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

叶世祥  
【摘要】: 本文的研究重心不是详尽地描述审美主义在20世纪中国流变起伏的发展历史,而是着重阐释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不同侧面。不过,由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显示出不同的面相,本文的总体结构安排,主要以审美主义思想在20世纪中国不同时间段里凸显出的问题意识为中心。具体来说,第一章带有研究综述的性质,主要通过中西学术界对审美主义这一术语的不同用法进行简要概述,以确立审美主义这一概念的基本理论内涵,第二章以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区别为核心问题,第三章以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为核心问题,第四章以审美主义问题的政治特性为核心问题,第五章以审美主义话语形态为核心问题,第六章以审美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浪漫主义、科学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为核心问题。 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一、20世纪是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最重要的时间段,而审美主义是透视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重要视角。中国现代审美主义话语的崛起,虽然与尼采为代表的,自康德、席勒、叔本华至尼采的西方现代审美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中国学者在西方现代审美主义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审美主义思想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二、虽然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儒家、道家和禅学均以不同的方式开辟出了走向审美生存的理路,但我觉得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不可能由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的胚胎自然发育而成,因为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在总的价值取向上,企图通过逃进“美”这个避难所里,回避“生命本身一切疑问和陌生的东西”,将蓬勃的生命封闭在虚幻的象牙塔中,一厢情愿地让“没有了混乱作为母床和背景”的“纯粹生命”忘却来自现实的种种压力,沉迷于“美”当中孤芳自赏、自得其乐。鉴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具有这种面对生命摆出的后撤姿态和疏离生活的局限性,只有从近现代稿酬制度的建立、现代文学制度的 确立、现代公共领域的形成等具体历史情境出发,去探究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 的起源语境。三、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理论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我看来,最 重要的是审美独立论与审美救赎论,而且,就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演进 轨迹看,它们最集中体现在20一40年代。关于审美独立的思想不应该从王国维 先生的美学思想中挖掘,而更应该到前期创造社和前期象征派的思想脉络中去寻 求。阐述审美救赎论时,我不倚重被目前的学术界炒得很热的社会批判理论,而 把关注的重心投向早已成为历史人物的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审美思想,他 们两人的思想精华和思想局限在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理论形态中均堪称代表。 四、伴随着现代美学走向诗性化和审美化这一趋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审美不只 是关乎个人陶情冶性的小问题,局限于审美内部已很难探究清楚审美主义的实 质。就中国20世纪50一70年代的具体情形来看,那无疑是一个对文学艺术的发 展构成很大障碍的政治环境,却恰恰又是文学作品出版得最多的一个时代。我认 为,从现代性进程来看,20世纪50一7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典型过渡阶 段”,对“文艺大跃进”进行诗学考察,并将“文革文学”作为政治唯美主义的 巅峰之作来解读,我们不仅能看到假道美学解决政治问题的极致化表现,更能透 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问题的政治特性。五、审美主义思想在文论界流播的直接后 果是审美主义话语的盛行,或者反过来说,审美主义话语在文论界的盛行,让我 们清晰地看到了审美主义思想的崛起。我认为,审美主义话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理论领域显示出浓重的美学化倾向,二是带着强烈个体 情绪反应的诗意言说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理论话语的时代标志。以这两个基本特征 来衡量,20世纪80年代显然是一个审美主义勃兴的时代,而随着80年代的浮 华和激情成为历史陈迹,90年代以来以语言论转向为过渡,以学术规范化、新 理性精神的提出和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为标志,审美主义话语走向了式微。 _」-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简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龚山平;康德与席勒审美主义思想比较[J];浙江学刊;2000年01期
4 李育红;;人民性的缺失——当代文学审美主义问题的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1期
5 莫运平,顾亚娟;尼采审美主义与基督教救赎说之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董希文;矛盾与悖论——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文论发展滞后探因[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宋文坛,陈芳芳;苦难的追问与终极的追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吴兴明;;美学的扩张:作为社会理论的审美主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陈学祖;论中国审美主义诗学传统的形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04期
10 彭公亮;古希腊审美主义的发生及价值维度——从毕达哥拉斯到苏格拉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1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2 顾梅珑;《魔山》与托马斯·曼的审美主义思想[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3 陈全黎;作为反思现代性的实践美学——驳“实践美学终结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4 傅修海;;趣味——情绪化审美思潮的崛起[J];文艺评论;2007年04期
15 郭定国;;论审美主义和动物主义——两种全球化的理论思潮谁战胜谁?[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06期
16 简圣宇;;主体间性不可失却审美之维——兼与吴兴明先生商榷[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17 顾梅珑;;审美主义的“现代”定位及其“后现代”发展逻辑[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18 刘士林;;古典主义与审美主义批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19 王一川;非常人对正常人的文化返助[J];当代电影;2001年03期
20 叶世祥;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J];文学评论;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柴宇平;;儒教:20世纪的境遇与思考[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4 许结;;20世纪赋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施发笔;;评20世纪最后一部修辞学专著——王希杰《修辞学导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6 王立群;;20世纪“选学”文献述略[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杰;;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李晓光;;跨越“卡夫丁峡谷”:20世纪的中国理性[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衣保中;;20世纪东北区域土地开发模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邹大炎;;先秦心理学哲学思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4 黄晖;现代诗学中的审美主义:中国与西方[D];苏州大学;2003年
5 刘起军;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余焕新;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7 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元琪;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9 黄庆林;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春菊;艺术拯救人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3 帅彦;忧患与焦虑纠结的灵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自红;现代性的困惑[D];暨南大学;2002年
5 包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著现代文章[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冬梅;写实主义的百年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朋;论20世纪以来美国的民主输出[D];山东大学;2007年
8 彭融;20世纪新疆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张剑萍;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俊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澄明“审美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3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4 刘致榕;审美现代性与审美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范迪安;传播20世纪中国绘画的文化价值[N];光明日报;2003年
7 ;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20件大事[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窘安宽;民企留在20世纪的遗憾[N];福建工商时报;2001年
9 李忠杰;20世纪的中国与中国共产党[N];光明日报;2001年
10 ;20世纪20件大事(下)[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