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肝癌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长期以来,我国肝癌的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占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对于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并不困难,但这时往往已届中晚期,疗效不佳。AFP一直是肝癌诊断的最佳指标,AFP是胚胎期肝细胞和卵黄囊产生的一种蛋白,出生一周后即消失,当肝细胞癌变后又获得合成此蛋白的能力。从病理类型看,高分化和分化很差的肝癌细胞均不产生AFP,只有中度分化的肝癌细胞能合成,因此,AFP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一般为60%~70%。肝硬化患者中AFP,也有很高的阳性率,说明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存在假阳性问题。因此,探索和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的早期诊断技术已经成了临床医学上的迫切需要。
任何恶性肿瘤在出现病理变化之前,细胞内的蛋白质在成分和数量上都会有相应的改变,所以从理论上说,通过对蛋白质的动态观察可以筛选出疾病早期的指标和征兆。当然实现这种诊断的前提就是要找出各种疾病的特殊标志的分子,这种筛选是高通量的,用以前的常规方法很难做到,蛋白质组学的开展和研究及其新兴技术的出现是这种大规模筛选成为可能。同时也给临床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肿瘤诊断开辟了一个
|
|
|
|
1 |
孔凡创,曹浩强,金利民;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4年03期 |
2 |
廖慧钰;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年05期 |
3 |
;我国对于肝癌诊断取得重要突破[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2年01期 |
4 |
周祖文,唐明耀;国内肝癌诊断进展的概况[J];癌症;1986年01期 |
5 |
周祖文;唐明耀;;国内肝癌诊断技术评价[J];青海医药杂志;1986年02期 |
6 |
顾公望;肝癌诊断新动向[J];临床肝胆病杂志;1988年04期 |
7 |
曹永政,杜毅力,刘权;细针不抽吸法与抽吸法活检术对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5年03期 |
8 |
吕明德;超声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年09期 |
9 |
闻炳基,罗荣城,丁雪梅,王传斌,季晨阳,李朝龙,章廉,张亚奇;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1年11期 |
10 |
范立侨,张阳德;用认识论的观点看肝癌诊断和治疗的发展[J];医学与社会;2001年04期 |
11 |
陈国千,张万忠,吕元;碱性磷酸酶糖链分析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年01期 |
12 |
陆东东;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肝癌诊断及预后[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1年04期 |
13 |
王海燕;吴晓丽;左晓文;原伟俊;孙玉华;;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对肝癌诊断的研究[J];吉林医学;2008年01期 |
14 |
李都;;多层螺旋CT对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36期 |
15 |
阮秀花;沈澎;张效本;卢大雷;田葱;;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
16 |
薛蕾;;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
17 |
白雪峰;王平瑜;吴拥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肿瘤标志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2年04期 |
18 |
贾良勇;阮彩莲;;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8期 |
19 |
关闯;;16排螺旋CT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
20 |
华英圣;;~(67)镓扫描在肝癌诊断上的临床价值[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7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