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有机/无机多层复合膜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

何智兵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机、无机及有机/无机复合光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对其结构、光电性能、制备方法及应用背景作了详细的总结、分析和讨论。重点综述了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光电性能研究进展、应用背景及制备方法。酞菁铜(CuPc)是典型的有机光电半导体材料,在可见光区不仅吸收范围宽、吸收系数大,且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ZnS与CdS都具有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而且CdS本身也是可见光区域优良的无机光电材料。通过CuPc和ZnS、CdS的层状复合,期望能有效发挥各自材料的优势,并充分利用多层复合膜的界面性能等,特别是CuPc/CdS复合膜可以拓宽复合膜的响应光谱,提高复合膜光电导性能,从而制备出具有优异光电导性能,稳定性好的光电材料。为新型的光电材料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研究了真空蒸发制备CuPc、ZnS和CdS薄膜的结构和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CuPc/ZnS和CuPc/CdS多层复合膜的结构和光电导性能。讨论了各工艺参数对多层复合膜的光电导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的工艺参数。深入地探讨了有机、无机,特别是有机/无机多层复合膜的光电导机理,建立了相应的光电导模型。 论文先研究了衬底温度对CuPc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随衬底温度的升高,CuPc薄膜的结晶性能变好,其中α-CuPc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而β-CuPc相应减少。CuPc薄膜在可见光区域内有较高的吸收率,但载流子迁移率低,CuPc薄膜的光敏性很差,其最好光敏性的光暗电导比仅为3.27。 分析了衬底温度对ZnS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不同衬底温度的ZnS薄膜都出现好的定向生长特性。ZnS薄膜的结晶性能随衬底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好,但过高的衬底温度使得薄膜不均匀,缺陷增多,成膜质量差。ZnS薄膜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很高的透过率。衬底温度对ZnS薄膜在可见光区域内的吸收和透过率影响较小。ZnS薄膜的光学带隙随衬底温度的变化表现出先增加后有所减小的变化趋势,在200℃时得到最大的光学带隙值3.579 eV。ZnS薄膜的电阻率在平面和截面方向上存在各向异性特性,且随衬底温度升高,ZnS薄膜的平面电阻率先随衬底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到了200℃时达到最小值,后又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截面电阻率则先逐渐增大后有所减小,在200℃时具有最大截面电阻率。ZnS薄膜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其随衬底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在200℃衬底温度下,ZnS薄膜具有最大的电子迁移率。 讨论了衬底温度对CdS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不同衬底温度下CdS薄膜都为六方相纤锌矿结构,而且都在(002)晶面具有很好的择优取向性,随着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衬底温度的升高,薄膜的择优取向性变差。CdS薄膜的光学带隙在衬底温度较低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衬底温度较高时,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衬底温 度为150℃时达到最大为2.459 eV。Cds薄膜的平面与截面电阻率随衬底温度变 化呈现相反的规律。平面电阻率先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后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 而增大,截面电阻率却先增大后减小。在150℃下薄膜的平面电子迁移率最大, 电阻率最小;而截面电阻率达到最大。在衬底温度较低时CdS薄膜具有较好的 光敏性,在150℃衬底温度时,得到了最佳的光敏性,光暗电导比达到1.73x103。 首次成功地制备了光电导性能优良的CuPc/ZnS多层复合膜。复合膜的层数、 衬底温度以及膜层厚度对复合膜的结构、光电导性能有很大影响。在Cul,e/ZnS 多层复合膜中,随复合膜层数增加而出现p一ZnS到a一zns晶相转变的现象;CuPc 膜层中CuPc单体的含量减少,CuPc二聚体的相对含量相应增加。低温衬底下 CuPc膜层以p一CuP。为主,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CuPc膜层中的p一CuP。的含量 减少,相应a一CuPc的含量逐渐增加。随衬底温度的升高,CuPc和ZnS膜层的结 晶性变好。室温衬底下沉积的复合膜的晶粒小,堆积紧密,晶粒聚集严重,整个 薄膜表面缺陷较多。150℃衬底温度下沉积的复合膜相对于室温衬底样品晶粒更 大,整个薄膜表面更均匀。过高的衬底温度使得复合膜均匀性变差,表面粗糙度 增加,膜层相互渗入严重。在150℃衬底温度下,膜层厚度为dcuP。=50nrn,dzns =IO0nrn的6层复合膜具有最佳的光敏性,其光暗电导比为950.41。表现出比 CuPc薄膜更优良的光电导性能。 CuPc/CdS在可见光区域拓宽复合膜的光谱响应范围,更有效地体现有机/无 机复合体系的优势,获得更优异的光电导性能。Cul,c/Cds多层复合膜不仅在 40小520nln区域出现了较强的光吸收,而且在60份soonln区域也有高的光响应。 在衬底温度为150℃,膜层厚度为dcuPc二加Iun,dcds=20nm,6层CuPc/Cds 复合膜具有最佳的光敏性,其光暗电导比为7.01、1护。cul,c/cds复合膜的光敏 性比CuPc/Z ns复合膜高出近一个数量级。CuPc/Cds与CuPc/ZnS复合膜的光电 导性能随各制备参数有着类似的变化规律。 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光电导机理不同于单纯的有机或无机薄膜。界面在复合 膜的光电导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六层CuPc/Zns复合膜的光敏性比单纯CuPc 薄膜高出近三个数量级。CuPc/Z ns多层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光电导性能得益于 CuPc在可见光区域有很高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日本开发中空多层复合新合纤“兰科秋尔”[J];国外纺织技术;2001年02期
2 陈自卫;苑会林;陈会龙;王克俭;周志军;;装饰板材的人性化趋势与现状[J];塑料工业;2008年S1期
3 宋昌才,冯爱新;多元多层复合涂层刀具磨损失效机理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许敏心;多层复合木模板在中源大厦框架中的应用[J];包钢科技;2005年02期
