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李玉荣  
【摘要】:型钢混凝土转换框架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受力特性进行了一定的试验研究和理论探索。本文在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型钢混凝土转换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和带型钢混凝土转换层建筑结构的整体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结合有限元理论计算分析,对地震作用下型钢混凝土转换框架结构本身以及在整体结构中的抗震性能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同时通过现场实测,结合理论计算分析,对型钢混凝土转换大梁在施工阶段受力特性和徐变、收缩变形进行了研究。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问题,为此,从以下四个方面:① 转换框架结构的拟静力试验、整体结构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和施工现场实测;②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③ 型钢混凝土转换框架节点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④ 施工阶段转换大梁的徐变、收缩特性的研究,展开了对课题的研究。 在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中,模拟地震作用,完成了模型结构的滞回特性、耗能性能以及破坏机理的试验研究;在实测中,考察了施工阶段转换大梁和转换托柱受力和变形的特性的。研究表明,型钢混凝土转换框架结构滞回曲线饱满,整体抗侧刚度很大,能够满足抗震要求;型钢混凝土转换框架与上部普通框架相接楼层处和转换框架柱是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 通过对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揭示了转换结构产生塑性铰的顺序和机制,能力谱法进一步明确评估了带型钢混凝土转换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对转换节点试验和理论分析中,揭示了转换框架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本文同时基于“节点斜压杆”理论,提出了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 在施工阶段实测与理论分析中,本文基于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理论,研究了型钢混凝土转换大梁施工阶段多步加载下的挠度变化规律,表明,在主体工程完工期间,徐变与收缩对转换大梁变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笠,黄勋林;高位转换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2 章斌全;框支剪力墙转换层结构设计探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年02期
3 金宝宏,苏震,蒲红克,杨菊生;含转换层高层建筑施工荷载仿真分析[J];宁夏工程技术;2003年02期
4 潘振新;底框砌体房屋转换层楼板厚度[J];工程抗震;2004年01期
5 杜少华;;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及质量控制[J];河南建材;2008年03期
6 丁建南,冯佶,申道辉;带厚板转换结构的设计与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S1期
7 高向宇,周福霖,罗学海,闫维明,陈文秀,张晓民;带有转换层的大底盘多塔楼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1998年12期
8 曾波,杜咏;南京市某高层商住楼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J];建筑科学;2000年05期
9 韦爱凤,张小明;钢筋混凝土转换层设计[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1年06期
10 王峰;高校教师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年01期
11 朱昌宏,刘宏涛,张俊辉,陈传铭;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年12期
12 吴华;钢管柱转换层施工技术[J];广东建材;2005年04期
13 李征;;转换层钢筋混凝土短梁设计建议[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20期
14 韦文斌;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施工与监理[J];安徽建筑;1999年02期
15 丁勇,李倩,顾仲文;杭州铁路客站综合楼转换层施工技术[J];浙江建筑;1999年03期
16 黄志荣;转换层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1年06期
17 蒲红克,杨菊生;含转换层高层建筑考虑施工荷载仿真分析[J];建筑结构;2003年09期
18 于洪生,王成林,陈刚;转换层混凝土施工中聚丙烯防裂纤维的应用技术[J];建筑技术;2003年01期
19 黄肖芬,詹剑青;浅谈续建工程的再设计[J];广州建筑;2004年01期
20 吴家强;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及支撑体系的技术设计[J];建筑安全;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继锋;张九红;;论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及支撑体系的技术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2 侯家健;龙再明;;高层建筑预应力厚板转换层的检测[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3 黄永模;孙顺利;黄永平;;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大跨度钢结构转换层综合施工技术[A];首届全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乌兰;孟祥良;;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改进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5 李保平;石志钢;张旭擘;董庆岩;肖遥;王占春;王巍;;转换层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施工技术[A];2009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作勤;陈志宏;吴彦;;广州天晖阁商住楼结构设计[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7 林永春;;某公寓结构转换层设计施工[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8 黎承;龙莉萍;崔佳;王永华;;重庆现代广场转换层钢桁架的设计及次应力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任秋红;;洛阳某复杂高层建筑转换层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10 曹伟良;张良平;王卫忠;项兵;;侨城馨苑的超限高层结构设计[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荣;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贺明卫;高层建筑中大跨度钢桁架转换层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3 崔大光;型钢混凝土梁柱框支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刘杨;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简化计算和落地剪力墙合理刚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刘劲松;带高位大跨转换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邹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薛彦涛;带转换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试验与设计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荣维生;带板式转换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魏晓;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墙梁受力机理及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叶艳霞;框支分区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空间精细分析和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荣;振华大厦转换层结构分析与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耿娜娜;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刚度和内力突变及“搭接柱”转换层的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3年
3 彭志;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4 谢益人;转换层位置及形式对复杂高层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3年
5 李胜利;厦门东方时代广场结构分析与设计[D];重庆大学;2003年
6 区王生;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静力及动力计算方法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7 邬玉娟;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廖宇飚;高层建筑结构侧向刚度变化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宫海燕;转换层钢筋混凝土短梁受剪性能理论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10 曹正国;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陈静 马晓敏 刘晓生;北京城建七公司攻克转换层施工难题[N];中华建筑报;2005年
2 谢关明 徐涛 杨国民;高层住宅工程结构转换层模板及支撑的施工与管理[N];中华建筑报;2006年
3 丁威 杨雪秋;深圳城市天地广场施工亮点[N];中华建筑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陶晓 通讯员 张雪梅;申得欧:中德建筑节能的楷模[N];中国建设报;2005年
5 汪红蕾 王建忠 禹青华 赵奎妍 王金普 王地和 吴巍;一手防非典 一手抓生产[N];中华建筑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李勇 通讯员 伍胜 雷峰;宜居战略:常德地产引擎器(下)[N];常德日报;2007年
7 郭宏鹏;房管局的过错缘何要开发商买单[N];法制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贺慧宇 通讯员 刘晓勇;云端之巅 科技之先[N];中国建设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商品房停车位按1:1配置[N];贵阳日报;2007年
10 通讯员 贾伟;中铁建工青岛公司 十项新技术打造智能建筑[N];首都建设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