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区腐霉种及腐霉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摘要】:腐霉属Pythium Pringsheim是卵菌纲中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由于腐霉形态多样,有些形态又难以形成,采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区分形态与习性相似的种,或者将形态与习性相似但亲缘关系相距甚远的群体置于同一个种内,造成了不少混乱。以形态学为基础并结合分子系统学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1.对采自杭州郊区的34株腐霉,根据van der Plaats-Niterink(1981)的腐霉分类系统,共鉴定到11个种,分别是P. spinosum Sawada、P. ultimum var. ultimum Trow、P. debaryanum Hesse、P. sylvaticum Campbell Hendrix、P. irregulare Buisman、P. oligandrum Drechsler、P. myriotylum Drechsler、P. dissotocum Drechsler、P. graminicola Subramanian、P. acanthicum Drechslery和P. aphanidermatum (Edson)Fitzp.,其中P. sylvaticum为国内腐霉新纪录种,P. myriotylum为浙江省新纪录种。优势种为刺腐霉与终极腐霉,二者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9.4%和17.6%。
2.对腐霉属中代表各种形态和性状的58种计67株腐霉和疫霉属中代表6个组的6种疫霉的rDNAITS进行了分析,以海生疫霉为外群,按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1) 被称为“中间属”或“独立属”或“边缘种”的5种腐霉P. ostracodes,P. chamaehyphon,P. carbonicum,P. montanum和P. vexans,在系统发育上介于其它腐霉种与疫霉之间,但仍与腐霉聚成一大组,Bootstrap的支持率为67%。作者认为把这一类群的腐霉称为腐霉“边缘种群”更妥,但不支持建立“独立属”的提法。
(2) 已从腐霉属中划出归为疫霉属的P. undulatum与腐霉的亲缘关系比疫霉近,系统发育树中与52种腐霉聚成一大组,支持率为100%,说明该种归为腐霉属比归为疫霉属更合适。
(3) 其余52种腐霉分成Ⅰ、Ⅱ两组:第1组31种腐霉,其中30种腐霉的孢子囊为球形,占96.8%;第Ⅱ组21种腐霉,其中19种腐霉的孢子囊为丝状、瓣状或裂片状,占90.5%。表明腐霉的系统发育与孢子囊的形态密切相关。在腐霉属中孢子囊形态应是具有分类意义的第一重要性状。腐霉属的其它性状如藏卵器壁
|
|
|
|
1 |
马兰;;线粒体基因在我国蝗虫分子系统学中的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
2 |
张京良;李蓉;江晓路;;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 LS7的鉴定及其发酵液抗菌活性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0年06期 |
3 |
魏久锋;冯纪年;王鹏;黄素凡;;基于核基因EF-1a序列的盾蚧亚科7个属的系统发育[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
4 |
许睿;邹志文;吴太葆;桂梓;夏斌;;螨类核酸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J];江西植保;2007年01期 |
5 |
王备新,杨莲芳;线粒体DNA序列特点与昆虫系统学研究[J];昆虫知识;2002年02期 |
6 |
陈永久,张亚平,邹希明,董凤友,王进军;犬科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DNA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J];遗传学报;2000年01期 |
7 |
刘淑艳;宋佳歌;迟明亮;李玉;;核糖体DNA在黏菌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J];菌物研究;2009年Z1期 |
8 |
王瑛,陈晓峰,刘伟,周红章,赵珩;棉铃虫18S核糖体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J];昆虫学报;1999年03期 |
9 |
高艳,王高平,尹新明,张宏亮;寄生蜂28S rDNA D2区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0 |
陈晓宁;仝怡;;菜粉蝶研究综述[J];硅谷;2010年01期 |
11 |
任爽;王伟娜;赵娜娜;艾欢;王国秀;;中华卵索线虫的性别分化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1年03期 |
12 |
吴纪华,梁彦龄,钟扬,傅萃长,陈家宽;线虫系统发育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1年13期 |
13 |
陈亮,山口聪,王平盛,许玫,宋维希,童启庆;利用RAPD进行茶组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分析[J];茶叶科学;2002年01期 |
14 |
R.Buchholz
,魏彩虹;火鸡肉冠用做遗传性抗病的形态学标记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4年10期 |
15 |
房春林,杨光友,古小彬,郝桂英,吴开波;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形态学及生殖方式观察[J];中国兽医科技;2005年06期 |
16 |
毕相东;杨雷;侯俊利;白东清;董少杰;孙金辉;李永仁;侯林;;COⅠ基因在海洋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水产科学;2008年02期 |
17 |
邵爱华;朱江;史全良;陈葵;刘冬娇;;暗纹东方鲀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8 |
李海波;赵元莙;;四川宜宾地区4种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
19 |
虞国跃;符悦冠;贤振华;;海南、广西发现外来双钩巢粉虱[J];环境昆虫学报;2010年02期 |
20 |
陈乐;朱静;;泽泻科泽泻属和慈姑属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