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废水的催化臭氧氧化研究
【摘要】:本文以苯酚废水为模拟污染物,考察臭氧氧化苯酚过程中初始污染物苯酚的降解过程,发现苯酚降解到草酸后,反应几乎停止,而臭氧的催化氧化却可以使该反应继续进行,故本文采用Fe、Mn及Cu等过渡金属离子为催化剂,对中间草酸和原始产物苯酚进行催化臭氧氧化的研究。
苯酚的臭氧氧化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苯酚是极快速的氧化反应,其绝对反应速率常数K为1000M~(-1)S~(-1)左右。在本实验条件下,臭氧的传质是整个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表现为苯酚降解与时间呈线性关系。通过对几个影响因素的考察发现,通过促进臭氧传质可以大大提高整个过程的速度,而通过加速反应对整个过程的速度影响却不明显。对试验结果进行计算,臭氧氧化苯酚反应的化学计量比n=2.2(pH=3),不同pH下其值略有不同。通过HPLC对中间产物的测定表明臭氧氧化苯酚主要的中间产物有苯醌、丁烯二酸及草酸等,但发现降解到草酸后很难继续降解成CO_2和H_2O,臭氧氧化苯酚主要遵循了苯酚→苯醌→丁烯二酸→草酸的反应途径。
由于臭氧氧化很难将有机物彻底分解,所以本研究采用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对草酸进行了臭氧催化氧化试验。草酸的臭氧催化氧化反应遵循羟基自由基反应机理,由于产生羟基自由基链反应速度较慢,整个过程速度由化学反应控制。选择的三种过渡金属离子催化剂中,Mn~(2+)表现出最强的催化性能,Fe~(2+)次之,而Cu~(2+)几乎没有作用。在所考察的影响因素中,溶液pH以及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溶液pH,甚至决定了草酸降解能否进行,对于催化剂投加量,为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应该取适当的比例。由于氧化产物CO_2会发生电离,而HCO_3~-却是羟基自由基的抑制剂,对草酸降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对Fe~(2+)及Mn~(2+)的催化机理进行各自的探讨。
苯酚及实际有机废水的催化臭氧氧化过程基本与催化氧化草酸的规律相似。以Mn~(2+)为催化剂,苯酚的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大致由两个方面组成:(1)Mn~(2+)以催化剂参与到臭氧与苯酚中间产物的直接反应;(2)Mn~(2+)促进臭氧分子分解生成羟基自由基。尽管Mn~(2+)对单一成分的有机物溶液降解有着很强的催化作用,但对含复杂成分的实际废水却没有效果,可见影响催化作用的因素很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对今后可能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
|
|
|
1 |
胡玉才;韩德红;齐曾红;殷平;梁涛;;苯酚催化氧化制对苯二酚的两步法工艺[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6年06期 |
2 |
李鹏飞;李文军;王洁欣;付纪文;陈建峰;邵磊;;采用套管式微反应器臭氧氧化降解苯酚水溶液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3 |
阳立平;臭氧氧化法处理高浓度苯酚废水[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2期 |
4 |
王华;赵修华;李光明;黄菊文;;滴流床苯酚催化湿式氧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模型[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
5 |
苏金钰,田学达;活性炭负载TiO_2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酚的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6 |
阳立平,李子燕,宁平;臭氧氧化降解高浓度苯酚废水的研究[J];四川化工;2004年04期 |
7 |
靳保辉,何鹰,庄峙厦,王小如,Frank S.C.Lee;液相臭氧化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水体化学耗氧量(COD)的研究:苯酚溶液COD测定[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8 |
傅平青,万鹰昕,林剑,程鸿德,刘丛强;混凝-臭氧氧化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6期 |
9 |
皮运正,王建龙,吴迪;CuO和Cu(Ⅱ)催化臭氧氧化的研究[J];环境化学;2005年02期 |
10 |
葛玮;朱世云;王宏;蔡伟民;;不同pH条件下Fe~(2+)/Fe~(3+)/Ni~(2+)/O_3体系对活性艳蓝X-BR的催化氧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6期 |
11 |
范薇;杨航;;不同氧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烯的反应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12 |
丛丛;汪晓军;;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港口化学品洗舱废水[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10期 |
13 |
杨存莉;;浅谈臭氧-生物活性炭微污染水处理技术[J];同煤科技;2010年01期 |
14 |
黄曦;张雁秋;刘伟京;涂勇;徐军;;臭氧氧化多菌灵表观速率常数影响因素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
15 |
陈君华,伏再辉,尹笃林,银董红,张鲁西,张友玉;Ti-HMS的合成与表征[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6 |
史惠祥,赵伟荣,汪大翚;偶氮染料的臭氧氧化机理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年06期 |
17 |
金政,孟令辉,张志谦,刘重德,李杰;沥青基炭纤维表面改性对炭/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航空材料学报;2005年06期 |
18 |
黄艳娥;贾俊芳;;臭氧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06年02期 |
19 |
钱正刚;黄新文;何志桥;宋爽;;臭氧氧化处理苯胺废水[J];水处理技术;2006年03期 |
20 |
达玉霞;杨志旺;雷自强;;FeCl_3与30% H_2O_2对醇的催化氧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