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ⅫC46T基因多态性和冠心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摘要】:
目的与背景
凝血功能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大多存在凝血功能增强及纤溶活力受抑;凝血因子及抗纤溶物质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粥样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是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
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Hageman factor)是由肝脏合成的80kDa的丝氨酸蛋白酶。在体外当其与带负电荷的表面接触后引起FⅫ分子蛋白水解并活化为FⅪa,后者活化FⅪ。FⅫ也参与纤溶途径,可能途径为间接活化尿激酶,或是直接转化纤溶酶原为纤溶酶。在体外,FⅫ在凝血和纤溶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明确。FⅫ的缺乏很少引起出血,但Halbmayer等报道证明FⅫ水平低与血栓栓塞有关,即使轻度降低也会增加静脉和动脉血栓栓塞的危险。Miller,Kohler等多个研究发现,FⅫa水平提高,导致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近年,位于FⅫ基因的启动子第46位的核苷酸发生C→T突变被发现,并确定其与血浆FⅫ水平降低有关。国外,对FⅫC46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已进行
吴康松2004年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Wu Kangsong dissertation for M.M
了一些研究,但其与冠心病的关系仍在争论中。在亚洲人群中C46T突变发生率高,
因此猜测,其冠心病发病率低可能与此突变有关。我们利用MSPCR技术研究FXll
C46T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发生率,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冠心病组150例(男118名,女32名),平均年龄63.9士9.4岁,来自本院
心内科病房,均符合1979年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选择性冠
状动脉造影证实,以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中任何一支血
管狭窄程度)50%为阳性。同时分为ACS(aeute eoronary syndrome,急性冠脉综合征)
亚组和非ACS亚组,ACS亚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4例、急性心梗患者44例,
非ACS亚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2例。
对照组招5例(男121名,女64名),平均年龄62.3士9.4岁,冠状动脉造
影示为阴性。
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浙江地区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
二、方法
!.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所有受试者均详细询问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吸烟史,并测定身高、体重及部分生化指标。
2.DNA抽提外周血经离心去上清后,置于一70℃冷冻保存。采用盐析法抽提外周
血基因组DNA。TE溶解,一20℃保存。
3.PCR扩增应用MSPCR技术,扩增Fxll基因中含有C46T的位点。MS尸C尺是为检测
点突变而设计的pCR技术,它分别在一端设计两条引物,一条为野生型,另一条为
突变型引物,另一端设计一条共同引物,突变型引物的突变碱基设计在引物的3’
端。两上游引物长度相差8一10个碱基。经PCR扩增后可产生两种长度不一的产物,
不需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即可将两等位基因分离。PCR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5扒1,
包含约IOOngDNA模板,200 p mol/L dNTPS,1.5 mmol/L MgCI:,0.75U Taq聚合酶,
吴康松2004年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Wu Kangsong dissertation for M.M.
2.5 p 1 IOxBuffer,上游引物序列:5’一GGC AGC TGG ACC AAC GGA CC(;AC一3’
为4pmool,5’一TCC TGG ATA丛C AGC TGG ACC AAC(;GA CG八AT一3’,为6pmol;
下游引物序列为5’一GAA CAA TCC TGG GAC AAT CCT GGI’一3’,为spm〔)1(上海生工
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PCR热循环仪Gene AmP System 2400上扩增,95℃预变性5
min,然后95aC 305,52aC 605和72℃305,共35次循环后72aC延伸10 mi。。
4,Fxll基因多态性分析46C等位基因的PCR产物长度为122bp,46T等位基因的
pCR产物长度为1 3 1 bp。将它们置于 120/0聚丙烯酞氨凝胶中电泳,按顺序予1 50V
10min,100V 90min,16OV 10min。电泳结束予银染法染色,肉眼观察分析。
三、统计学分析
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研究对象与Hardy一weinberg平
衡的符合程度、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x,检验和RxC列
联表x“检验,对样本数小于40的计数资料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一般临床资料
中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组间统计学差异用t检验。以尸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用SPSSIO.O软件包进行统计。
结果
一、临床资料和冠心病危险因素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间的比较: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点两组间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水平、
吸烟者比例无显著性差异(尸0.05);冠心病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
尿病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二、C46T基因多态性的电泳结果及基因型分析: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均可观察到C、T两种等位基因和三种基因型。其中CC、TT
基因型仅有一条带,大小分别为122bp和131bP:CT基因型按预期结果应为两条带,
但因C和T基因型的产物发生了杂交,在预期产物的后方产生了一条较暗的条带,
因此表现为有三条带。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上游引物3’端未发生错配。
三、C46T基因多态性与APTT的关系:
所有研究对象中,进行部分凝
|
|
|
|
1 |
金国栋,徐耕,傅国胜,单江;凝血因子Ⅱ、Ⅴ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02期 |
2 |
张翔炜,张敏州;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及中医药对其影响[J];中医药信息;2004年01期 |
3 |
张林潮;廖虹;;纤溶活性在2型糖尿病冠心病的研究[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6年05期 |
4 |
章宏祥,段宝祥;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含量与冠心病[J];医学综述;2005年03期 |
5 |
王刚;姜民;朱明丹;崔佩佩;杜武勋;范应昌;罗国安;;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和心肾阴虚证的蛋白组学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3期 |
6 |
韩威,李保;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冠心病的预报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1999年01期 |
7 |
吕晓莉;党小军;刘丹萍;王华;苍金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溶活性变化及药物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
8 |
黄平;龙拥军;郭山鹰;张开萍;姚启坤;李勇军;赵可仙;;浅谈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6期 |
9 |
柯若仪;;有关猝死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参加华北、东北心血管急症、猝死专题座谈会的体会[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3年01期 |
10 |
华泽惠;何秉贤;蔡佩钦;李萱;李春山;汪师贞;;慢性肺心病伴发冠心病的向量图诊断(附五年随访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1期 |
11 |
Kannel WB;吾柏铭;;Framingham26年随访研究中猝死的流行病学观察[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85年02期 |
12 |
高长斌,徐大钊,李冰虹,张龙生,陈宏勃;26年来冠心病发病及死亡情况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8年03期 |
13 |
焦淑清;山莨菪碱治疗冠心病阵发性房颤一例[J];山西医药杂志;1988年01期 |
14 |
魏铭;;中西医结合研究冠心病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
15 |
丁文惠,朱国英,邵耕,许玉韵,杜雪萍,张京华;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治问题回顾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1990年05期 |
16 |
胡琛;;血浆胆固醇与冠心病[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2年05期 |
17 |
薛富善;赵俊;;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若干问题[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2年01期 |
18 |
刘铭;王晶;;高血压、冠心病与血脂关系的配对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93年02期 |
19 |
赵继承;蒯立珃;;气功治疗冠心病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1993年02期 |
20 |
黄培志;;连续胸部捶击治疗冠心病病人的室性心动过速[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9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