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早期脑利钠肽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价值的研究

蒋晨阳  
【摘要】: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症是一组杂合体,预后极不一致,因此临床上需要合理的诊治策略筛选高危患者并有效指导治疗,从而改善预后。公认的基本策略是根据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表现、以及血浆心肌标记物水平(或心肌酶谱)筛选高危患者。近些年来,有关心肌标记物和心脏神经激素的研究不断深入,可能补充或改变急性心肌缺血的诊治策略。 脑利钠肽(BNP)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当增加牵拉心室壁的张力时BNP分泌增加。它具有以下一些生理功能:维持动脉、静脉血管扩张与收缩状态的平衡,促进排钠性利尿,以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近来有学者发现BNP可用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在透壁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的1-4天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可预测未来死亡的风险。但是在急性冠脉综合症其它类型中,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这类研究少见。 在急性冠脉综合症起病初期(在急诊科或入院时)测定血浆BNP水平,揭示是否与预后有关,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高危患者,但是目前尚无此方面的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在急诊科)测定血浆BNP水平,旨在探讨早期血浆BNP水平在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中的价值。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01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连续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国家卫队医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院心脏中心因急性冠脉综合症急诊入院的患者。入选标准如下: (1)沙特阿拉伯国籍患者; (2)年龄过8岁,但邻O岁; (3)符合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标准: 1)不稳定型心绞痛者末次胸痛发生于就诊前24小时内; 2)急性心肌梗死者至少符合下列二项标准: a.持续性胸痛20分钟; b.二个相关导联或以上ST段抬高(湘.05mV),或出现新的左束支 传导阻滞; 。.心肌酶谱升高; d.超声心动图出现新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2.2资料收集 2.2.1入院时患者的一般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重要既往史、实验室指标。 2.2.2研究终点: 每位患者从入选开始,并在心内科门诊随访6个月,观察是否发生下 列临床事件: (1)任何原因的死亡; (2)新发或再发的心肌梗死; (3)由于急性冠脉综合症引起的再次住院治疗; (4)出现新发或恶化的心力衰竭等。 2.2.3在入选即时,采用Biosi七e法床边测定BNP。并每6小时测定cTnl, 共四次。体表12导联心电图10分钟内完成。半小时内床边采集超声心 动图。90分钟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罪犯”血管行PCI术。 2.3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 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或百分率的比较采用卡 采用公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 Page 2 of 66 厂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向前法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条件是只0.05,从回 归方程中剔除的标准是乃0.1。只0.05(双侧)为统计学差异存在显著意义。 结果 3.1基本临床特征 共有960位患者入选,其中n位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949位患者完成 了本研究。BNP升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功能不全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 病史,以及糖尿病等有关(P均0 .05)。 BNP升高的患者心率较快,LVEF40%,心电图ST一改变多见(P均0.05)。 血浆BNP水平与cTnl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 3.2临床心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 3.3.1死亡事件 BNP,cTh工,心电图ST压低,LVEF,起病时间,脑血管疾病等因素 与180天内死亡事件的发生独立相关(P均0.05)。 3.3.2心力衰竭新发或恶化事件 BNP,。Tnl,心率,起病时间,外周血管疾病(PVD)等因素与30、 180天内心力衰竭新发或恶化事件的发生独立相关(P均0 .05)。 3.3.3新发或再发的心肌梗死事件 在30、180天新发或再发的心肌梗死多因素回归分析中,BNP没有进 入回归方程,与心肌梗死事件无独立相关。 3.3.4需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症事件 BNP没有最终进入回归方程,因此与需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症事 件的发生无独立相关。 3.3早期介入治疗与临床心血管事件 BN胜80Pg/m1的患者在起病时间6小时内行冠脉介入治疗,能降低死亡 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P均0.05),但不能减少新发或再发的心肌梗死或急性 Page 3 of 66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冠脉综合症的发生率。 BNPSOPg/m1的患者是否在起病时间6小时内行冠脉介入治疗对预后无 显著影响,即不影响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新发或再发的心肌梗死或急 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率。 结论 4.1早期脑利钠肤测定对急性冠脉综合症预后的判断价值 早期血浆BNP水平是急性冠脉综合症中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助于临床上早期发现急性冠脉综合症高危患者。 4.2早期脑利钠肤测定对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 血浆BNP较高的急性冠脉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高宇勤;郝霁萍;刘继军;张宏考;;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年06期
2 袁瑞侠,庄海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3年06期
3 柳玉华,傅荣佳,郑秀玲,林宏扬;神经精神调节对急性冠脉综合症伴抑郁情绪康复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1期
4 李霄;李妹英;杨琳;;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07年08期
5 桑文凤;赵习德;孙娟;任利华;;抗焦虑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症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09期
6 谢芙蓉;;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焦虑心理护理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0年21期
7 张晓霞;;急性冠脉综合症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年06期
8 徐婷玉;翟昌林;;预后护理随访指导对提高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1期
9 陈素芹;;脑钠肽测定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08年19期
10 陈俭;;急性冠脉综合症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法治疗BNP变化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0年08期
11 郑先菊;过瑞;;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伴或不伴束支传导阻滞的QRS间期延长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2010年18期
12 柳亚锋;李江平;王剑;;三管法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12期
