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效试剂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增溶作用、机理及生物可利用性影响
【摘要】: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技术(Surfactant-enhanced remediation,SER)效率高、周期短,有望成为土壤和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的实用技术,而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和增溶效率、减少表面活性剂用量、降低修复成本和表面活性剂的生态风险是SER技术的关键。本文在论述SER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别从微乳液和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出发,系统研究了微乳液对憎水性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及机理;重点比较了蓖麻油衍生微乳液(SCOS)与表面活性剂增溶和洗脱能力的差异;研究了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重非水相液体(DNAPLs)的增溶作用及机理;以菲为代表物研究了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溶作用及其对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试图找出新型、高效的增溶试剂和增溶体系,降低修复成本,提高修复效率,为拟订高效、快速、安全、实用的SER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1) 率先研究了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DNAPLs的增溶作用,发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降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配损失。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配损失减小及混合表面活性剂增溶容量大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表面活性剂对DNAPLs的增溶效率远远大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适宜配比下,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效率亦大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10g/L、质量比1:3的混合Triton X-10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TX100-SDBS)对三氯乙烯的增溶效率分别是TX100和SDBS的7.9和1.6倍。探明了水相混合胶束化抑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进入DNAPL相是分配损失减小的主要机制。通过计算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标准胶束化自由能,表明混合表面活性剂标准胶束化自由能较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小,胶团热力学稳定性高。
(2) 发现Winsor Ⅰ型微乳液对憎水性有机物的增溶能力优于表面活性剂溶液。推导并计算了有机溶质在膨胀胶束-水相之间分配系数K_(em),表明K_(em)与有机溶质在胶束-水相的分配系数K_(mc)相当,相同表面活性剂用量下微乳液的增溶容量大。不同浓度时SCOS的微乳液滴结构不变,有机溶质在微乳液滴-水相的分配系数与微乳液浓度无关;SCOS微乳液对有机污染物的增溶能力大于表面活性剂,用于污染土壤清洗速率快、去除率高,500 mg/L SCOS微乳液对污染土
暴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壤中菲的洗脱效率比表面活性剂高25.9一468%;SCOS微乳液有望成为土壤有
机污染修复的新型增溶试剂。
(3)率先研究了阴一非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菲)的影
响。发现非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不仅可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效
率,而且可避免相同浓度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单独使用时对微生物降解的抑制
作用。菲在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微生物降解速率与在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
剂溶液中相当,阴一非混合表面活性剂在土壤队Hs污染增效生物修复中具有应
用潜力。
|
|
|
|
1 |
朱利中,冯少良;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及机理[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
2 |
董雯娟;赵保卫;蒋兵;徐谨;;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对DNAPLs的增溶作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
3 |
余海粟,朱利中;混合表面活性剂对菲和芘的增溶作用[J];环境化学;2004年05期 |
4 |
耿晓霞;;略述表面活性剂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近况[J];分析试验室;1986年04期 |
5 |
丁明玉,夏道沛,王茀鹏,何应律;多元络合物中混合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研究——W(Ⅳ)-SAF-CTMAB-Tween-40体系[J];分析试验室;1987年04期 |
6 |
夏道沛;张建军;谢尉法;;在混合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用4,5-二溴苯基萤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镁[J];化学试剂;1989年03期 |
7 |
戴乐蓉,卜林涛;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溶致液晶相图及结构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8 |
侯震山,李之平,汪汉卿;油、水和混合表面活性剂“混相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0年04期 |
9 |
朱海涛,刘世权,尹衍升;用两性与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合成ZrO_2介孔材料[J];无机化学学报;2004年11期 |
10 |
白康生;刘静铭;黄秀琼;;表面活性剂多元络合物测定微量砷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1年02期 |
11 |
张秀媚;李占双;赵凤廉;;火焰原子吸收法中混合表面活性剂测定Cr(V1)的增感效应[J];应用科技;1992年04期 |
12 |
ITSUOMORI;许孙曲;许菱择;;用改进的分光光度法测定锇(Ⅷ)[J];新疆有色金属;1993年03期 |
13 |
陈强;混合型表面活性剂乳状液膜法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2年02期 |
14 |
杨定国;混合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镓与o-Cl-PF显色反应的研究[J];岩矿测试;1990年03期 |
15 |
王耕;戚文彬;;胶束增敏显色反应机理的研究——由显色剂所处微环境的D_(eff)推测其增溶位[J];分析试验室;1990年05期 |
16 |
区炳庆;混合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微量锌的测定[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7 |
;深切缅怀赵国玺先生[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8年02期 |
18 |
李益民,沈海铭;在混合表面活性剂和盐酸羟胺存在下Cr(Ⅲ、Ⅵ)——络天菁S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应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6年03期 |
19 |
赵宏源,傅丽华;AAS法测铬中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增感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
20 |
范绮莲,李蒙俊,邹红林;用混合表面活性剂制备柴油──水微乳液[J];化学工程师;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