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城市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区域发展的极核,但城市特有的代谢功能正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也推动人们对城市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以健康、高效、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城市则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以城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展作用机制、可持续发展机理等的分析,探讨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质及建设原则,提出了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体系及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杭州为实例,通过对杭州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空间框架和基本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初步成果:
1.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生态支持系统与生产消费系统,并指出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是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失调。以城市生态系统的二元结构(生态支持系统—生产消费系统)的相互关系为依托,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Logistic机制、调控途径及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质,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及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原则。
2.重新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义,并阐述其内涵;以系统发展的四维结构为依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生态支持力为基础,发展驱动力为动力,社会稳定力为保障,政府调控力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理论结构,提出了以发展水平、发展协调性和发展潜力为框架,涵盖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科技等要素,追求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
3.杭州城市化生态效应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生态市建设目标差距分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ABSTRACT)
析等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生态效
应;杭州生态市可持续发展存在包括自然资源短缺,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工业环境
经济效益不高等三大限制因子,以及城市空气质量、城镇污水处理率等八大关键
指标。根据生态城市的本质及杭州市生态结构与现状,提出杭州生态市建设的战
略任务及建设目标框架,即创建经济一环境高效、环境一社会健康、社会一经济公平
的保障机制,全面实现“健康、活力、文明、谐美”的生态城市目标。
4.根据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及内涵、杭州市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提出了“纵向沟通,横向扩展,圈层整合”的三圈层空
间建设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将杭州划分十个生态功能区,并提出杭州生态市
建设重点领域,即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节约型的资源利用体
系、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以及科学高效的能力调控体
系。
|
|
|
|
1 |
张彩虹,董岩;建设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J];建筑;2002年04期 |
2 |
张坤民,温宗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6期 |
3 |
王娟,陆雍森,汪毅;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四川环境;2004年06期 |
4 |
曲洪涛;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园林绿化方式[J];山西焦煤科技;2005年02期 |
5 |
林平;关于打造“生态杭州”的几点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
6 |
耿宇,孙玉香;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1期 |
7 |
暴向平;张碧星;庄立会;李滨勇;;昆明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05期 |
8 |
刘天齐;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理论基础[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9 |
刘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
10 |
魏雪梅;;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年07期 |
11 |
王静;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5期 |
12 |
郭剑峰;推进宁德生态城市建设的设想[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3 |
王丽;城市生态建设刍议[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4 |
程胜高,周妍,汪平;创建新型生态城市的探索——以黄石市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年03期 |
15 |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
16 |
王玉庆;都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
17 |
江小军;生态城市──廿一世纪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1997年01期 |
18 |
李建国,李卫成,刁文庆;综合整治城市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06期 |
19 |
郭新天;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刍议[J];小城镇建设;2003年06期 |
20 |
盛学良,李煜,John Toon;再论生态城市[J];环境导报;2003年24期 |
|
|
|
|
|
1 |
周杰;;生态城市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2 |
谢永霞;黄晓海;王兵;;加快安阳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3 |
孙铁衍;;生态城市:理念与行动[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4 |
袁助人;;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关系的探讨[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
5 |
胡荣桂;曹治平;宋能文;;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6 |
吴锦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7 |
原华君;;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发展回顾[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8 |
刘玉海;;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日照[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
9 |
王勇;张琳;;迈向和谐:生态城市的管理策略[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
10 |
严玲璋;;从园林城市走向生态城市的理念探讨[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