13 杨旭玲;葛华;;血小板中蛋白激酶C活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的变化[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年06期
14 李继武;刘志远;李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关系[J];医学信息;2008年01期
15 霍志成;王智明;黄建中;;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年16期
16 杨萍,周雪艳,李岚,刘楠楠,陶丽;奥扎格雷改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小板和内皮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17 杜红坤;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疗效分析[J];右江医学;2004年06期
18 周华春;;脑心通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症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年05期
19 李丽;张琼;;新活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29期
20 丁肖梁;谬丽燕;;氯吡格雷个体差异的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晨阳;周斌全;王建安;何红;单江;;脑利钠肽在早期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中的价值[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香娟;;规范化护理流程的建立和实施——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的临床路径[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辛晓敏;;心脏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中的应用[A];2006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暨分子生物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专题学术报告论文集[C];2006年
4 龚瑞莹;刘明;庞永成;杨汝文;魏丹霞;;急性冠脉综合症中三中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与血脂的临床研究[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陈全福;张敏州;李凡;郭力恒;;高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张晓梅;;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栓治疗的护理干预[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李勇;王平;宋执敬;荆嫒;宋军;;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粘度联合估计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近期预后的研究[A];2003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严秀珍;许彬彬;;急性冠脉综合症住院病人的康复护理[A];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王朝阳;;探讨血清脑利钠肽在心衰诊断中的价值[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微循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于晓东;张丽娟;;酷似急性冠脉综合症型重症局限心肌炎1例报告[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晨阳;早期脑利钠肽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价值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朱法良;1、IL-17/Th17在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CD28拮抗性类肽对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抑制效应[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军翔;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冠心病诊断及冠脉病变评估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4 蒋廷波;血管内超声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01年
5 宋康兴;快速心房起搏后脑利钠肽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及其联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6 池京洋;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大鼠脑外伤[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7 李世强;rhBNP治疗AMI伴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循环激素和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8 赵一俏;T淋巴细胞单克隆增殖与急性冠脉综合症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9 王从军;柔红霉素对心肌细胞BNP表达的影响及BNP在柔红霉素心肌病监测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傅强;树突状细胞迁徙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慎文;分泌型磷脂酶A2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临床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徐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强化降脂治疗的疗效性与安全性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卢军;C-反应蛋白、FBG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相关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杜建青;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脂肪酸合酶表达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5 邹晔;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刘丽娜;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杜霞;重组人脑利钠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陈旭娇;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8检测及临床意义[D];浙江大学;2003年
9 袁梦;血小板膜P2X_1受体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杨传高;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及血清尿酸浓度的变化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丁宏伟;我市召开心血管病治疗新进展研讨会[N];驻马店日报;2008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郭文;20亿美元:美丽的海市蜃楼?[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记者 李琦琨;贵阳40个科技获奖项目年新增产值逾1亿元[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4 衣晓峰;“懒汉”原是“心”有病[N];大众卫生报;2008年
5 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魏开敏;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N];大众卫生报;2009年
6 记者 卢素仙;《中国ACEI专家共识》正式出台[N];科技日报;2007年
7 韩霞 薛云 相洪琴;2005年使更多患者获得平等的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晓艳;应用ICR效果明显[N];医药经济报;2003年
9 魏妍平;高负荷快节奏生活者应注意劳逸结合[N];家庭医生报;2007年
10 记者 邦汉 实习生 曹志敏;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贡献显著[N];西藏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