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鱼草共生生态原理的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植物滤器研究

泮进明  
【摘要】: 水产养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水产养殖有望成为继种植业之后的第二大食物产业。然而,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由于技术和管理问题,资源耗费严重,越来越暴露出不可持续生产的局限性。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封闭式的循环流水水产养殖模式在资源需求、环境保护、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水处理系统是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的核心,直接决定了系统的生产能力。由于立法的日益严格以及对养殖密度的苛求,发达国家的水处理系统日趋复杂化,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极大限制了该技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利用养殖废水中的N、P等营养元素进行农业生产不仅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态处理技术,而且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一直是本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国际热点。一些优秀的陆生牧草如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等对气候的适应性广,根茎(叶)比大,生长迅速;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大多草食性畜、禽以及鱼类所喜欢,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环境治理领域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而将陆生牧草利用营养液膜技术(NFT)种植并集成至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即作为植物滤器处理养殖废水以实现零排放养殖,在本领域尚属首创。 本研究项目“基于鱼草共生生态原理的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植物滤器研究”,在分析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典型、简单水处理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的基础之上,设计和建造了试验模型;利用商品硝化菌接种生物滤器并观察简单水处理系统的使用效果;通过不同鱼草配比试验,探讨简单的鱼草共生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利用植物滤器分别净化人工配置的几种富氮废水;利用植物滤器处理试验模型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ypomum)养殖废水;将植物滤器集成至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试验模型,以机械—细菌—草综合水处理系统为基础进行零排放循环流水水产养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了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典型、简单水处理系统组成及功能,并指导完成试验模型的设计和建造。试验模型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一个固体处理池(斜板沉淀器和机械过滤器),一个氮处理池(生物滤器)和两个养殖池,系统总容积为5.090m~3,额定容量为4.236m~3,额定养殖容积为2.651m~3。模型利用继电器控制水泵按周期进行水循环。 (2)使用一种商业上已取得一定成功的商品硝化菌液接种试验模型的生物滤器。试验开始时定期接入20mL菌液(细菌含量1.5×10~(10)CFU·mL~(-1))以处理400g饲料产生的4.27mg·L~(-1)氨氮(TAN)。12d后TAN浓度低于0.05mg·L~(-1),20d后NO_2~--N浓度降至同样水平。在为期30d的检验期中,系统内养殖2.15kg·m~(-3)淡水白鲳,日喂饲率2%。期间养殖池TAN最大值0.465mg·L~(-1),最小值0.393mg·L~(-1),平均值0.427±0.019mg·L~(-1);NO_2~--N最大值0.062mg·L~(-1),最小值0.038mg·L~(-1),平均值0.052±0.007mg·L~(-1);EC呈线性上升状态,每周增加32.8μs·cm~(-1);而pH呈线性下降,每周降低0.24。系统结束时生物滤器含细菌8.65×10~6亿CFU·mL~(-1),水质除TP超标外,其余指标均符合我国淡水水产养殖水质标准,在2.1%~1.4%的日喂饲率下淡水白鲳日增重1.91g,饲料系数1.164。 (3)通过不同鱼草配比试验,探讨循环流水鱼草共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原理及结构配比。5组试验组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2.00(Ⅰ)、1.61(Ⅱ)、1.38(Ⅲ)、1.20(Ⅳ)和0 kg/m~3(ck),各组植物滤器内牧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的初始生物量相同。结果表明:试 验组川和Iv的养殖废水经牧草的净化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除TP外):试验组11、川和Iv养 殖废水中的营养基本上能符合多花黑麦草的生长要求;试验组川养鱼效益综合指标最高,该组 在试验结束时的鱼草质量比为0.221,不但鱼获得较高的生长速度(平均增重28.39),而且牧草也 得以正常生长。 (4)用巧个种植Zxo.4lnNFT培多年生黑麦草(L olium perenneL)草带的植物滤器分别净化五 种(记为试验组G!、GZ、G3、G4及对照ck)26.77L不同,is’氮废水,二重复。试验分5个阶段, 一阶段10d,废水协阶段更换一次。G!、GZ、G3、G4的氮成分和浓度川白来水按照二因素(成分: 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Z、N,硝酸故拟NO3一N)二水平(浓度::商、低)止交配置,四组及ck 的TAN初始浓度依次为:139.6、139.0、39.0、39.3、l一ng·L一’,NoZ几N:40.7、4一、40.4、4一、 0.005:ng·L”,No3’一N:75.5、9.7、9.5、74.7、73.9.ng·L’!.试验结果表I组在短J切内(Zd),认N、 NOZ一N和NO3一N的吸收嫩均在本身高水平而其他成分低水平的试验组达到最高,四组非离子氨 UIA的净化率均高于99%.所有废水pHZd后均被控制在6.5一8。以二种氮90%的净化率为日标, G3和ck需Zd,G4需4d,GI、GZ仅认N和Noz’一N在6d内完成.试验结束时03草净增长 最高(一69.3mm),夕个获得最大干草产量0.205 kg·m.,,04获得最大鲜草产量1.45 kg·:n”。 (5)构建了4个(四重复)3,o?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江敏,臧维玲;简易生物滤器及微生物制剂对罗氏沼虾育苗水处理效果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02年03期
