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犬持续性房颤时心外膜标测以及肺静脉、心房重构的实验研究

王健  
【摘要】: 心房颤动的肺静脉起源学说被认为是阵发性房颤研究方面最具突破性的进展,备受瞩目。近来的国外的研究发现,房颤时心房(特别是左心房)的激动存在有一定程度的规律性,并且发现某些房颤肺静脉的激动频率明显快于左心房和右心房。表明肺静脉或心房某些局灶部位的高频快速激动可能是某些类型房颤的发生或维持机制。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心房电重构(electrical remodeling)是指房颤的反复发作或连续刺激导致的心房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的进行性缩短、ERP的离散度增加、心房不应期的频率适应不良以及心房传导速度的改变等。房颤结构重构(structural remodeling)是指房颤诱导的心房肌结构的改变。 近来研究显示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在房颤维持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的确切机制、肺静脉是否也同样存在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现象以及肺静脉和心房各部位在电重构、结构重构方面是否存在着差异等尚未完全阐明。 本课题采用慢性快速起搏犬心房的方法制备持续性房颤模型,并对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的肺静脉、左右心房进行心外膜标测,以期发现持续性房颤时心房激动的局部最快激动部位,并观察胺碘酮对该模型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探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机制。并通过“犬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肺静脉及左、右心房组织细胞内钙含量的测定”,“犬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肺静脉及左、右房组织连接蛋白Cx43定量分析”和“犬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肺静脉及左、右心房组织心肌纤维化定量分析”三个方面对心房电重构、结构重构的机制进行探讨。为临床上根治房颤提供实验基础。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模型的建立方法 目的报道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的建立方法,并探讨最佳起搏时间。 方法取杂种犬10只,安置实验用埋藏式高频率心赃起搏器快速起搏(400次/分) 心房10周。于起搏前及起搏2、6、10周后刺激电极置于右心耳,行心房程序电 刺激和burst刺激。 结果8只犬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起搏前所有犬经程序刺激均末诱发出房颤,2 只(25%)可用burst刺激诱发出非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分别为375和215;快速 起搏心房2周后停止起搏,1只(12.5%)犬出现房性早搏,1只(12.5%)犬出 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6只犬(75%)表现为窦性心律,3只犬经程序刺激诱发 出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为Zlmin、28min、17min);6只犬可用burst刺激诱 发出房颤[其中持续性房颤4只(持续时间为3omin、26min、34min、4lmin),非 持续性房颤2只(持续时间为4min和3min)l;快速起搏心房6周后停止起搏, 6只(75%)犬表现为自发性持续性房颤(平均持续时间52士6min,1只表现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只表现为窦性心律,8只犬经程序刺激均可诱发出持续性 房颤(平均持续时间62士6min),持续性房颤的不应期为1 32士gms;快速起搏心 房10周后停止起搏,6只(75%)犬表现为自发性持续性房颤(平均持续时间 68士6min),且电复律后8只犬经程序刺激均可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平均持续时 间66士smin),持续性房颤的不应期为123士1 lms。起搏6周和起搏10周相比, 自发性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75%VS 100%,PO.05)、自发性持续性房颤的 发作时间(52士6min vs 68士6min,P005)、诱发性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100 %vsl00%,P0.05)、诱发性持续性房颤的发作时间(62士6min vs 66士smin, P0.05)和持续性房颤发作时的有效不应期(132士Zlms vs124士19ms,P0.05) 均无显著性差异。并且起搏6周后诱发性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为100%。 结论: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具有房颤诱发率高、持续时间长、重复性 好等特点。最佳起搏时间可能为6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闭奇;王炎;薛玉梅;;肺静脉数量、变异和位置分型:478例64排心脏CT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1期
2 胡大一!100020,杨新春!100020,华伟;第21届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大会热点简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05期
3 杨延宗!116011,杨东辉!116011,林治湖!116011;局灶性心房颤动及其点消融治疗[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年01期
4 金彪;朱铭;;肺静脉成像及解剖学研究与房颤射频消融术[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年01期
5 蔡建财;韩定英;陈耀强;;64排螺旋CT在构建左心房与肺静脉形态结构的作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年03期
6 ;肺静脉分离可有效治愈房颤[J];河南医学研究;2002年02期
7 郭继鸿;局灶起源性房颤[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0年04期
8 杨延宗,李世军,林治湖;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年02期
9 马长生,杨延宗,刘旭,刘兴鹏;阵发性心房颤动局灶性消融治疗的方法学[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0年01期
10 胡大一,杨新春,华伟;第21届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大会梗概[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0年04期
11 金元哲,曾定尹,Stuart P Thomas,DavidL Ross;肺静脉隔离术治疗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J];中国循环杂志;2004年01期
12 刘军,郑强荪,朱妙章,卢少平,张利军,李波,王毅,汤雁玲;肺静脉源性心房颤动模型中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意义[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年01期
13 马长生,陈新;对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再认识[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4年03期
14 马长生;;房颤防治系列谈 导管根治和复律治疗[J];药物与人;2007年03期
15 吴钢!430060,黄从新!430060,江洪!430060;局灶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1年01期
16 刘兴鹏,马长生,曹林生;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的现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年03期
