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融合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摘要】:临床上寰枢椎不稳患者常需采用寰枢椎内固定和融合手术,此类手术的术式较多,各有千秋。自1979年Magerl等首先介绍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以来,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总结,这一技术在临床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价值日益突现。本研究通过1.测量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进钉点、螺钉植入的角度、钉道角度的可调范围和螺钉长度,寻求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依据;2.评价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重建寰枢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性能并和其他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手术进行生物力学比较;3.评价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疗效。旨在为临床寰枢椎不稳病例寻求一种疗效确切、操作风险小、易于掌握、费用较少、便于推广的寰枢椎固定、融合技术。
材料和方法
1.6 套正常成人福尔马林常规防腐保存的尸体标本上取完整的枕颈部结构,对标本的寰枢椎进行解剖,观察枢椎横突孔的形状,椎动脉在孔内的走行情况,测量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相应指标,包括进钉点、螺钉植入的角度、钉道角度的可调范围和螺钉长度。
2.6 具意外死亡的男性新鲜冷冻尸体,制成人体枕颈部标本(C_0~C_3),按随机顺序,对每一标本先后行C_1-C_2椎弓根螺钉、Magerl螺钉、Magerl螺钉联合Brooks钢丝固定,在完整状态(Intact组)、寰枢椎失稳模型(Destabilized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Posterior 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简称pedicle screw组)、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组(Magerl组)、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联合内固定组(Magerl+Brooks组)五种状态下,依次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试其C_1~C_2节段的运动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
20(巧浙i!_人学倾卜学位论文
3.寰枢椎小稳定或脱位病例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7一62岁,平均
386岁。发病至就诊时问分别为9小时一17月。其‘!“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
外伤性脱位20例。寰椎横韧带断裂l例;齿状突游离小骨3例;寰枢椎脱位5
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14例,齿状突新鲜骨折3例,为Andersonl型2
nl型1例(骨折线自后上斜向前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1例。
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张口活动及颈部旋转时加重、颈部僵硬、
全部病例均
活动受限等
例
例
症状,其中3例伴脊髓损伤症状,表现为上肢疼痛、乏力、四肢麻木。4例有神
经根压迫症状,表现为枕大神经分布区疼痛。所有病例均行复位、后路寰枢椎经
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
结果
1.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相关解剖学参数
寰枢推正常状态下有关指标的测量结果见表1。综合两侧测量所得最大角
(53.90士2.45)o,变异系数4.55%,95%可信区间49.100~58.700;标准角
(42.89土1 .25)。,变异系数2.910,0,950,0可信区间40.44’一45.34’;下限角
(32.95士1.55)o,变异系数4.70%,95%可信区间29.9一。一35.990;最小角
(26.12土0.77)“,变异系数2.950,0,950,0可信区间24.61。一27.63。;标准角位
置的钉道长(38.74士0.44)mm,变异系数1 .14%,95%可信区间37.88~一
39.60mmo
表1:正常状态下寰枢椎经关、丁螺钊一植入角度《£士s)(。)及钉道长度(mm)
侧别。p Y 6 Pe
双侧
53.90土2.45 42.89士1.25 32.95士1.55 26、12士0.77
49.10~58.70
40.44一45.34
2991~35.99
24.61~27.63
53.80士3.13
43.24土1 .38
32.83士1 .61
2605士0.85
左侧
47.67~5993
40.54一45.94
29.67~35.99
24.38~27.72
5400士1 .83 42.54士1 .1 1 33.08士1.63 26.19士0.76
右侧
50.41一57.59 40.36一44.72 29.89一36.27 24.70~27.68
38.74土0.44
37.88~39.60
38.62士0.50
37.64~39.60
38.56士0.39
37.80~39.32
2.不同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方法的/!毛物力学性能评价
不同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力一法的/}几物力学的测试f.l,果见表2、表3和表4。
Magerl螺牛]联合Brooks钢丝组成的!.‘,!定系统的几维运动、’区11‘l石女小。Magerl螺车J
2005浙们_人学倾f_学位沦文
的前后屈伸运动范川小J几寰枢打i后路科i一弓根螺钉囚定红卜其左右侧弯运动范围也
小于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轴向运动范围与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
组无统计学差异。
表2:各组标本在士l.SNm载荷下寰枢关节
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和中性区l(。),至士s,n二61
前屈
中性区
09︵X︸月了自」
,J7内J,、︶,l
Iniact
Destabilized
PediCle SCreW
Magerl
Magerl+Brooks
5 .84士3.65
10.50士0.70
3 .65士0.11
2 .79士0.09
2 .09士0.27
1 .48士0.12
3 .22士0.18
2.04士0.16
2 .38士0.16
2.22士0.17
后伸
4.79士0.
