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
【摘要】:我国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且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锐减,土地质量退化加剧,土地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人地矛盾不断尖锐。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我国田坎、沟渠、田间道路分别是土地利用中等集约水平国家的2倍、2.5倍和3倍以上,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耕地的潜力在533.3万公顷以上。针对我国土地利用的这种现状,国家不断加大土地整理的投资力度,仅2001至2003年,国家预算投入的土地整理资金就超过50亿元,各级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在本行政区域内推进土地整理实践。
但是,国家和地方的巨额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否达到土地整理预期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地矛盾,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在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与回答。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有利于找出土地整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使项目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土地整理决策水平,实现对项目实施的监督和考核,并最终保证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属于政府投融资的基础性项目后评价,与其他类型项目后评价比较,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在评价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有其固有特性。本研究以土地整理项目的性质与特点为基础,构建了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框架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研究了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内涵、特点、定位及其与相关项目后评价的关系。在分析国内外土地整理及相关项目后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国内外项目后评价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启示,明确了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发展方向。
(2).在总结已有的土地生产能力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土地整理项目生产能力后评价的内涵,分析了影响土地整理项目生产能力变化的因素,构建了土地整理项目生产能力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指数评价和因素分析方法,评价得出了因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使樟新公路东畈项目的生产能力指数由100提高至241.7。其中,因土
地整理实施改良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使项目生产能力增加了104.7%,因土地整理
项目实施新增有效耕地面积,使项目生产能力提高了40%。
(3).构建了土地整理项目经济后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了项目财务收入与成本、经
济效益与费用的识别方法,并应用报表调整与指标差异分析方法,评价了樟新公路东贩
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项目实际的财务内部报酬率比预期提高了30.5%。
其中,项目投资额的超预算使内部报酬率下降了2.0%,农产品成本提高使内部报酬率
下降了2.2%,产品产量增加使内部报酬率上升了30.0%,农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使内部报
酬率上升了4.7%。
(4).在外部效益理论的支持下,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内容构成,构建
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了规范性指标计算和描述性指标量化的方
法,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项目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樟新公路东贩土地整理
项目实施的外部影响效果属于m一W级的隶属度为0.73。其中,项目实施对社会经济影
响属于IV一V级的隶属度为0.59,对生态环境影响属于I一n级的隶属度为0.58,对景
观影响属于n一m级的隶属度为0.59,对资源影响属于m一W级的隶属度为0.97。
(5).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内涵及内容,
构建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逻辑框架法,评价得出樟新
公路东贩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经营管理比较成功,在规划的经济寿命期内具有可持续性,
且具备再投资建设的可行性。
(6).研究了易于推广和管理的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报告撰写的要求、内容及格式。
根据现代组织理论,研究了适合推广的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组织方式,探讨了开
展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及反馈机制。
|
|
|
|
1 |
麻战红
,宫方强;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04期 |
2 |
李霞,刘秀华;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齐桂花,韩德来,仇国华;把住六个“关口”——山东省单县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廉政建设的经验[J];中国土地;2005年03期 |
4 |
;抓好六个环节 把廉政建设贯穿于土地整理工作全过程[J];浙江国土资源;2003年03期 |
5 |
崔向科,许月明;确立土地整理项目的必要性条件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3年06期 |
6 |
张景明;“四制”促进土地整理再上新台阶——韶山市如意土地整理项目新举措[J];国土资源;2003年12期 |
7 |
;我们是怎样进行土地整理的?[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12期 |
8 |
陈超;卢荣安;;土地整理后评价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年05期 |
9 |
韩武波;王晓东;;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浅析[J];华北国土资源;2008年01期 |
10 |
王晓东;陈建设;韩武波;;国内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借鉴[J];华北国土资源;2008年01期 |
11 |
徐雪林;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必然[J];资源.产业;2004年06期 |
12 |
张昕;于清峰;;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土地整理发展对策——以辽宁岫岩县为例[J];今日科苑;2010年18期 |
13 |
杨逢渤;李妍均;杨庆媛;文枫;张月娥;张凌华;;南川区龙川江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
14 |
高向军;论土地整理项目的科学管理[J];资源.产业;2002年05期 |
15 |
杨沛;;太谷县乌马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后评价报告[J];华北国土资源;2010年02期 |
16 |
李玉宽,郑巍;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初探[J];资源.产业;2005年02期 |
17 |
匡文慧,张树文;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多目标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
18 |
邵群平;土地整理工程预算研究[J];中国土地;2004年06期 |
19 |
邵景安,刘秀华,廖兴勇;土地整理项目的费效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20 |
伍黎芝,董利民,张明,王雅鹏;土地整理融资模式及其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2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