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文学
【摘要】:
本论文以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与电影有关的文学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角度展开对有关理论、创作现象以及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和探讨。
论文认为海派文化是一种现代大众文化,这种文化以工业化、商业化现代都市为环境,以大众传播媒介所造就的现代大众为前提,在由现代都市和现代大众所构成的现代大众社会中诞生。而作为机械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产物的电影既是一种新型艺术,也是典型的文化工业产品,具有大众文化性质,并充分表现着现代大众文化的特征。
在阐述了现代都市与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海派文学与海派电影的相互关系,论证了海派文化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之后,论文主要通过分析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创作、《现代电影》及其“软性电影”论者的文化表达、革命文艺与商业文化的双向选择,以及洪深《申屠氏》创作的非商业性及其失利后创作的调整,揭示了海派电影理论、创作及与文学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统一性,表现了海派电影“现代与传统同在、政治与娱乐兼容、艺术与商业结合、电影与文学互动”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同时也是海派文化的特点。论文不仅回到历史、尊重历史,力图还原历史,而且立足现实,试图在相似的文化语境中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关系,因此既在正文里偶尔跨越时空论述,更在“结语”中通过论证大众文化的阶段性和海派文化在当下的广泛延续,指出:黄嘉谟强调电影的娱乐性、刘呐鸥追求纯粹视觉化的“‘电影的’电影”、左翼作家与商业电影公司合作、洪深从艺术的非商业化走向商业化艺术,乃至鸳鸯蝴蝶派文人在现代和传统中寻找、及通过文学化的爱情、伦理故事制造商业“卖点”等,都不仅在当时具有不可置疑的文化合理性,在今天看来,其对于我们当下电影、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也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