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Bombyx mori) 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和transformer-2基因的克隆与染色体定位研究
【摘要】: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由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一个交叉学科,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功能的生物信息。
随着家蚕基因组序列的完全解读,家蚕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信息积累将越来越多,家蚕EST数据库中已有近12万条序列,利用已经获得的大量EST、cDNA克隆和基因组序列等生物信息资源对家蚕基因组中所包含的约2万多个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是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主要任务,而建立在生物信息数据库基础之上的电子克隆技术是进行功能基因研究的有效手段。
本文通过对家蚕EST数据库的检索筛选,克隆了家蚕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基因,预测了它们的功能;并利用它们各自的生物信息资源对它们的表达调控和染色体定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 家蚕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基因(Bmtpi)的克隆与染色体定位分析
以长翅蝶磷酸甘油醛异构酶(tpi)基因cDNA序列为探针,对家蚕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克隆了家蚕磷酸甘油醛异构酶(Bmtpi)基因的cDNA序列,基因全长1,051bp。通过NCBI的ORF finder服务器对所获得的cDNA序列进行开放阅读框架(ORF)分析,结果发现其开放阅读框架位于第95~839位,推测编码248个氨基酸。为了验证所克隆Bmtpi基因cDNA序列的正确性,在其起始密码子区域和终止密码子区域设计特异引物,经RT-PCR克隆、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
通过设计特异引物,克隆到全长为2,875bp的家蚕Bmtpi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记号为AY734490)。通过与cDNA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家蚕Bmtpi基因组序列内有5个内含子,且剪切位置均符合“GT-AG法则”,大小分别为580bp、297bp、103bp、1,187bp和333bp;还有6个外显子大小分别为66bp、120bp、112bp、110bp、207bp和319bp,其ORF横跨5个外显子。分析家蚕Bmtpi基因ORF上游700bp基因组DNA序列的启动子区域,结果发现存在1个启动子,位于第267~317位,可能性为0.81,没有发现典型的TATA-box和CAAT-box。
家蚕Bmtpi基因编码24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BmTPI),在蛋白质数据库中进
|
|
|
|
1 |
郭锡杰,钱元骏;免疫酶技术在家蚕病理研究上的应用[J];昆虫知识;1987年06期 |
2 |
潘沈元,何斯美;家蚕杂种一代数量性状预测模型的探讨——Ⅰ.模型的提出与验证[J];蚕业科学;1988年03期 |
3 |
徐卫华;影响家蚕受精选择性的若干因素[J];昆虫学报;1991年02期 |
4 |
李斌,鲁成,周泽扬,向仲怀;家蚕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育种研究进展[J];遗传;1999年04期 |
5 |
王振兴;王璞;姚玲;曾智东;徐汉福;段军;王根洪;夏庆友;;家蚕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mICAD的克隆、序列和功能分析及其在精巢中特异表达的初步研究[J];遗传;2006年07期 |
6 |
孙承铣;给家蚕添食磺胺噻唑钠液的生理影响及存活率的调查[J];昆虫知识;1964年03期 |
7 |
;接种白僵菌生产僵蛹片[J];微生物学通报;1976年02期 |
8 |
夏邦颖,郭郛;家蚕后丝腺信使核糖核酸的制备[J];科学通报;1979年16期 |
9 |
李敏棠,顾懋治,李载平,黄可威,陆有华;家蚕DNA对家蚕核多角体病的诱发作用[J];遗传学报;1984年04期 |
10 |
臧荣春,马志超;家蚕五龄幼虫血淋巴内维生素的研究[J];昆虫学报;1991年04期 |
11 |
戴玉锦,华刚;家蚕后部丝腺GPT的分离纯化与动力学性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4年04期 |
12 |
陈震古;激光诱变家蚕突变及其遗传育种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1994年02期 |
13 |
刘金明,傅志强,林矫矫,田锷,蔡幼民,桂仲争,庄大桓,吴祥甫,刘瑞三;家蚕生物反应器与家蚕实验动物化饲育技术[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年S1期 |
14 |
陈大福,牛宝龙,翁宏飚,孟智启,吕顺霖;利用EST库资源克隆家蚕腺苷酸转移酶基因[J];蚕业科学;2004年02期 |
15 |
程廷才,夏庆友,刘春,赵萍,查幸福,徐汉福,向仲怀;家蚕chi、gluE和fruA基因与微生物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及基因水平转移初探[J];遗传学报;2004年10期 |
16 |
李长春,罗英,鲁成,唐云明;家蚕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与部分性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7 |
潘庆中,陈业林,陈劲伟,林健荣,黄自然;利用催青温湿度敏感性状控制家蚕性别[J];科学通报;1992年12期 |
1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激光诱发家蚕突变及其遗传育种的研究通过专家评审达国际领先水平[J];激光生物学报;1996年04期 |
19 |
陈江,魏金山,颜莎,王宇纲;应用离子注入技术对家蚕形态学及遗传学进行的初步研究(英文)[J];Developmental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1998年02期 |
20 |
李红梅,徐元康;家蚕染色体的C-带及其扫描电镜的初步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