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地震、风激励作用下高层建筑振动控制的研究

颜桂云  
【摘要】:近年来,在一系列强震、强风作用下土木工程结构的失效,导致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与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结构振动控制是解决土木结构在外界激励下失效的有效方法。本文针对地震、风激励作用下高层建筑振动控制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包括: 1.针对国内外学者多数集中于研究地震激励作用下结构线性反应的振动控制,本文着重研究了地震激励高层建筑非线性反应的半主动控制。 2.介绍了地震激励高层建筑非线性反应控制基准问题的定义。增加了评价指标P_1、P_2,分别反应最大层间塑性侧移角和各楼层层间塑性侧移角之和。结合基准问题中定义的十七个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地反应了结构发生塑性变形状况,完善了基准问题的定义。 3.创新地提出了地震激励高层建筑非线性反应的半主动H_∞控制。通过采用建议的静力凝聚—状态降阶的方法,获得20层基准建筑较精确的控制器设计模型。通过观测结构的部分楼层加速度和半主动控制力,构建了适用于半主动控制的Kalman-Bucy状态估计器,并设计了基于H_∞控制理论的半主动控制策略。H_∞控制算法有效地考虑了地震荷载的不确定性。编制了程序对受控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数值仿真分析,同时,将结果与LQG控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半主动H_∞控制有效地抑制了高层建筑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减小了强烈或罕遇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4.创新地提出了地震激励高层建筑非线性反应的半主动模型预测控制。建立了地震激励高层建筑非线性反应的多步预测模型,实际结构中存在的非线性、时变、模型失配、干扰(非平稳随机的地震荷载)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每一时间步的非线性地震反应与模型预测输出之间的误差进行模型的反馈校正;同时预测模型中还考虑时滞的影响。采用楼层加速度、半主动控制力作为受控结构的观测输出,建立了基于非线性预测模型的Kalman-Bucy状态估计器。采用MR阻尼器用作控制装置,提出了半主动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编制了程序对受控20层基准建筑的非线性地震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同时,将结果与LQG控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半主动模型预测控制能有效地抑制高层建筑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半主动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字控制技术,易于对实际结构实施实时控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介绍了高层建筑风振控制基准问题的定义。创新地提出了高层建筑风振反应的模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佳萍;张同忠;闫维波;;世贸大厦“坐塌”分析与高层建筑的分区隔震[J];钢结构;2007年07期
2 颜桂云;孙炳楠;;高层建筑横风向反应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3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受深圳劲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委托将于今年11月在深圳召开高层建筑振动控制研讨会[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0年02期
4 石立超;黄彦坤;;高层建筑风振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11期
5 吕西林;李培振;郭献群;施卫星;刘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振动控制及现场实测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9年04期
6 颜桂云;陈福全;孙炳楠;;模糊神经网络在高层建筑横风向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7年01期
7 薛发;积极稳健推动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发展[J];新型建筑材料;1997年06期
8 乔冠峰;菅倩;亢元元;;高层框—剪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20期
9 薛发;积极稳健地推动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发展[J];建筑结构;1998年01期
10 张永兵;张永申;李双蓓;秦荣;;3层基准建筑非线性地震反应的智能控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年01期
11 瞿伟廉,李桂青;高层建筑几种风振控制方式的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1990年01期
12 哈莉娅·达力列汗;高层建筑风荷载及其抗风设计[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13 张永兵;秦荣;李双蓓;李秀梅;;压电变摩擦阻尼器对高层建筑非线性地震反应的模糊控制算法[J];振动与冲击;2008年11期
14 张永兵;秦荣;李双蓓;;3层钢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变增益模糊控制[J];振动与冲击;2008年10期
15 柴敏,庄表中;减振降噪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噪声与振动控制;1992年02期
16 刘海卿;李子广;;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参数对结构减震效果影响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7 蔡志波;;高层建筑风荷载及抗风设计[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10期
18 温建明;冯奇;;摩擦阻尼器在高层建筑风振控制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9 刘维青;陈霄潇;;高层抗风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23期
20 颜桂云,孙炳楠,杨骊先,田瑞华;高层建筑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模型预测控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森林;杜喜凯;李忠献;;地震激励下高层建筑TLD控制及其优化[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2 张志强;李爱群;刘涛;邹宏;刘康安;彭枫北;;洛阳某高层建筑顶部钢塔风振控制分析[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宏男;王苏岩;代金峰;;利用TMD减小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4 李杰臣;苏园园;;浅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张胜;程伟丽;;浅谈高层建筑安装施工的协调与配合问题[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6 郑照东;楚储航;;高层建筑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7 李光旭;潘雨顺;陈承辉;;高层建筑空调制冷最佳实际设计负荷研究[A];第九届全国冷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梁枢果;;可调液体—质量阻尼器对高层建筑侧移—扭转风振响应的控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9 周坚;;带有刚性转换层的高层建筑静力简化计算[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10 夏虹;;加压送风系统设计中的几点问题[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桂云;地震、风激励作用下高层建筑振动控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陈静;带裙房高层建筑的半主动逻辑控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陈波;高耸塔架结构振动反应的智能混合控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李江;高层建筑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嵇春艳;海洋平台动力响应分析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燕辉;复杂体型高层建筑风荷载及风振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王常峰;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研究(支座摩擦·限位装置·基础非线性)[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8 王树青;海洋平台结构的系统辨识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陆建辉;随机波浪载荷激励下海洋平台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张蔚波;基于子系统分析的多维耦合系统功率流传递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小娣;高层建筑风效应及风振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郭晨光;安装粘弹性阻尼减振装置的高层建筑抗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俞静;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与温度裂缝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肖伟;多塔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03年
5 谢霏;筒体—桩筏基础共同作用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但学文;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张继文;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深厚土层上高层建筑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晏致涛;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李骁春;高层建筑地下室侧墙温度裂缝机理及控制技术[D];河海大学;2004年
10 杨韬;不同剪力墙力学模型的程序在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中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宋延涛通讯员 刘洪涛 王向华;德州市区“长”高了[N];德州日报;2007年
2 马继锋;高层建筑:赤峰城市发展的划时代标志[N];赤峰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杨纯红;我国专家在高层建筑沉降计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胥倩雯 本报记者 靳勇;我市部分高层建筑障碍灯缺失[N];大庆日报;2009年
5 科建;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技术课题通过验收[N];中国建设报;2010年
6 粟玉萍;高层建筑夜间能否“流光溢彩”?[N];南充日报;2007年
7 ;遭遇高层建筑火灾疏散自救“走”为上策[N];建筑时报;2008年
8 兰州消防支队永登县公安消防大队 唐虎;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N];甘肃法制报;2009年
9 崔鲸涛;“空中红线”限高上海[N];中华建筑报;2003年
10 张建平 贵州省黔东南州公安消防支队防火处;浅谈现代高层建筑火灾疏散行为及设计[N];法制生活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