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预测大鼠肝移植免疫状态中的价值研究
【摘要】:临床器官移植的长期存活率得到明显提高,已成为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然而,同种异体排斥反应仍然是器官移植的主要障碍。诱导机体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器官移植排斥的根本方法。
目前,尚无系统的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的对移植耐受预测和判断的方法,临床上采用组织活检鉴别移植物的免疫状态虽然准确,但相对机体的免疫状态的变化有明显的滞后性,并且标本的获得严重受限。在器官移植术后常规运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如肾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等各器官系统的直接损害;病人免疫力降低会导致的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等严重的后果。所以,如何建立预测器官移植受体免疫耐受的方法,为临床移植病人用药个体化提供依据,对耐受病人用药减量或停药及时给以指导,改善病人预后和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对免疫排斥的早期诊断及病人的预后作出判断,这对自发耐受发生率较高的肝脏移植的意义尤为重要。
1986年,mosmann等发现CD4+T辅助细胞可产生Th1型(IL-2、IFN-γ)利Th2型(IL-4、IL-10)细胞因子。最近有研究表明,Th1和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和免疫耐受的产生和维持以及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此课题应用短期小剂量CsA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达到长期接受和耐受的移植模型,拟在研究Th细胞在外周血的表达和移植肝脏中的表达是否存在相似性,能否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和耐受的预测指标。
浙江人学博」:学位论文
材料和方法
实验为同种异体移植:I组为BN斗BN大鼠同基因对照组(Syn group);工工组为Lewis oBN
CSA处理组(CsA group),大鼠肝移植后用环抱霉素A(CsA)2.omg/kg/d皮下注射0一7天;IH
组为Lewis分BN人鼠急性排斥组(Rej group)。移植后1、3、5、7、14天切取移植肝脏用于
病理学、移植肝脏中基因产物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原位杂交反应检测;受体脾用于淋
巴细胞亚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受体外周血用于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检测、血清细
胞因子EL工SA的检测。另外设亚组观察移植后一般情况和肝移植术后受体的存活时间。
结果
1.各组大鼠术后一般状态及生存时间
同基因组,均长期存活,(大于100天);CsA处理组大鼠,6只中4只获得长期存活,
用药期间一般状态差,停药后好转;排斥组大鼠术后28一38天全部死亡,中位存活时间33.3
天。同基因组和CsA处理组术后一般状态明显好于排斥组。
2.病理表现及移植排斥反应病理分级
同基因组移植大鼠各个时间段病理学检测均未发现明显排斥。CsA处理组第l大未见
有排斥表现,第3天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平均排斥分级分别为0.48,第5、7天淋巴细胞细
胞浸润更加明显,平均排斥分级分别为0.67和l.ro,14大淋巴细胞浸润,胆管增生存在,
平均排斥分级为1.16。排斥组术后第l大汇管区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第3天汇管区淋
巴细胞细胞浸润明显,可见肝实质变性,平均排斥分级为1.59级,术后第5天中度排斥表
现,平均排斥分级为2.34级,术后第7天和14天,出现严重急性排斥表现,静脉内皮炎
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肝的变性坏死,胆管内皮炎或小胆管消失,平均排斥分级
分别为2.87不[一2.93。
除第1天外,CsA处理组各时间段的排斥分级明显高于同基因组(p0.05或0 .01):
而排斥组排斥分级和同基因组及CsA处理组相比升高更加明显(p0 .05或0 .01)。CsA处
理组不11排斥组内排斥分级比较p0.001。
3.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45RC细胞结果
浙江人学博l:学位论文
3.1 CD4+CD45RC.细胞在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比中的变化
csA处理组从第3天开始升高,第14大达到高峰,高于同基因组,和同基因组相比有明
显差别(p0 .001),第100天回到了手术第1大的水平。排斥组从第3天逐步升高,高于同
基因组和CsA处理组,与之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刁.047、0.034),第5、7、14大分别和同
基因组和CsA处理组相比差异更明显(p0.001)。
3.2 CD4‘CD45RC细胞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一百分比中的变化
CD4‘CD45RC细胞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一百分比在同基因组只有术后第3天有轻度的升高,
第5、7、14、100大接近术后第1大的水平。排斥组从第3天升高,然后逐步轻度下降。CsA
