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养鳖废水牧草生物滤清生态工程系统的研究
【摘要】:
水产养殖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食物生产体系,随着自然鱼类产量接近了它们的生态极限,设施水产养殖业必将在全球水产品的供需上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由于设施水产养殖水体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主要靠人工调节能力来维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追求高产,部分生物因子被人为的强化,造成废物的浓度累积更大,外排废水造成对邻近水域营养物的负荷逐年增大,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之一。
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实现养殖污水的综合利用与无害化排放具有极大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国外设施水产养殖应用的水处理技术,其复杂的处理机制、技术流程和机械设备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极大限制了这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设施养殖废水主要为有机物污染,而有机物正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原料,利用植物作为重要的生物过滤体来滤清污水,然后收获产品的办法被誉为既保护环境兼收经济效益的良策。鉴于水产养殖废水的特性和水处理装备的特殊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大国,如何发展适合我国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就显得相当迫切。
本项目“设施养鳖废水牧草生物滤清生态工程系统研究”,在分析养鳖排放废水特性的基础上;以COD为毒性指标,研究了养鳖废水对多年生黑麦草的生理毒性;从保护酶活性系统变化的角度,探讨养鳖废水胁迫牧草生理机理;设计了基于牧草生物滤清的无土草皮生产系统;研究了多年生黑麦草滤清鳖废水过程中水体和植株N素营养盐的变化,提出其滤清生态工程设计的参数;针对牧草滤清系统中对时钟周期的要求,设计出一种采用单片机控制的多功能程控定时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养鳖废水以NH_4~+-N为主,NO_3~--N含量较低,UIA含量较高,COD超出一般养鱼池十多倍,DO值很低,TN、TP含量远远超出标准的一类富营养化废水。
(2)养鳖废水生理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当[COD]>1009.11mg/L时,将引起多年生黑麦草长期严重的伤害,抑制根系的生长,叶绿素含量降低,植株CAT酶活性由最初的激活到被破坏而不能发挥酶的正常功能;当581.36mg/L<[COD]<1009.11mg/L时,废水对植株的生长有短期毒性作用,但通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种群能得到恢复;当[COD]<581.36mg/L,废水对植株的生长无毒性伤害效应;计算出多年生黑麦草处理鳖废水运行的最佳控制条件为[COD]<581.36mg/L,最优处理浓度为[COD]=189.74mg/L。
(3)养鳖原废水胁迫牧草生理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的高低两种浓度鳖废水胁迫下,低浓度处理抑制多年生黑麦草的生长,以及植株鲜重和干重的积累,高浓度
处理对它们有促进作用。两种处理均促进高羊茅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的积累,且高浓
度处理还能促进高羊茅地下生物量的积累;高浓度处理下多年生黑麦草叶绿素含量无
显著变化。两种处理均促进高羊茅叶绿素含量,且高浓度处理较低浓度处理对叶绿素
a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两种废水处理均能诱导植株印O、Sco、CAT酶活性的提高,
对多年生黑麦草而言,高浓度处理诱导Sco活性要强于低浓度处理,其】〕印和以T酶
活性的变化规律相似。对高羊茅而言,CAT酶活性的诱导要滞后于对SOD酶活性的诱
导;两种处理均使植株游离脯氨酸、姻A大盘积累。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羊茅可
通过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来防止膜脂过氧化加剧,提高植物抗逆境胁迫的能力。
(4)研究了基于牧草生物滤清的无土草皮生产系统,结果表明:养鳌排放原废水
处理均降低了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废水胁迫延缓种子达到80%发芽率的进程;但对种
子出二叶和二叶的时间间隔无影响;到处理末期,四种草种幼根均穿过无纺织布生长;
废水胁迫在株高上差异均显著,但对草皮盖度达80%以上的成坪时间无影响:从成坪
效果来看,多年生黑麦草要优于其它草种;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对四种牧草的生
物滤清效果以及设计三种浓度废水处理的多年生黑麦草成坪和幼坪移植特性研究表
明,多年生黑麦草表现出最优的机械和生物滤清的效果;废水处理的多年生黑麦草幼
坪成坪效果均优于土培的成坪效果:从移植的情况看,经处理废水的无土草皮铺地后,
需要一个较短时间的恢复(2d),.至移植铺地后的第j、天能够完全恢复正常土培生长。
(5)研究多年生黑麦草静态和动态生物滤清结果表明:在静态水培穿浮1二下,只有
在能够满足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的养鳌废水浓度,才能获得较好的去除效率;在动态水
培条件下,水体COD匕、55、NH4+-N、翎、TP的去除率分别为94.09%、89.19%、
92.15%、55.83%、6098%。废水中翎‘TP的去除主要以植株吸收为主,植株地上部
分1刊和TP的积累量均大于地下部分的积累量,其中植株地上、地下IN和仰积累
量分别占水体TN和开去除量的71 .82%、16.63%、72.61%困J】2.42%;研究还表明,
在水体中同时存在NH’一N、NO犷-N的情况下,植株优先吸收NHf一N.经计算,对COOQ、
NH4+一、俐、TP、55的工程设计参数分别为:0.94、0.42、0.37、0.033、o.som留UmZ·d。
(6)基于多槽道牧草生物净化系统中对时钟周期的要求,设计出一种采用单片
|
|
|
|
1 |
和;;牧草之性激素作用[J];中国兽医杂志;1956年04期 |
2 |
陆炳章,许慰睽,周春霖;牧草对改良滨海盐土的效果及其利用效益[J];土壤通报;1993年S1期 |
3 |
苏柏若;;牧草烘干机旋转加料器的研究与改进设计[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3年02期 |
4 |
刘兴元,蒋文兰;阴雨潮湿地区牧草加工贮存技术[J];草业科学;1995年04期 |
5 |
李建宗;伏天打饲草的好处[J];河北农业科技;1995年07期 |
6 |
吴会熹;“粮草、果草、林草”套种 发展农牧业生产[J];中国草食动物;1997年02期 |
7 |
徐明岗,张久权,文石林;南方红壤丘陵区牧草的肥料效应与施肥[J];草业科学;1997年06期 |
8 |
李雪文;牧草保鲜材料[J];饲料与畜牧;1997年01期 |
9 |
江玉林,曹致中;牧草遗传工程研究新进展[J];草原与草坪;1998年02期 |
10 |
罗群英;Excel在农业模拟研究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农业;1998年04期 |
11 |
韩俊彦,孙长勉;紫花苜蓿——牧草之王[J];辽宁畜牧兽医;1998年04期 |
12 |
赵家辉;优质饮料牧草——蛋白草[J];中国农村科技;1999年07期 |
13 |
林洪金,石发庆,徐世文,王伟,李国江,邹凤驰;富硒铜锌牧草对奶牛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0年09期 |
14 |
赵毅牢,刘亚明,刘小牛;牧草ADF与NDF随采样期变化的研究[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0年04期 |
15 |
陈炳文;不要盲目引种牧草[J];河北农业科技;2001年11期 |
16 |
薛春林;如何为畜禽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J];中国牧业通讯;2001年02期 |
17 |
高原;注意防治牧草的白粉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1年03期 |
18 |
任健,毕玉芬;退耕还草地牧草种子生产技术探讨[J];种子;2002年05期 |
19 |
;种草养畜奔富路[J];技术与市场;2002年04期 |
20 |
新雨;牧草高效轮作套种模式[J];农村养殖技术;2002年2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