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含硅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段效邦  
【摘要】:本论文研究了含硅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 1.合成了一系列含硅的聚苯硅高分子和含硅聚苯乙炔高分子,通过各种分析手段对合成的化合物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化合物的荧光性能。 2.合成了含硅的小分子化合物四(β—萘基)硅,用氢谱、碳谱和质谱对它进行结构的表征,通过TGA测定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测定了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最后制备了含四(β—萘基)硅的电致发光器件,发现四(β—荼基)硅是可以做空穴阻挡材料。这为蓝色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接着又合成了含咔唑的四苯基硅衍生物,通过氢谱和碳谱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研究了它们的光谱性能,发现它们可以作为蓝色发光材料。 3.我们发现了用CuI催化合成9—(2—噻吩基)咔唑的方法,并对合成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并且用优化后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 我们还合成了三(β—萘基)膦,通过紫外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它在金属Ag的110单晶表面上的电子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备了含三(β—萘基)膦的OLED,研究了它的器件性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发光与发光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9年06期
2 吕青竹;;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有机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郑华靖;阮政;蒋亚东;蒋泉;;芴类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材料特性的分析[J];功能材料;2011年09期
4 梁春军,洪自若,李锐钢,李文连;稀土有机EL器件的光伏特性[J];中国稀土学报;2000年04期
5 徐宇虹;吴欢荣;付慧英;肖斐;;基于中性红染料的新型红色发光材料[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7年01期
6 丁桂英;姜文龙;汪津;欧阳新华;曾和平;;基于N-对甲氧苯基咔唑-2-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的白色和黄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10期
7 ;中国科学院制备出高效稳定的全荧光型白光OLED[J];稀土信息;2009年11期
8 徐维;乔日东;尚福军;;掺杂空穴传输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3期
9 许运华;彭俊彪;曹镛;;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展[J];化学进展;2006年04期
10 李建丰;李勇华;孙硕;董茂军;欧谷平;张福甲;;TMEP作为缓冲层增加有机发光器件的效率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7年10期
11 李亚利,张方辉,魏楠,朱晓娟;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机理的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2 胡波;;磷光三核Cu(I)吡唑配合物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13 任铁钢;补朝阳;;中位四(1-苯基吡唑-4-基)卟啉掺杂空穴传输材料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英文)[J];化学研究;2007年02期
14 王春波;蒋宛莉;林剑;王筱梅;张唯舟;黄维;;以萘为π-中心的双芪类衍生物的电致发光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7年09期
15 耿立威;张晓燕;王立;王广德;;用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l_2O_3抛光处理的ITO玻璃表面形貌[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7年09期
16 梁波;吴忠联;朱卫国;;2,5-二芳基-1,3,4-噁二唑铕配合物的合成和发光性能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17 杨少鹏;居秀琴;赵方超;邱晓丽;王利顺;刘素玲;;主客体掺杂和空穴阻挡对蓝色磷光OLED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J];功能材料;2009年09期
18 王静;郑才俊;黄达;叶俊;欧雪梅;陶斯禄;张晓宏;赵伟明;;基于香豆素衍生物的新型绿色/红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表征[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0年05期
19 陈红征;施跃文;施敏敏;林家军;汪茫;;三(8-羟基喹啉)铝(Alq_3)发光性能的调控[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20 薛云娜;柴生勇;别国军;刘波;甘宁;;蒽类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显示;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召儒;杨盛谊;娄志东;;BCP厚度对掺杂的多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彭金璋;彭景翠;瞿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及寿命[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3 杨少鹏;张雪峰;杨雅茹;赵方超;邱晓丽;李庆;庞学霞;;聚合物磷光铱配合物掺杂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关敏;曹国华;李林森;曾一平;;F_(16)CuPc掺杂NPB空穴注入层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改善[A];第十五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苏艳梅;侯延冰;陈晓红;章婷;刘育新;;Alq_3与LiF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6 曹国华;关敏;曹俊松;李林森;曾一平;;空穴注入结构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李斌;司振君;刘春波;李文连;;功能化Cu(I)配合物有机电致磷光器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杨;张锐;邱勇;;用于OLED阴极界面修饰的喹喔啉衍生物金属配合物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9 章婷;徐征;陈晓红;苏艳梅;刘育新;沈鸿;;电压调制变色的掺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10 于文革;;影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激发的因素[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效邦;含硅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D];浙江大学;2005年
2 高裕弟;新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载流子调控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段羽;新结构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峰;改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3年
5 谢文法;新结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姜文龙;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马凤英;有机微腔发光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吴志军;硅基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程传辉;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黄金昭;有机固态阴极射线发光中基本参数的表征及改进[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林;改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和亮度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孟猛;对提高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金茂竹;全彩色有机发光有源驱动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刘春利;硅基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燕平;过渡金属铼(Ⅰ)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光致和电致发光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袁建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相关问题的数值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朱凌健;四苯基卟啉化合物掺杂的红色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及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米锐;双量子阱结构红光和硅基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时玉萌;多阱结构有机电致发光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张宁;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电极修饰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德强 高裕弟 刘嵩;触摸未来电子生活[N];计算机世界;2006年
2 绪金;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一项科研成果通过验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 冯嘉春 黄维;OLED:平板显示新亮点[N];中国电子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