7.87士0.
3 .37士0.
2 .40士0.
1 .55士0.
表3:各组标本在士LSNm载荷下寰枢关节
左右侧弯活动范围和中性区l(o),无士,声巧l
左侧弯
右侧弯
‘JO声︸,‘6,J
11 0 1 01
Intaet
D七StabiliZed
Pediele sCreW
Magerl
Magerl+Brooks
3 .56士0.121
5 .38士0.721
2 .13士0.36 .1
中性区
.44士0.!
.56士0.《
.32士0.
1 .43士0.16
0.75士0.14
1 .51士0.
1 .41士0.
3 .42士0.29
5 .20士0.49
2 .01士0.27
1 .40士0.15
0.86士0.12
表4:各组标本在士1.SNm载荷下寰枢关节
轴向
|
|
|
|
1 |
曹正霖,刘景发,钟世镇;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年07期 |
2 |
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阮永平;;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与脊神经关系的解剖学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年10期 |
3 |
秦金桥,李保良,王兴水,魏思奇,王建民,方达刚;寰枢椎脱位5例治疗体会[J];解剖与临床;2004年04期 |
4 |
陈桂芳;;1例脑瘫合并寰枢椎脱位患儿的围手术护理[J];广东医学;2010年15期 |
5 |
周飞翔;;Magerl术治疗外伤性寰枢椎脱位[J];浙江创伤外科;2010年05期 |
6 |
傅岳坤;寰枢椎脱位伴多椎体椎弓峡部骨折一例[J];中国骨伤;1995年06期 |
7 |
夏鑫;拳击颌面部致寰枢椎脱位1例[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
8 |
林强;手法整复治愈儿童自发性寰枢椎脱位1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7年12期 |
9 |
周定标!100853,张远征!100853,余新光!100853,薛怀安!100853,程东源!100853,许百男!100853,朱儒远!100853,张纪!100853,段国升!100853;自发性寰枢椎脱位(附155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年05期 |
10 |
熊建义,李振宇,肖建德;APOFIX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J];实用骨科杂志;2002年02期 |
11 |
陆宏艳;莫峥嵘;陈淑玲;;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17期 |
12 |
;第一届经口咽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TARP)内固定技术学习班通知[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09年02期 |
13 |
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昌耘冰,章凯,艾福志;经口咽前路枢椎椎体次全切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
14 |
郑轶;吴增晖;章凯;马向阳;尹庆水;詹翼;;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15 |
刘景发,吴增晖,徐国洲,刘少喻,区锦华,钟润泉;寰枢椎骨折与脱位的外科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1998年03期 |
16 |
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张余,章莹,潘刚明;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年01期 |
17 |
游辉;陈荣春;郭来洲;;寰枢椎脱位或不稳定3例报告[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18 |
曹飞;王世海;张福华;;经口咽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年02期 |
19 |
孟钊,刘燕京;小儿非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早期诊治[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20 |
沈宁江,王书成,卢传新,欧阳甲;寰枢椎脱位的机制及诊断[J];颈腰痛杂志;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