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重金属污染下红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及生物学指标研究

滕应  
【摘要】: 本项目选择红壤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培养、野外调查以及相关数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重金属污染红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提出了镉、铅单一污染和镉、铅、铜、锌复合污染下红壤微生物学敏感性生态参数及其动力学变化特征,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建立有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指标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本项目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以红黄泥和红砂泥两个土属作为供试红壤,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外加镉、铅污染红壤的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Cd、Pb离子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高浓度Cd、Pb离子则会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当镉、铅的浓度分别大于15mg·kg~(-1)和200mg·kg~(-1)时两供试红壤的微生物活性开始下降。随重金属浓度增加,各指标下降幅度各有差别,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基础呼吸和微生物代谢商随重金属浓度增加而明显下降;土壤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次之,蛋白酶活性较为稳定。几种生化作用强度的下降顺序为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纤维素分解强度>氨化作用;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则随着重金属污染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两种土壤比较,以上微生物活性指标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程度在红砂泥上表现更为明显。上述微生物活性指标与重金属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微生物代谢商、脱氢酶活性与Cd、Pb的加入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比与Cd、Pb的加入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认为,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微生物代谢商、脱氢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比是敏感反映Cd、Pb污染状况的生物学指标。在本文中我们将供试红壤的上述微生物活性指标和2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其结果得出,红黄泥和红砂泥的土壤微生物活性镉胁迫的临界承载量分别为15mg·kg~1和0~15·mg·kg~1;铅胁迫的临界承载量分别为200mg·kg~(-1)和200~400mg·kg~(-1)。这一结果将为重金属污染下红壤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提供参考。 镉、铅污染红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结果亦表明,镉、铅严重污染破坏了土壤微生物区系,使土壤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下降,其中放线菌对重金属毒性影响最为敏感,细菌次之,真菌受其毒性影响较少。BIOLOG GN测试结果显示,镉、铅污染红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AWCD)及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非污染土壤,表明重金属污染引起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下降,减少了能利用有关碳源底物的微生物数量、降低了微生 中义摘要 物对单一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最终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发生变化。 2.通过对红黄泥和红砂泥两个红壤试样外加锻、铅的醋酸盐和氯化盐的培养试验,比 较了锅、铅污染下相伴 OAC用7 CI阴离于对红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 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重金属浓度卜,Cd、PbOAC“盐污染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ojT{吸、 代谢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抑制作出入丁 Cd、PbCI盐处理。进一步研究表明,锅、铅醋酸盐处理的十壤有效态里金属含量均明显高 了氯化盐的处理。锅、出的醋酸盐利氯化盐的加入对红黄泥的pH值无明显影响,但对红砂 泥的一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从外加醋酸钾和氯化钾的另一辅助试验结果显示, 在等量钾离于浓度条件下,川醋酸钾(KOAC)处理不仅没有对十壤微生物活性、数社及群 落功能多样性产生抑制作用,反而有刺激作用,微生物生物量有~定幅度的增加,提高了微 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由此可认为,相伴 OAC和 CI阴离于的锅、铅盐导致污染红壤微生物 生态特征指标差异并非相伴阴离于本身的直接影响,而主要是相伴阴离于影响重金属的生物 有效性所致。并且,从培养前后测得的土壤pH的变化,可推测不同土壤其影响程度是不同 的。 3.在室内培养条件卜,应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止交问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对Cu、Zn、Ph。 Cd复合污染红壤环境的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至金属复合 污染对红壤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性水平:而微生物生物量 碳、十壤基础呼吸及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可较为敏感地反映红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程度状 况。同时,在复合污染试验条件下,*d、CU对供试红壤各项微生物学指标的毒性影响较为 明显,Zn次之,Ph的影响最小,并且在红砂泥中表现较为突出。因此,在该复合污染生境 中重金属的微生物毒性效应发挥主要由Cd、Cll两元素决定,其生物毒性顺序表现为: Cd>CU>Zn>Ph。与单一锅、单一铅污染处理相比,重金属复合污染对供试红壤微生物活性及 其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并非简单的加和作用,或协同作用或桔抗作用,而是一个非常复杂 的复合作用。两元素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当N=400 ig·kg’、Cd-50 lgkg’,Zll $400 n。gkg-’时,对红壤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C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欣;;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生化过程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1990年03期
2 郑兆勇;殷效彩;胡学;;浅析胶州湾底质重金属分布与污染防治对策[J];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3年03期
3 孙贤斌,李玉成,张小平,王宗英;淮南市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和多样性影响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10期
4 罗通,邓骛远,曾妮;Ag~+、Pb~(2+)对轮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徐永江;柳学周;于志刚;张士璀;马爱军;;几种重金属离子对半滑舌鳎组织损伤的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5年06期
6 高洪阁;田原宇;杨翠英;黄伟;;粉煤灰对污水处理的效果及其环境影响试验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3期
