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性能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的应用基础研究

张伟  
【摘要】:本文首先在硅丙乳液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将反应性乳胶粒子的设计技术、共混技术、微乳液聚合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应用于硅丙乳液的制备过程中,分别制备了弹性硅丙乳液、具有核壳结构硅丙乳液以及无机纳米粒子/硅丙复合乳液,研究了其在外墙涂料、木器漆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乙烯基硅氧烷单体、接枝聚硅氧烷的比较和选择,以及有机硅单体的用量对聚合过程的影响,确定出基本的聚合工艺和生产配方,并对所制备硅丙乳液的组成、粒子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等进行了表征。重点研究了有机硅单体用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有机硅用量的增加,硅丙乳胶膜的综合性能得到提高,当有机硅单体总量为单体的8%左右,且乙烯基硅氧烷(MPTS)与接枝用硅氧烷(203硅油)的配比为1:1时,聚合过程稳定,涂膜性能良好。 分别采用反应性乳液共混和具有二乙烯基的硅氧烷交联剂直接共聚法制备了弹性硅丙乳液。结果表明,当含有环氧基的活性乳液与常规硅丙乳液的共混重量比在6:4时,涂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耐水性、抗沾污性,并研究了共混乳液的成膜过程。利用羟基与烷氧基的缩合反应合成了具有二乙烯基的硅氧烷交联剂(MEBS),研究了MEBS对弹性硅丙乳液聚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MEBS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速率减小,凝胶率增加。当体系中MEBS用量为5%时,涂膜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所配制的外墙涂料的除耐水性、硬度优于共混法外,其余性能大体相同。 采用单体预乳化分段加料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硅丙乳液,系统地研究核壳T_g变化及两者的比例对水性木器清漆性能的影响,发现当核壳比在6∶4~8∶2,且壳层T_g高于核层至少30℃时,涂膜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硬度,而且室温成膜性好,抗冲击强度大于50 kg.cm。通过向硅丙乳液聚合物中引入AAEMA功能性单体并采用种子微乳液—单体溶胀法制备了双组分木器清漆,重点讨论了种子单体、溶胀单体以及外加交联剂对乳液成膜性以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加交联剂己二胺与AAEMA的摩尔比为1:4~1:2时,涂膜表面均匀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光滑,所配制的双组分木器漆涂膜丰满,光泽好,硬度高。 通过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表面改性,提高了其在乳化剂水溶液中的分散稳 定性。采用原位聚合技术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硅丙复合乳液,研究了纳米二氧 化硅粒子的引入对聚合过程的影响,探讨了其在乳液中的稳定机理。考察了纳米 二氧化硅对乳液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硅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涂膜 的力学性能、硬度、抗紫外老化和抗沾污等性能。 通过对多臂碳纳米管(MWCNTs)进行氧化处理,从而在其表面引入活性基团, 提高了其与硅丙树脂的相容性。采用原位接枝聚合法制备了贮存稳定性能良好的 训CNTs/硅丙复合乳液,并研究了MWCNTs对乳液成膜性和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姗CNTs的加入对复合乳液的成膜性影响不大,但能够显著改善涂膜的电 学性能,当MWCNTS的添加量大于1 .5%时,涂膜的电阻率即可达到抗静电材料的 国家标准(低于109 0.。m)。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金辉;彭丹;牟秋红;张利;张荣军;;高性能硅丙乳液的制备[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12期
2 李玮;李明辉;张黎明;;纳米粘土对硅丙乳液的改性[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7年01期
3 王国建;陈峰;;高硅含量核壳结构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研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张宝莲;于双武;魏冬青;柯知勤;;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08年02期
5 陈忠奎,范慧俐,康立训,肖军平;高硅含量自交联硅丙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04年12期
6 王国建,陈峰;高硅含量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的研制[J];上海涂料;2005年Z1期
7 ;接枝共聚硅丙乳液与传统硅丙乳液的区别[J];有机硅氟资讯;2007年04期
8 李金辉;;高性能硅丙乳液的制备[J];上海涂料;2008年07期
9 青志保,张爱清;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卫亚儒,姬海君,宋学峰,李红侠;硅丙乳液防水剂的研制[J];有机硅材料;2005年03期
11 杨静仪;周雪松;万小芳;黄月文;;纸页增强用乳液树脂耐热性的研究[J];纸和造纸;2010年03期
12 刘静,彭慧,程时远;N-羟甲基丙烯酰胺对硅丙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J];胶体与聚合物;2003年02期
13 周新华,涂伟萍,夏正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J];材料保护;2004年08期
14 陈盛明;D_4-丙烯酸酯预乳液稳定性的实验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5 范伟民;硅橡胶乳液改性丙烯酸酯合成及其应用性能[J];化学建材;2004年06期
16 唐敏锋;范晓东;王召娣;刘祥;;新型支化有机硅单体的合成及其硅丙乳液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1期
17 王廷勋;李京龙;颜小洋;孙建礼;;硅丙乳液弹性涂料的研究及在保温墙体上的应用[J];中国涂料;2011年04期
