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山芥对小菜蛾的诱杀效应及其机理
【摘要】:
本文以欧洲山芥Barbarea vulgaris G型、甘蓝、白菜—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中国杭州种群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定了欧洲山芥在实验条件下对小菜蛾的诱杀效应,并探讨了其对小菜蛾的引诱机制。结果如下:
(1)欧洲山芥对小菜蛾雌成虫产卵具有很强的引诱作用,而对幼虫具有极强的致死效应。当把欧洲山芥和白菜同时供选择产卵时,雌蛾在欧洲山芥上的着卵量占72%以上;当把欧洲山芥和甘蓝同时供选择产卵时,雌蛾几乎只在欧洲山芥上产卵。欧洲山芥莲座期、开花结籽期的植株对小菜蛾的引诱力相似。当仅提供一种寄主植物时,与甘蓝相比,欧洲山芥能够刺激雌成虫产下更多的卵。小菜蛾产在欧洲山芥、白菜、甘蓝植株上的卵都能正常孵化,无显著差异,但孵化后的幼虫在三种植株上的存活率差异极显著。欧洲山芥莲座期植株能把99.4%以上的幼虫致死在孵化初期或低龄期;开花结籽期植株也能把90%以上的幼虫致死在孵化初期或低龄期,只有不到10%的幼虫可发育到化蛹;而在白菜和甘蓝植株上孵化的幼虫87~100%均可正常发育到化蛹。开花结籽期植株上少量能够化蛹的幼虫的发育历期比在白菜植株上的约长一天,所化蛹的蛹重较轻、羽化后雌成虫个体较小、繁殖力较低。
(2)小菜蛾的学习行为对欧洲山芥的引诱作用影响较小。当将小菜蛾饲养在白菜和甘蓝上、或让其在成虫期经历白菜和甘蓝叶片气味,仅能略微提高其在所经历寄主植物上的产卵偏好性,雌蛾在选择条件下仍将绝大部分或几乎所有的卵产在欧洲山芥上,表明由经历所提高的产卵偏好性对欧洲山芥引诱作用无明显影响。
(3)欧洲山芥在与甘蓝的不同种植布局中均表现出对小菜蛾极强的产卵引诱力,喷施产卵驱避剂对小菜蛾有显著的产卵忌避作用。在温室条件下,当将欧洲山芥与甘蓝植株间种、或将欧洲山芥围种在甘蓝植株的四周,小菜蛾在欧洲山芥上的单株产卵量均显著高于在甘蓝上的单株产卵量。在甘蓝植株上喷施产卵驱避剂能有效地驱避小菜蛾在甘蓝上产卵,但未能表现出对欧洲山芥引诱力的增效作用。
(4)欧洲山芥植株的颜色和形状不是其引诱小菜蛾的重要因子。运用植物模型测试结果表明,欧洲山芥植株的形状较甘蓝植株的形状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具有较大的引诱力;但是,当把欧洲山芥、甘蓝植株分别用透明聚乙烯薄膜密封,然后供小菜蛾选择产卵时,产在前者薄膜上的卵较后者的显著要低,表明欧洲山芥植株包括颜色、形状在内的整体物理性状与甘蓝的相比,并未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具有更大的引诱力。
(5)欧洲山芥植株挥发物是其引诱小菜蛾成虫的主要囚子。利用Y型嗅觉仪比较测试
欧洲山芥和甘蓝挥发物对小菜蛾的引诱力,结果表明,小菜蛾首先选择欧洲山芥植株气味源
的虫数显著多于首先选择甘蓝植株气味源的虫数;小菜蛾在欧洲山芥植株气味源持续活动的
总时间也显著长于在甘蓝植株气味源持续活动的总时间。而且,欧洲山芥不同生长期植株的
挥发物对小菜蛾成虫均具有极强的引诱作用。
(6)利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动态抽气吸附法捕集欧洲山芥植株、白菜植株和甘
蓝植株的挥发物,并通过GC一MS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挥发物主要为烷烃类、
菇烯类、醋类、芳香烃、含硫化合物、醛类等,欧洲山芥植株挥发物的主要成分和特有成分,
与甘蓝、白菜明显不同。初步推测,两种提取方法捕集到的欧洲山芥植株挥发物的主要成分
中的Aeatie acid,2·ethylhe材1 ester、Benzoie acid,butyl ester、Butslnoie acid,2.ethylhe粉1 ester,
次要成分中的H~al,2一ethyl一、Isooctyl mercaPtoace七蛇e
l,4.Methanoazulene,deeahydro.4,8,8一methyl一9一methylene,[15一(1 .aiPha.一3a.beta.,4.aiPha.,sa.bet