7 张红星;芮玉奎;;应用ICP-MS测定苹果中重金属的分布[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8期
8 韩照祥;李佳颖;梅磊;;硝酸盐及重金属对蔬菜的污染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9 王崇臣;王鹏;黄忠臣;;盆栽玉米和大豆对铅、镉的富集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10 谷阳光;王朝晖;方军;舒永红;吴庆晖;牟德海;吕颂辉;;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分析测试学报;2009年04期
11 艾海舰;张雄;刘翠英;纪晓玲;卜耀军;;陕蒙高速两旁粮食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12 贾宏;周波;贾滨洋;;成都市凤凰山公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监测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3 张千;;两地蔬菜重金属污染情况的比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7期
14 朱连秋;祖晓明;汪恩锋;;白花泡桐对土壤重金属的积累与转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15 张千;;铜陵市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6 史志进;;浅析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生物监测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6期
17 宋小艳;郝建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8 魏明俐;杜延军;张帆;;水泥固化/稳定锌污染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19 陈涛,吴燕玉,孔庆新,谭方;农业镉污染与防治[J];生态学杂志;1985年02期
20 吴瑜端;陈慈美;王隆发;;厦门港湾重金属污染与海域生产力关系[J];海洋与湖沼;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雨;冯海波;万宝春;王莹;;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对策研究[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冠;刘圆;叶方舟;廖夏伟;蔡菁;张卫国;;上海工业区表土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董蕊妮;李少佩;李国庆;;浅析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4 ;21世纪初我国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回顾[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伟;;典型国家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立法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6 韦炳干;姜逢清;李雪梅;牟书勇;;乌鲁木齐市道路沙尘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崔玉静;王丽明;张旭红;朱永官;;in vitro方法对重金属污染经土壤-人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杜河清;谢国华;曹健;高龙华;;受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资源化处置系统研究[A];第三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专刊[C];2011年
9 纪晓红;曹阳;周建平;黄娟;刘红瑛;;有色金属冶炼厂周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变化趋势调查及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10 谢晓亮;田伟;温春秀;刘铭;方阵;;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对板兰根影响研究[A];全国第六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远鹏;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及对修复效应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2 李志鹏;土地利用变化和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土壤呼吸和有机碳损失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唐将;三峡库区镉等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及转化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4 刘景春;福建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薛红喜;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吸附机制及污染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6 王辉;长江中下游干流沉积物磁学及重金属地球化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邱海源;厦门市翔安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形态及生态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李功振;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底泥重金属污染与释放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9 隆茜;上海城乡梯度上重金属污染格局及其磁学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龚玲兰;山西汾河河流生态地球化学特征与重金属污染机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耀华;浙江省八味中药材中有机农药和有害重金属本底调查[D];浙江大学;2006年
2 刘晓辉;君子兰公园沟谷地不同植被下元素迁移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静宜;天津市东丽区大毕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在矿物中的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蒋海云;重金属污染防治之政府责任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5 王允雨;电解锰业硒及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6 马可婧;重金属污染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与应用[D];兰州大学;2013年
7 夏磊;重金属污染土的工程性质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刘光;我国中西部地区重金属污染事件成因与对策的法治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王攀;蒲峪金矿水、土、植被重金属污染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琦;合肥市近地表降尘重金属污染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俞艳婷 通讯员 金配营;消除重金属污染隐患[N];嘉兴日报;2010年
2 记者 昌伟;我市部署涉铅等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工作[N];巢湖日报;2011年
3 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 谭浩俊;稻米不容重金属污染[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车娜;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刻不容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5 记者 陈文文;我省大力整治重金属污染[N];浙江日报;2011年
6 陈传武;湖北环保专项彻查重金属污染[N];中国化工报;2011年
7 通讯员 苏焕轩 记者 刘晓东;江苏四招重拳整治重金属污染[N];江苏经济报;2011年
8 记者 成燕;全市集中整治企业重金属污染[N];郑州日报;2011年
9 记者 潘园园;整治重金属污染排放出重拳[N];福建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李飞 通讯员 唐元鹏 刘莉娅 殷旭萍;黄石大冶整治重金属污染[N];中国环境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