18 罗仲宽,蔡弘华,汤少金,刘剑洪,洪伟良;TiO_2溶胶与硅丙乳液复合亲水性自洁涂层的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4年08期
19 陈盛;;硅丙乳液的性能对比研究[J];现代涂料与涂装;2008年02期
20 于晓波;范嘉;管延宾;;八甲基环四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熙;郭天瑛;宋谋道;张邦华;;室温自交联硅丙核壳乳液的制备及性能[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玮;李明辉;张黎明;;无机纳米粘土对硅丙乳液改性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胡远渡;王建颖;王芹;朱锦涛;杨亚江;;单分散核壳结构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李丽;高玲香;;钛酸钡/琼脂核壳结构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佟洋;孙伟;张爽;孙闻东;;水热法合成ZrO2包覆WO3的核壳结构纳米粒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吉志强;张秋禹;邢瑞英;马明亮;耿旺昌;;表面催化诱导静电自组装法制备单分散PGMA/二氧化硅核壳结构微球[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洪杰;逯乐慧;王海水;席时全;;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A];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姜媛媛;逯一中;牛利;;Ag@Pd核壳纳米管的合成及作为高活性的甲酸电氧化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张育新;郝晓东;董萌;李新禄;黄佳木;;TiO_2包裹碳微球核壳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10 刘方方;顾丽敏;马彩霞;;核/壳型聚合物乳液的合成与表征[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高性能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的应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刘玉阳;功能化硅丙乳液的应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闵宇霖;几种氧化物球形核壳结构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陈东;反相微乳液法制备Fe、Ni、核壳型Ni/Au纳米粒子及类水滑石纳米化合物[D];天津大学;2008年
5 费贵强;核壳硅丙共聚物/硅溶胶杂化液的分子设计及其表面施胶机理[D];陕西科技大学;2008年
6 纳薇;介孔有机氧化硅材料的合成、改性及酶固定化[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7 石变芳;新型多功能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封宾;金包覆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曹杰;锰氧化物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及物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张连兵;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颜料及应用[D];江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广为;核壳结构硅丙乳液的研制及纳米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2 朱杨荣;改性硅丙乳液的制备及其乳胶膜性能的表征[D];浙江大学;2006年
3 应建波;核壳结构ACR及其纳米复合材料[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4 张维维;Cu_2O纳米立方体和硅一银核壳结构的合成[D];吉林大学;2006年
5 黄茂辉;SiO_2@Al_(13)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混凝性能[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辉;以二氧化硅为壳层材料的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以及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佑浩;核壳结构纳米光催化剂与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物[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杨晓峰;CeO_2@Au核壳结构纳米组装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9 徐晓脍;微纳米导电聚苯胺复合粒子及其水性防腐涂料的研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陈顺国;巯基聚醚树枝状分子修饰的CNTs/CdS核壳纳米线[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锋 通讯员 徐积明 李钊;中国纳米技术产业新地标[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木子;纳米技术走上六条“淘金”路[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倪永华;让纳米技术为人类安全服务[N];科技日报;2006年
4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让纳米去妇科报到[N];科技日报;2006年
5 刘士文;纳米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N];学习时报;2007年
6 周保全 巩映奎 本报记者 周丽;引进美国尖端纳米技术[N];绵阳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俊鸣;纳米技术的六大“淘金”路[N];科技日报;2006年
8 潘文;纳米技术推动医药研究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山;微观世界魅力无限[N];科技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缪琴;成都有发展纳米技术的基础[N];成都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