5 徐辉;赵新峰;;PVDC多层复合耐高温蒸煮袋及共挤流延技术的进展[J];印刷技术;2007年21期
6 ;特别介绍[J];中国科技信息;1993年03期
7 周国龙;塑料多层复合管共挤出加工研究[J];上海塑料;1994年03期
8 宋昌才,刘苏;多元多层复合涂层刀具切削温度的测量[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莫名月;李国明;;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多层复合载药微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初探[J];广东化工;2009年05期
10 宋昌才,冯爱新;多元多层复合刀具切削性能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1 崔云先;杨德顺;孙宝元;贾颖;徐军;;切削刀具测温传感器SiO_2多层复合绝缘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J];功能材料;2009年11期
12 袁明;应加强对多层复合热收缩肠衣标准的规范[J];中国包装工业;2000年03期
13 黄大章;陈大全;;多层复合烘干保温涂料制品的制备[J];中国涂料;2007年12期
14 戚宁;柳和生;黄兴元;;聚合物共挤出技术及其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09年04期
15 黄族健;;车用多层复合过滤材料的研发[J];上海纺织科技;2011年01期
16 戴淑清,周鹏华,方敦,焦裕;针织多层复合面料的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1992年03期
17 吴全兴;表面改性技术的多层复合化[J];稀有金属快报;1999年12期
18 黄善香;新兴的茶叶运输包装——多层复合纸袋[J];福建茶叶;1990年02期
19 黄铖;曾靖山;梁云;沈栋;;滤纸多层复合对透气率的影响[J];纸和造纸;2011年10期
20 沈镇平;杭州萧山新农包装厂推出多层复合高阻隔瓶[J];中国包装工业;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智兵;张溪文;黄勇刚;韩高荣;;PVD法CuPc/ZnS多层复合簿膜的光电性能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翟彤;周成飞;郭建梅;曹巍;曾心苗;;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多层复合及其吸声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0)[C];2007年
3 马哲旺;樊德森;;多层复合介质谐振器的模匹配法分析[A];1989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9年
4 张静;潘怀剑;陈赟华;卓向东;杨勇;;金属/硅多层复合薄膜电极体积膨胀率的原位测试[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5 张耀宁;彭玉峰;周次明;余文峰;程祖海;;相变制冷复合镜研究[A];湖北省激光学会论文集[C];2000年
6 彭丽平;王兆松;李剑锋;吕世功;王春;李国卿;;铝基复合材料表面多层复合厚膜的研究[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晓红;张鸣;乔英杰;;多层复合吸波材料反射系数模型的推导[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8 顾颖波;黄建斌;王从曾;张连宝;苏学宽;;多弧离子镀TiN/Cu多层复合纳米膜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顾颖波;黄建斌;王从曾;张连宝;苏学宽;;多弧离子镀TiN/Cu多层复合纳米膜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杜军;张平;赵军军;蔡志海;田飞;;Zr基氮化物涂层的耐盐水腐蚀性能[A];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国军;核壳多层复合乳液共聚过程群子参数标度与材料耗散结构关系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2 陈响明;硬质合金刀具TiN-TiCN-Al_2O_3-TiN多层复合涂层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何智兵;有机/无机多层复合膜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慧玲;复合筒结构中的周向导波[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曹惠;丝蛋白单/混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诱导无机物的沉积[D];复旦大学;2008年
6 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胡继刚;曲面金属—电介质多层复合结构超分辨特性及其光刻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剑英;汽车散热器用多层复合铝合金薄壁高频焊管制造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志宏;粘弹性多层复合结构吸声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林敏;层倍增器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4 王永;PVDF/BaTiO_3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文超;面向GIS的城市交通路网处理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6 张铭;福尔波(Forbo)中国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崔倩;静电自组装法制备复合分离膜[D];郑州大学;2007年
8 熊波;含FSS结构的多层复合吸波材料反射率计算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慧洁;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张丽卿;聚乙烯醇材料阻气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种多层复合包装材料[N];中国包装报;2005年
2 驻湖南记者 杨鹏;我国首条多层复合石膏墙材生产线试车成功[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艳文;具有不同阻隔性能的新型包装材料[N];中国包装报;2005年
4 驻湖南记者 杨鹏;首条多层复合高强轻质石膏墙材线研制成功[N];中国建材报;2008年
5 林刚;我市两个项目获国家重点支持[N];青岛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戴仲燕 江锡民;江阴申达对中国包装业的科技突破[N];新华日报;2006年
7 王泽华;借力海外融资引发的思考[N];中国贸易报;2007年
8 ;饮料包装市场聚酯瓶地位不可动摇[N];中国包装报;2005年
9 常网;国内高档农膜品牌缺失[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10 章雨;适合居室窗户使用的玻璃[N];中华建筑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