处理组从第5大突然升高,高于其他组,和同基因组和排斥组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别(p=0 .018、
0.025);第7天达到高峰,和同基因组和排斥组组相比有明显差别(p=、0 .001);第14天
较第7天有所下降,但是和同基因组和排斥组组相比仍较高,有明显的差别(p0 .001);第
100大进一步下降,仍高于同基因组,但无显著性差别。
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D4‘CD45RC细胞在脾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每个高倍视野脾细胞中CD4CD45RC细胞数量变化:在同基因组的术后第1、3、5、7、14
的表达在4一6士1个;在CsA处理组第1、3、5、7、14大的表达分别为4士1、6士1、7土1、9
士2、9士l个;在排斥组第l、3、5、7、14大的表达分别为6士l、9士2、12士2、16士3、13
士2个。
5.Thl细胞因子在基因水平和外周血.中的表达
5.1工FN一丫在移植肝组织内mRNA水平和外周血.中的表达
IFN一Y在移植肝组织内mRNA水平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有极大相似性,同基因组在各时段均
未有表达。CsA处理组在1、3、5
|
|
|
|
1 |
李艳秋;李建春;关洪全;蔡玉文;;肺癌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及IL-18水平变化与肿瘤分期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
2 |
王学东;吴婷婷;;乙型肝炎Th1/Th2失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08年05期 |
3 |
夏革清;王泽华;吴超英;;Th1/Th2型细胞因子在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17期 |
4 |
刘静;詹希美;杨潇;曲振宇;王琳;刘茜;李卓雅;吴忠道;何蔼;;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及IgG亚类的动态观察[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年06期 |
5 |
胡永生,张庆林,田志刚,魏海明,李刚,庞琦,冯进波,许晓群,王成伟,孙汭;Th1/Th2类细胞因子在脑胶质瘤中的不均衡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
6 |
吕英璞,张文真;蜕膜Th1、Th2型细胞因子与妊娠及并发症[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年06期 |
7 |
曹鋆;芮景;;胰腺移植排斥反应及其监测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年02期 |
8 |
高思海;李平;潘铁成;杨辰垣;;白细胞介素-15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
9 |
彭建柳;吴平;;贲门癌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0 |
邹德宏;杨红健;谢尚闹;凌雨田;钱丽娟;俞洋;;乳腺良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中IL-2特点[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03期 |
11 |
肇静娴;曾耀英;王青;俞瑜;王通;;喘可治注射液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年04期 |
12 |
许承斌;柴晓文;;Th_1/Th_2细胞的免疫功能变化与抗肿瘤免疫[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年03期 |
13 |
孔琦;朱家胜;芮景;;Th1/Th2偏移与肿瘤免疫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0年08期 |
14 |
张春霞;任少敏;李维才;;IFN-γ/TL-4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表达[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年08期 |
15 |
邹德宏;杨红健;谢尚闹;凌雨田;钱丽娟;俞洋;丁小文;;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的比较[J];中国肿瘤;2006年09期 |
16 |
殷飞;曹凤;姚树坤;;博尔宁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后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
17 |
陈洁晶;眭维国;杜桂芝;林华;晏强;黄河;戴勇;;液相芯片法检测终末期肾病患者胞外Th1/Th2细胞因子与促炎细胞因子[J];中国血液净化;2009年12期 |
18 |
王艳;马颖;;Th_1/Th_2细胞的免疫功能变化与抗肿瘤免疫[J];医药论坛杂志;2006年22期 |
19 |
张旸;曹颖平;杨升;陈卫闽;;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Th1类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J];宁夏医学杂志;2007年07期 |
20 |
钱迪;杨玉成;黄江菊;朱丽敏;洪苏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对变应性鼻炎患者Th1和Th2失衡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8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