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激振时效技术及装置的实验研究
【摘要】:振动时效消除应力技术具有处理速度快捷、节省能源、清洁环保等特点。但由于其机理没有被完全认识,判别标准难以确定,在国内至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振动时效技术的研究有重要的科研与实用价值。
本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多维高频微观激振时效机理及相关技术的研究”(No.50305036),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了高频激振时效机理与时效设备开发。论文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了振动时效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项目来源。
第二章介绍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通过力学模型说明了残余应力的产生及消除过程,得出消除残余应力的外界条件;从金属的应力应变机制和细观力学角度对振动消除残余应力机理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振动时效过程中工件残余应力的消除均化过程,并得出了振动时效动应力必须满足的力学表达式。
第三章介绍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特性和工作机理;并利用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磁致伸缩效应研制了高频激振器;接着介绍了高频激振器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与散热措施;最后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并给出了超磁致伸缩棒上磁场强度的分布情况和激振器在线性区工作的电流要求。
第四章介绍了稀士超磁致伸缩激振器功放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功放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分别设计了恒流源电路与交流放大电路;对设计好的功放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包括信噪比、失真度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符合设计标准。
第五章利用设计好的高频激振器与功放系统,进行了焊接钢板残余应力消除实验,利用超声波测残余应力技术对试件进行振前与振后残余应力测试;分析结果初步验证了高频振动时效技术的有效性。
第六章对论文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对以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进行展望。
|
|
|
|
1 |
胡文杰,白洁;直缝焊管产生氢致裂纹的原因分析[J];焊管;2004年03期 |
2 |
张津,孙智富,陶艳玲,黄奇;压铸镁合金材料内耗值的测量与减振机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3 |
张功庭;盛光敏;黄利;;金属包申格效应的表征、影响因素与机理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3期 |
4 |
丘泰;陶瓷及其复合物的塑性变形机理及特征[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5 |
赵振业;超高强度钢中二次硬化现象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2002年04期 |
6 |
王福新,袁康,秦术宝,朱龙;稳定化处理改善PC钢绞线性能机理初探[J];金属制品;1998年04期 |
7 |
刘泽,刘吉和;高频直缝焊钢管的焊接要素与机理[J];焊管;1998年03期 |
8 |
隋然;冷轧低碳薄钢板及钢带的时效性检验[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1999年06期 |
9 |
徐子文,黄正,阮中健;合金激光表面熔凝组织的超塑扩散连接机理[J];焊接技术;2002年05期 |
10 |
张克铭;耐火纤维炉衬损坏机理[J];工业加热;1991年05期 |
11 |
沈耀良,王宝贞;人工湿地系统的除污机理[J];江苏环境科技;1997年03期 |
12 |
郑宗坤;超滤设备的膜污染机理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1997年02期 |
13 |
辛婷芬;涤沦FDY异收缩纤维工艺探讨[J];广西化纤通讯;1998年Z1期 |
14 |
徐传峰,姚传勤,许帮贵;矿井深部软岩巷道底膨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15 |
张曦;对氮化层反应扩散机理的探讨[J];机车车辆工艺;1998年02期 |
16 |
张士成,韩跃新,蒋军华,诸葛兰剑;纳米碳酸钙的合成方法[J];矿产保护与利用;1998年03期 |
17 |
周师岳;粉末静电涂覆机理的探讨[J];涂料工业;1998年05期 |
18 |
杨华明,邱冠周;β-磷酸三钙粉末的机械化学合成[J];无机盐工业;1998年04期 |
19 |
董擎之,李文刚;化学降解对IPP流变性能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20 |
王家荣,郑文刚,陈新志;硫酸铬阳极电解氧化过程的研究[J];化学世界;1999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