2 江敏,臧维玲,戴习林,陈飞舟,朱正国,王为东,徐伯兴,王毓芳;微生物及生物滤器在罗氏沼虾亲虾越冬中的应用[J];水产科技情报;2000年01期
3 战培荣,邱岭泉,刘伟,卢玲;流化床生物滤器处理循环水养鱼系统培育鲟鱼试验[J];黑龙江水产;2003年06期
4 泮进明;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接种商品硝化菌的试验研究[J];水产学报;2004年04期
5 Steve Pohl;臭气的控制(续完)[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4年06期
6 何洁,刘长发,王海,赵冰海;3种载体生物滤器对养殖废水处理效果[J];中国水产科学;2003年03期
7 刘艳红,罗国芝,朱学宝;海水闭合循环系统生物滤器微生物特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8 朱永良;;对循环水养鱼池中转盘式生物滤器的评价[J];渔业现代化;1978年04期
9 臧维玲,王永涛,戴习林,姚庆祯,何伟,徐桂荣,丁福江;河口区室内幼虾养殖循环水处理技术与模式[J];水产学报;2003年02期
10 战培荣,刘伟,曹广斌,卢玲,邱岭泉,李建兴;流化床生物滤器净化循环水养鱼系统的工艺与特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11 罗国芝,朱学宝,施正峰;7种常用渔药对海水闭合循环系统生物滤器硝化作用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2年02期
12 曹广斌,蒋树义,刘永,韩世成,陈中祥;双层浮球生物滤器设计及其水产养殖水处理性能试验[J];水产学报;2005年04期
13 白利平;过滤器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J];渔业现代化;2005年04期
14 高喜燕;傅松哲;刘缨;刘志培;;循环海水养殖中生物滤器生物膜研究现状与分析[J];渔业现代化;2009年03期
15 朱学宝,谭洪新,罗国芝;封闭循环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净化系统的技术构成[J];内陆水产;2000年10期
16 G.L.罗杰斯;S.L.克莱门松;许苑丛;;四种水产养殖循环水生物滤器的去氨效果[J];水产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17 宋奔奔;刘鹰;;海水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滤器填料的选择与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年12期
18 张宇雷;刘晃;吴凡;倪琦;徐皓;;美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生物滤器的研究与应用[J];渔业现代化;2009年04期
19 布乔·罗斯脱;朱永良;;养鲑苗的循环水养殖车间[J];渔业现代化;1990年05期
20 罗国芝,朱学宝,施正锋;二氧化氯对海水循环系统中生物滤器硝化作用的影响[J];水产科技情报;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程波;杨红生;刘鹰;李贤;宋奔奔;;循环水养虾系统Cu的收支及对生物滤器的影响[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刘鹰;王森;刘志培;张延青;;人工筛选细菌强化挂膜对海水生物滤器硝化速率的影响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陈家长;何尧平;孟顺龙;;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车轩;刘晃;张宇雷;;往复式微珠生物过滤器的设计及其处理效果研究[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泮进明;张颖萍;;NFT草滤器净化循环流水水产养殖沉淀器污液的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6 王芳;倪学勤;曾东;白林;马志勇;翁洋;;DGGE技术及其在堆肥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田景波;孙修涛;黄滨;;海水池塘养殖污水减排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化技术[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鹰;杨红生;张涛;周毅;张福绥;;不同处理水培育海湾扇贝苗种的实验研究[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9 Kramer,J.P.;Wouters,J.W.;Rosmalen,P.van;Kramer,J.P.;Wouters,J.W.;Rosmalen,P.van;;帕克活性生物砂滤脱氮的四年运行经验[A];2011(第五届)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颖;生物滤器处理恶臭气体及其微生物生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程波;对虾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Cu~(2+)的生态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棚文;三种不同生物滤器应用于改进鳗鲡水泥池精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2 叶芳;原位无动力生物滤器处理雏鸡舍氨气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陈江萍;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滤器污染物去除机理的初步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4 罗荣强;海水生物滤器硝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5 赵倩;水质调控对生物滤器生物膜培养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王博;移动床生物滤器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7 何春丽;循环水养殖生物氧化系统构建及效果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4年
8 徐洋;海水生物滤器处理养鱼废水硝化过程的基础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湘萍;低剂量甲醛对循环水系统及欧鲈的影响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10 宋奔奔;四种填料的生物滤器对模拟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效率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刘颖 黄勇娣;高密度养虾不换水不用药[N];解放日报;2006年
2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何永晋;科贝良斯基地电脉冲水净化法[N];科技日报;2004年
3 刘鹰;海水循环水养殖技术现状与展望[N];中国渔业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