“林盘”纳入首批保护名单[N];成都日报;2008年
8 任慧;吉林拟建国内最大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N];商务时报;2008年
9 记者 谢薇 实习生 林晨;我市着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型新农村[N];福州日报;2009年
10 刘锟锋 倪合才 吕树明;构筑现代化生态型湖滨城市[N];青岛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