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

金雅  
【摘要】: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民族新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美学思想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美学思想是中国近现代特定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的历史产物,是特定社会与独特个体的双向互动,是梁启超整个思想文化创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梁启超坚持启蒙新民、学用相谐的学术宗旨,除心奴反依傍、自由独立的学术原则,化合结婚、为我所用的学术方法,在近现代文化转型期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构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具体来看,梁启超美学思想发端于19世纪末,主要完成于20世纪20年代。在纵向上以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的萌芽期(前期)和1918至1928的成型期(后期)。这两个阶段各有特色,并在学术意识、理论视野、理论内涵、理论深度、方法形态上有重要发展;但这两个阶段在学术取向上则始终坚持美的启蒙意义,以审美介入人生,因此在整体上又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在横向上,梁启超美学思想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联系,构筑了一个以“趣味”为核心、“情感”为基石、“力”为中介、“移人”为目标的极富个性初具规模的人生论美学思想体系。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创构呈现出尚实意识、趣味理想、人文品格、科学意向四大基本精神特质与重化合、创新变、扬个性三大重要方法特征,是尚实与理想、求是与致用的梁式化合。梁启超美学思想对现代美学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与功能、生活与美的关系、审美心理、审美教育、艺术审美、创作手法、作家个性等有广泛涉猎和精辟见解,对各门艺术样式与中国古典美文有独到见地。综观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在理论体系上,梁启超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内在思想联系的理论框架。(二)、在价值取向上,梁启超美学思想始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姿态,追求乐生与爱美、求是与致用的统一。(三)、在思想特质上,梁启超美学思想注重真善美的统一。既关注美与情感的关系,强调美的趣味之境;又重视美与真、善的联系,要求用理智与道德来调和情感。(四)、在研究方法上,梁启超美学思想既承续了传统批评体用不二、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又积极吸纳西方学术的逻辑范式,并努力予以融汇创化。(五)、在学术个性上,梁启超美学思想充满了激情与创造性,具有鲜明的主体特征。梁启超美学思想体现出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意识的整合在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主流走向,其创构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于开辟疆土与过渡转型。其体系并非完善,其探索有利有弊,但其蕴涵了新的美学意识的萌芽,体现了新的美学范式的创构,其发展演化的轨迹典型地浓缩了中国主流美学思想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演进的基本规律特征。同时,梁启超美学思想兼济学术文化重建与社会人生重建之双重使命的学术理念、中西融汇文化开放的学术姿态亦具有现代性转型的独特意义。作为中国美学发展历史图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作为上个世纪之交最为杰出的启蒙主义美学家之一,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也具有明显的理论局限,主要表现在对审美自由实现的软弱无力,对美与艺术问题论释上的某些形而上学倾向,对小说艺术功能与艺术特性认识所存在的某些误区,对西方文化思想资源吸纳上的某些简单化状况以及具体论证上的某些疏阔现象等。这些局限既是个人的质素所致,也烙上了浓郁的时代印记,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反思。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德胜;;世纪学术转型与民族美学思想资源的新开掘——评金雅新著《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6期
2 石立干;;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略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02期
3 刘明明;;浅谈近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融合——对龚自珍、梁启超、王国维的比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孙伟科;;转型时期美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启示——评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5 王元骧;;梁启超“趣味”说的理论构架和现实意义[J];文艺争鸣;2008年03期
6 金雅;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7 林衡勋;“诗外有事,诗中有人”——黄遵宪诗美学的纲领[J];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04期
8 张敏;;千古兴亡多少恨 总付潮回去——试论梁启超《金缕曲》及其美学思想[J];艺术教育;2006年03期
9 唐文权;;梁启超佛学思想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10 徐碧辉;;“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8年10期
11 焦勇勤;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J];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2 刘曙东;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3 曾宪榕;邵霞;;简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的美学思想[J];消费导刊;2008年09期
14 靳靓慧;;浅议梁启超的音乐美学思想[J];镇江高专学报;2008年04期
15 钟珍维;试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功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16 刘福祥 ,赵矢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梁启超与日本[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17 李杰;;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18 井维增;梁启超注《桃花扇》得失谈[J];齐鲁学刊;1986年02期
19 华闻;;书讯:《梁启超与护国战争》一书出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20 陈占标;;新发现的梁启超致犬养毅函[J];学术研究;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刘彦顺;;论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朱存明;顾颖;;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现代性意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10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2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3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5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7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8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9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3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6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9 靳路遥;“学术”背后的“思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金雅;梁启超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N];文艺报;2004年
6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7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8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9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