17 马长生,刘兴鹏,颜红兵,王勇,周玉杰,刘旭,董建增,张晓,刁鸿英,李霄,郑知刚,柯元南;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年04期
18 周微微;房颤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03年06期
19 李学斌,郭继鸿,张萍,张海澄,许原,贾忠伟;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成功终点评价的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年04期
20 Pappone C.,Manguso F. ,Vicedomini G. ,陶磊;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预防:环形肺静脉消融和改良方法比较的前瞻性随机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忠;郭继鸿;李学斌;张萍;张海澄;;犬心房、肺静脉自主神经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萍;胡建新;吴延庆;李菊香;程晓曙;吴清华;程开诚;苏海;;Carto-Merge指导下的房颤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瑶;郑良荣;陶谦民;夏淑东;连苗军;王利宏;王兴祥;;电解剖系统指导下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初步探讨[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褚志刚;杨志刚;;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术前肺静脉解剖及变异的双源CT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张树龙;陈爱明;赵宏伟;高连君;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阵发性心房颤动后心跳长间歇与窦房结恢复时间的关系及肺静脉隔离对其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汪爱虎;刘小青;杨新春;陈明;李延辉;薛永利;;环行电隔离肺静脉中的一些电生理现象[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7 屈百鸣;;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实践与机制认识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8 屈百鸣;;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实践与机制认识进展[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树龙;毕雪飞;董颖雪;高连君;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去除触发机制还是改变房颤基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10 张树龙;黄丽萍;高连君;林治湖;杨延宗;;肺静脉隔离对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特性调节及对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少平;局灶性房颤的机制和射频消融治疗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2 王健;犬持续性房颤时心外膜标测以及肺静脉、心房重构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吴柳;心脏自主神经节低强度刺激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4 毕昊;中国汉族人房颤易感基因关联分析及朊蛋白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筛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丁文军;T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在慢性心房颤动的犬及人的肺静脉前庭组织中的表达改变[D];苏州大学;2011年
6 黄超;动态心电图中房颤自动检测算法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7 王云帆;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樊友启;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与房颤诱导的心房急性电重构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马长生;超声能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盛夏;低强度迷走神经干刺激预防和抑制心房颤动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顺保;电重构对心房及肺静脉入口处电活动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4年
2 田芸;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新发房颤对其疗效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刘红明;抗房颤起搏器治疗阵发房颤的应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3年
4 王小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卒中的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5 阮洪梅;房颤抑制起搏对房颤抑制作用的随访分析[D];昆明医学院;2011年
6 梁莉莉;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肌钙蛋白I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价值[D];济南大学;2011年
7 王恒迪;非线性动力学在房颤研究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8 李芃芝;房颤患者血浆apelin-12的研究及雷米普利对血浆apelin-12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9 段翔鹰;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的右房病理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10 武卫党;心房颤动患者CRP、LAD及D-二聚体的临床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教授 赵学 整理 李晋宇;换个思路治房颤 从围堵到分流疏导[N];健康报;2010年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主任 马长生;回顾与展望——房颤治疗期待更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记者 李颖;亚洲首例微创盒状消融房颤手术完成[N];科技日报;2011年
4 马长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十年发展回眸[N];中国医药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陈铮;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技术日臻完善[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郑莉丽;就房颤治疗答读者问[N];大众卫生报;2004年
7 胡刚;房颤危害不能低估[N];健康时报;2009年
8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房颤要每周查血凝值[N];健康时报;2009年
9 湖南 教授 罗学宏;当心房颤成为健康“杀手”[N];家庭医生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付磊;导管消融开启房颤治疗新时代[N];厦门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