a.)]一、l,3一cyelopen切Ldiene,l,2,3,4.tetrajrnethyl一5一methylene一,和其特有成分prOPanoie
acid.2一ethyl一,l一[l,l一dimethylethyl}一2一methyl一1,3.ProPanediyl ester、Mo甲holine,4一oetadeeyl一、
Hexadecane,2,6,10,14一tetrajmethyl一可能是其活性成分,它们与其他成分组成特定的化学指纹
图谱,对小菜蛾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
本文主要创新点及其意义:通过大量的行为学、生物学观察证实了欧洲山芥G型对小
菜蛾具有引诱和致死双重作用,明确了其植株挥发物是起引诱作用的主要因子,并初步证明
欧洲山芥作为诱杀植物具有可行性;首次用固相微萃取法(SP州旧)和动态抽气吸附法两种
方法对欧洲山芥植株在自然状态下的挥发物进行提取,通过GC一MS进行鉴定,并与甘蓝、
白菜挥发物相互比较,初步明确了其对小菜蛾的引诱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在小菜蛾综合治
理中开发利用欧洲山芥这一生物资源、发展小菜蛾栖境调控的新方法提供了基础。
|
|
|
|
1 |
周林松;几种杀虫剂防治甘蓝菜小菜蛾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年S2期 |
2 |
戴志聪;;OMI-88防治花菜小菜蛾的药效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06年01期 |
3 |
陆晓莉;王依明;张家驯;;几种新农药防治甘蓝小菜蛾试验[J];上海蔬菜;2006年06期 |
4 |
劳赛国;;27%丁醚脲·高氯防治小菜蛾田间试验[J];广西热带农业;2009年05期 |
5 |
李容宇;;防治油菜害虫[J];新农业;1975年09期 |
6 |
柯礼道;方菊莲;;小菜蛾生物学研究——生活习性的观察[J];植物保护学报;1980年03期 |
7 |
徐肇坤,张雄飞;小菜蛾生活习性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84年04期 |
8 |
何复梅;郑志东;黄秉资;;小菜蛾性信息素田间应用研究[J];昆虫天敌;1988年04期 |
9 |
武美云;;用性信息诱杀小菜蛾[J];现代农业;1989年06期 |
10 |
张原,吴冰玉,陈先雄,李斌;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抗性小菜蛾试验[J];湖北植保;1994年05期 |
11 |
薛榕,朱应,李广宏;AcNPV、PxGV单感染及混合感染对小菜蛾的影响[J];自然杂志;1995年05期 |
12 |
卢元华;Bt_(82612)防治菜青虫、小菜蛾效果好[J];北京农业;1995年12期 |
13 |
关雄,黄志鹏,彭建立,陈少伟,邱思鑫;不同种类杀虫剂对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的药效测定[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14 |
李云寿,罗万春,慕立义,赵善欢;敌敌畏对不同寄主植物上小菜蛾羧酸酯酶活性的体内抑制[J];华东昆虫学报;1997年02期 |
15 |
陈泽坦,金启安;威敌Ⅱ型可湿性粉剂防治蔬菜小菜蛾试验[J];热带农业科学;1997年01期 |
16 |
杜晓芸,杜志斌,李炳成;内蒙古乌盟地区小菜蛾的防治[J];现代农业;2000年05期 |
17 |
刘奎,符悦冠,彭正强,金启安;几种生物农药防治小菜蛾药效试验[J];农药;2001年11期 |
18 |
张志勇,张翠英;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经验[J];河北农业;2001年06期 |
19 |
杨广,尤民生;小菜蛾对蔬菜气味的定向行为[J];武夷科学;2002年00期 |
20 |
孙强,路浩,陈建卓;小菜蛾在春油菜生育历期及田间种群动态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