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植物耐高铜毒害的机制及修复植物材料资源化利用前景
【摘要】: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之一。近年来,铜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在国内掀起热潮。采用海州香薷开展铜污染土壤的研究,已从实验室水培、盆栽试验的生长特性反应和耐及解铜毒的生理生化反应,进展到室外大田修复污染土壤的示范工程及修复技术推广应用阶段。紫花香薷被报道为另一我国原生铜耐性/富集植物,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上,也有修复前景。本文以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为材料,采用水培和大田实验,运用透射电镜(TEM)和能谱(EDX)技术、傅立叶红外(FTIR)技术、气质联用(GC/MS)技术、ICP分析技术等,研究了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对铜胁迫的响应、高铜产生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壁组分变化、细胞壁及其组分参与解铜毒作用、多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植物修复效应、及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地上部挥发油成分分析,阐明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耐高铜毒害的机制及其修复材料资源化利用前景。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水培试验表明,诸暨海州香薷耐铜能力远高于三门紫花香薷PFE1及WFE,九溪紫花香薷耐铜性最差。50μmol L~(-1)Cu处理时,诸暨海州香薷对铜的耐性指数为TI100%,而PFE1、WFE和PFE2分别为65%、62%、58%;100μmol L~(-1)Cu处理时,诸暨海州香薷、PFE1、WFE和PFE2对铜的耐性指数(TI)分别下降为95%、62%、59%和42%。铜处理对紫花香薷的毒害甚于海州香薷,100μmol L~(-1)Cu处理时,诸暨海州香薷体内大量和微量元素变化不显著,而50μmol L~(-1)Cu处理时,PFE1、WFE和PFE2中K明显降低。就生物量而言,100μmol L~(-1)Cu处理时,同样铜处理水平下,九溪紫花香薷的生物量明显高于诸暨海州香薷和三门紫花香薷,对铜的富集能力为:PFE2WFEPFE1诸暨海州香薷。根和地上部生物富集因子均为:PFE2WFEPFE1诸暨海州香薷。
2.TEM超微结构表明,矿山生态型海州香薷的根、茎及叶细胞在50μmol L~(-1)Cu处理时,没有显著的毒害;100μmol L~(-1)Cu处理时,海州香薷的根细胞器有明显受损,但茎及叶细胞器正常。而矿山生态型紫花香薷的根、茎及叶在50μmol L~(-1)Cu处理时,已发生明显的毒害。紫花香薷根部受到的毒害最严重,其次是茎、叶。250μmol L~(-1)Cu处理时,海州香薷的根及茎细胞壁显著增厚,而50μmol L~(-1)Cu处理时,紫花香薷的根及茎细胞壁明显增厚。250μmol L~(-1)Cu处理的海州香薷,以及50μmol L~(-1)Cu处理的紫花香薷的根及茎细胞壁增厚的现象,对植物抵抗重金属污染起着重要作用。
3.EDS能谱分析表明,100μmol L~(-1)Cu处理时,海州香薷的根、茎及叶细胞壁表面及细胞壁内,有大量的高密度电子体沉积,且其中Cu含量和Cu/C及Cu/O比值较高,尤其时海州香薷根细胞壁内的Cu/C及Cu/O比值最高。海州香薷的细胞壁,尤其是根细胞壁在富集和解高铜毒害中起着重要作用。50μmol L~(-1)Cu处理时,紫花香薷的根、茎及叶细胞壁上的Cu/C及Cu/O比值,要低于胞内高密度电子体中,对
|
|
|
|
1 |
施积炎,陈英旭,田光明,林琦;海州香薷和鸭跖草铜吸收机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年06期 |
2 |
张庆费;何明珠;姚一麟;;铜污染修复植物 海州香薷[J];园林;2010年06期 |
3 |
李锋民,熊治廷,胡洪营;海州香薷对铜的蓄积及铜的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
4 |
刘杰,熊治廷,黄河;Cu~(2+)胁迫下海州香薷生理反应的种群差异[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6期 |
5 |
唐世荣;重金属在海州香薷和鸭跖草叶片提取物中的分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年02期 |
6 |
姜理英,杨肖娥,叶正钱,石伟勇;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对Cu、Zn的吸收和积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
7 |
柯文山;熊治廷;柯世省;金则新;;两个海州香薷种群根对Cu的吸收及Cu诱导的ATP酶活性差异[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7期 |
8 |
昝树婷;杨如意;汪伟伟;;土壤理化性质与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铜锌积累的关系[J];生物学杂志;2011年01期 |
9 |
张红晓;宋玉峰;王桂萍;沈振国;;铜胁迫下海州香薷根中铜诱导蛋白的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7期 |
10 |
王发园,林先贵,尹睿;丛枝菌根真菌对海州香薷生长及其Cu吸收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5年05期 |
11 |
李宁;吴龙华;李法云;骆永明;;不同铜污染土壤上海州香薷生长及铜吸收动态[J];土壤;2006年05期 |
12 |
孙慧锋;朱顺达;;氮素形态对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铜吸收和积累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5期 |
13 |
田生科,李廷轩,彭红云,杨肖娥,李廷强,Ejaz;铜胁迫对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根系形态及铜富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3期 |
14 |
柯文山;熊治廷;谢明吉;熊双莲;黄河;李民敬;;不同来源的海州香薷和野胡萝卜的铜抗性及铜积累差异[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
15 |
白树敏;吴昭谦;;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发现的意义[J];生物学杂志;1991年05期 |
16 |
张晓天;植物的“指示”功能[J];大自然探索;2000年01期 |
17 |
柯文山;熊治廷;柯世省;金则新;;铜毒对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不同种群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
18 |
柯文山;熊治廷;金则新;柯世省;;海州香薷(Elsholtzia haichouensis Sun)不同生态型Cu吸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J];生态学报;2007年08期 |
19 |
孙乐妮;何琳燕;张艳峰;张文辉;王琪;盛下放;;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根际铜抗性细菌的筛选及生物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2009年10期 |
20 |
倪亮;石伟勇;颜军;吴龙华;宋建利;;海州香薷黄酮分布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效果的研究[J];科技通报;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